[第十一章臨床常用方劑]
第一節解表劑
一、辛溫解表劑
外感風寒證,發熱惡寒重,
肢楚無汗出,解表用辛溫。
荊防蘇葉薑,麻桂羌活蔥。
體虛汗出多,草芍斂陰供。
暑夏感寒邪,藿佩香薷清。
風寒挾水濕,利濕茅蒼苓①。
陽邪頭痛訴,蒿芷芎細辛②。
素飲複外感,溫化夏薑辛③。
寒閉肺不宣,止咳杏桔梗④。
氣虛陽虛體,感冒難治清,
益氣溫表陽,參芪附子尋。
注: ①白茅根、蒼術、茯苓;②青蒿、白芷、川芎;③半夏、生薑、
細辛;④杏仁
1蔥豉湯(《肘後方》)
風寒蔥豉湯,發汗常用方,
加薑白芷草①,神白散名彰。(《衛生家寶方》)
外感病初起,早服保健康。
蔥豉桔梗湯,梔薄連翹藏②。(《通俗傷寒論》)
甘草淡竹葉,風溫初起訪。
注: ①生薑、白芷、甘草;②梔子、薄荷、連翹
2桂枝湯(《傷寒論》)
桂枝湯解表,芍草配薑棗,
外感自汗出,宜把營衛調。
桂枝加葛湯,項背發緊療。(《傷寒論》)
3荊防敗毒散(《攝生眾妙方》)
荊防敗毒散,川芎羌獨活,
枳殼茯苓草,二胡①桔梗佐。
流感初起飲,癰瘍腫毒破。
注: ①柴胡、前胡
二、辛涼解表劑
外感風熱證,發熱惡寒少,
汗出渴咽痛,辛涼藥解表。
豆豉牛蒡葛,薄荷萍菊①消,
發熱症明顯,葛菊銀板翹②。
口渴咽痛急,射板果豆③邀;
表熱無汗出,蘇防荊豉④鬧。
咳喘高熱見,麻杏⑤配石膏。
麻疹發熱初,蘆柳蟬紫草⑥。
素體陰血虧,再汗陰更耗。
養陰配麥地,血虛歸地芍。
注: ①浮萍、甘菊;②銀花、板藍根、連翹;③射幹、板藍根、青果、山豆根;④蘇葉、防風、荊芥、淡豆豉;⑤麻黃、杏仁;⑥蘆根、西河柳、蟬衣
1銀翹散(《溫病條辨》)
銀翹散風熱,桔薄草豉荊①,
竹牛②鮮蘆根,清熱解毒靈。
注: ①荊芥;②淡竹葉、牛蒡子
2桑菊飲(《溫病條辨》)
桑菊飲甘草,翹薄桔蘆杏①,
疏風清熱功,宣肺止咳清。
注: ①連翹、薄荷、桔梗、蘆根、杏仁
3竹葉牛蒡湯(《先醒齋醫學廣筆記》)
竹葉牛蒡湯,草薄玄參荊①,
知母葛根蟬②,解毒能透疹。
注: ①甘草、薄荷、荊芥;②蟬衣
三、補益解表劑
氣虛陽虛體,無力鼓邪清,
陰虛血虧人,難汗邪不盡,
益氣滋陰配,發汗解表靈,
扶正不戀邪,邪去不傷正。
益氣或助陽,黃芪附子參①;
滋陰養血表,玉竹地②麥冬。
解表薄荊防,選方參蘇飲。
注: ①人參;②生地
1參蘇飲(《和劑局方》)
參蘇飲二陳①,木香殼②調中,
蘇葛③能解表,前桔薑棗④共,
益氣化痰法,解表又散風。
注: ①二陳湯;②枳殼;③蘇葉、葛根;④前胡、桔梗、生薑、大棗
2加減葳蕤湯(《通俗傷寒論》)
加減葳蕤湯,桔薄白薇蔥①,
豆豉草棗合,滋陰解表功。
注: ①桔梗、薄荷、蔥白
第二節清解劑
一、清暑劑
暑病濕熱蒸,貪涼露臥生,
過食生冷物,外感暑熱成。
暑邪易傷氣,汗多氣虛證,
身熱煩躁見,口渴頭不清。
1清絡飲(《溫病條辨》)
清絡有四鮮,銀荷扁竹聯①,
西絲兩瓜衣②,解暑清肺煎。
注: ①鮮銀花、鮮荷葉、鮮扁豆花、鮮淡竹葉;②西瓜翠衣、絲瓜皮
2香薷飲(《和濟局方》)
香薷飲樸扁①,祛暑解表仙,
化濕和中焦,暑夏感冒煎。
新加香薷飲,銀翹扁花鮮②。
暑熱挾寒濕,頭痛身熱綿。
黃連香薷飲,煩渴便溏咽。
注: ①川樸、白扁豆;②去扁豆改用鮮扁豆花
3藿香正氣散(《和濟局方》)
藿香正氣散,蘇芷腹皮苓①,
樸桔②草薑棗,白術曲夏陳③,
理氣化濕濁,解表又和中。
注: ①蘇葉、白芷、大腹皮、茯苓;②川樸、桔梗;③神曲、半夏、
陳皮
4清暑益氣湯(《溫熱經緯》)
清暑益氣湯,麥冬西洋參,
連斛知竹草①,荷梗西瓜粳②,
益氣清暑熱,氣陰兩虧證。
注: ①黃連、石斛、知母、淡竹葉、生甘草;②西瓜翠衣、粳米
二、清熱瀉火劑
火熱身熱渴,舌幹苔黃燥,
辛寒或苦寒,知母芩①石膏。
邪入表未盡,清熱佐宣消,
清氣以透邪,梔豉葛青蒿②。
裏熱壅盛急,津傷液易耗,
清熱生津法,知粉蘆地斛③。
濕熱互壅積,芩連黃柏巢④,
涼血地丹芍⑤,解毒板銀翹⑥。
注: ①黃芩;②梔子、淡豆豉、葛根;③知母、天花粉、蘆根、生地、石斛;
④黃芩、黃連;⑤生地、丹皮、赤芍;⑥板藍根、銀花、連翹
1白虎湯(《傷寒論》)
白虎膏知草①,粳米養胃好,
清熱生津用,除煩止渴妙。
裏熱津氣損,人參白虎保。
溫熱但熱嘔,桂枝白虎靠。
濕困熱甚見,蒼術白虎消。
注: ①石膏、知母、生甘草
2竹葉石膏湯(《傷寒論》)
竹葉石膏湯,夏麥粳參草①,
清熱生津液,益氣和胃療。
注: ①半夏、麥冬、粳米、人參、甘草
三、清熱涼血劑
營血兩燔證,熱昏譫舌絳,
出血或發斑,清營血亦涼。
犀地玄丹紫①,涼血熱能降。
熱毒熾盛煩,銀翹板連幫②。
神昏誌不清,竹鬱膽星菖③。
肝風抽搐痙,鉤蠍蜈羚羊④。
煩躁安宮送,狂譫紫雪強。
營熱能轉氣,邪熱往外揚,
犀角玄參連⑤,銀花連翹鑲。
注: ①犀角、生地、玄參、丹皮、紫草;②銀花、連翹、板藍根、黃連;③淡竹葉、鬱金、膽南星、石菖
蒲;④鉤藤、全蠍、蜈蚣、羚羊角;⑤黃連
1清營湯(《溫病條辨》)
清營犀角連,玄麥竹翹銀①,
丹參清營血,泄熱能護陰。
注: ①黃連、玄參、麥冬、淡竹葉、連翹、銀花
2犀角地黃湯(《千金方》)
犀角地黃湯,赤芍丹皮藏,
清熱解毒好,涼血散瘀康。
3化斑湯(《溫病條辨》)
化斑湯涼血,玄犀白虎結①,
清熱止斑傑,滋陰解毒泄。
注: ①玄參、犀角(水牛角)、白虎湯
4清瘟敗毒飲(《疫疹一得》)
清瘟敗毒飲,三方共組成,
犀角白虎配①,黃連解毒②鄰,
清熱解毒佳,涼血救陰靈。
注: ①犀角地黃湯、白虎湯;②黃連解毒湯
四、清熱解毒劑
各種毒熱證,紅腫熱痛證,
咽喉腫痛潰,吐衄痢血膿。
苦寒能解毒,軍芩連知青①,
銀花連翹合,板薄紫地丁②。
痢疾連白頭,肺癰進魚腥③。
熱毒位不同,配伍引藥進,
升麻桔梗提,丹芍地入營④,
大腸生軍配,膀胱車前通⑤。
注: ①川軍、黃芩、黃連、知母、大青葉;②板藍根、薄荷;③黃連、
白頭翁、魚腥草;④丹皮、赤芍、生地;⑤車前子、木通
1普濟消毒飲(《東垣十書》)
普濟消毒飲,升麻僵連芩①,
薄桔紫翹板②,牛馬玄草參③。
清熱解毒論,疏散風熱峻。
注: ①僵蠶、黃連、黃芩;②薄荷、桔梗、紫草、連翹、板藍根;③
牛蒡子、馬勃、玄參、甘草、人參
2五味消毒飲(《醫宗金鑒》)
五味消毒飲,銀菊蒲葵丁①,
諸疔癤瘡毒,常服能消平。
注: ①銀花、野菊花、蒲公英、天葵子、紫花地丁
3黃連解毒飲(《外台秘要》)
黃連解毒湯,芩柏梔子幫①,
解毒瀉火熱,熱去神不狂。
注: ①黃芩、黃柏
4導赤散(《小兒藥證直訣》)
清心導赤散,竹甘通地材①,
尿赤口生瘡,導熱下行排。
注: ①淡竹葉、甘草、木通、生地
5清胃散(《蘭室秘藏》)
清胃散涼血,連麻歸地丹①,
牙齦紅腫痛,清胃熱消散。
注: ①黃連、升麻、當歸、生地、丹皮
6龍膽瀉肝腸(《醫宗金鑒》)
龍膽瀉肝湯,肝膽濕熱療,
車通黃龍山①,當地瀉柴草②。
注: ①車前子、木通、黃芩、龍膽草、山梔;②當歸、生地、澤瀉、
柴胡、甘草
7瀉白散(《小兒藥證直訣》)
瀉白散清肺,桑粳骨皮草①,
肺熱喘咳證,瀉肺咳喘消。
注: ①桑白皮、粳米、地骨皮、生甘草
8白頭翁湯(《傷寒證》)
白頭翁湯功,清熱燥濕雄,
秦皮連柏配,涼血止血用。
9仙方活命飲(《婦人良方》)
仙方活命飲,清熱解毒靈,
乳沒花粉甲,白芷貝母銀①,
皂刺當歸草,赤芍防風陳②,
瘡瘍腫毒起,活血止痛進。
注: ①乳香、沒藥、山甲、銀花;②甘草、陳皮
五、清熱養陰劑
熱病傷陰早,口渴咽幹燥,
幹咳少痰訴,虛煩伴納少,
骨蒸潮熱見,盜汗多低燒,
甘寒潤肺胃,粉沙麥玉療①。
陰虧虛風動,潛陽熄風消,
石決生牡蠣,珍珠鉤蠍邀②。
注: ①天花粉、沙參、麥冬、玉竹;②石決明、珍珠母、鉤藤、全蠍
1青蒿鱉甲湯(《溫病條辨》)
青蒿鱉甲湯,生地丹知母①,
養陰退虛熱,隨證加減和。
有方清骨散,秦草配二胡②。(《證治準繩》)
清熱退骨蒸,潮熱此方優。
注: ①丹皮;②秦艽、甘草、銀柴胡、胡黃連
2桑杏湯(《溫病條辨》)
桑杏湯貝沙①,香豉梔梨加②,
溫病初起用,清涼滋潤佳。
注: ①貝母、沙參;②梔子、梨皮
3沙參麥冬湯(《溫病條辨》)
沙參麥冬湯,粉玉草扁桑①,
甘寒能生津,清養肺胃方。
注: ①天花粉、玉竹、甘草、扁豆、桑葉
4清燥救肺湯(《醫門法律》)
清燥救肺湯,石膏桑杏藏①,
參草麥枇邀②,阿膠胡麻訪③,
潤腸又清燥,燥去陰不傷。
注: ①冬桑葉、杏仁;②人參、甘草、麥冬、枇杷葉;③胡麻仁
5百合固金湯(《醫方集解》)
百合固金湯,歸芍貝桔草①,
二地玄降火②,潤肺化痰保。
注: ①當歸、赤芍、貝母、桔梗、甘草;②生地、熟地、玄參
6養陰清肺湯(《重樓玉鑰》)
養陰清肺湯,麥地玄草放①,
貝芍丹薄配②,陰虛燥熱康。
注: ①麥冬、生地、玄參、甘草;②貝母、白芍、丹皮、薄荷
7麥門冬湯(《金匱要略》)
麥門冬湯好,粳夏草參棗①,
生津益胃找,降逆下氣邀。
注: ①粳米、法半夏、生甘草、人參、大棗
8玉女煎(《景嶽全書》)
玉女石膏煎,知麥地膝聯①,
滋陰清胃火,齦痛口渴選。
注: ①知母、麥冬、生地、牛膝
第三節和解劑
一、和解少陽劑
邪在半表裏,寒熱往來爭,
胸脅苦悶急,默默食不進,
心煩喜作嘔,口苦咽幹症。
治法宜和解,小柴胡湯尋。
表邪尚未解,裏證又急成,
治宜雙解法,表裏齊整頓。
1小柴胡湯(《傷寒論》)
小柴胡湯證,和解法通靈,
半夏參薑棗,柴草①配黃芩。
注: ①柴胡、甘草
2蒿芩清膽湯(《重訂通俗傷寒論》)
蒿芩清膽湯,碧玉散內藏①,
陳殼竹芩夏②,清膽利濕蕩。
注: ①滑石、甘草、青黛;②陳皮、枳殼、淡竹葉、黃芩、半夏
3達原飲(《瘟疫論》)
時方達原飲,辟穢化濁俊,
知芍黃芩配①,檳樸二草進②。
注: ①知母、白芍;②檳榔、川樸、草果、甘草
4葛根黃芩黃連湯(《傷寒論》)
葛根芩連湯,炙草調味進,
表裏雙解法,腸胃實熱清。
5涼膈散(《和劑局方》)
涼膈芩梔硝①,軍薄竹草翹②,
疏散清熱功,瀉火通便消。
注: ①黃芩、梔子、芒硝;②川軍、薄荷、竹葉、甘草、連翹
6大柴胡湯(《金匱要略》)
大柴胡芍薑①,軍芩夏草鑲②,
和解少陽法,枳實下熱強。
注: ①白芍、生薑;②川軍、黃芩、半夏、甘草
7防風通聖散(《宣明論》)
防風通聖散,疏清雙解靈,
梔硝芩歸軍①,芎草芍術荊②,
薄翹麻膏桔③,滑石生薑進,
風熱表裏實,三法汗下清。
注: ①梔子、芒硝、黃芩、當歸、川軍;②川芎、甘草、芍藥、白術
、荊芥;③薄荷、連翹、麻黃、石膏、桔梗
二、調和腸胃劑
肝強脾胃弱,肝氣橫逆乘,
木旺乘土位,肝鬱脾失運,
情誌抑鬱多,胸悶不適證,
腹部脹痛急,泄瀉伴腸鳴,
嘔惡納食少,噯氣泛酸頻,
疏肝健脾胃,原則要肯定。
疏肝柴芍歸,健脾用二陳①,
氣滯疼痛生,理氣止痛進,
香附殼青皮②,玄胡川楝靈,
中虛宜補氣,有熱稍佐清。
注: ①二陳湯(半夏、陳皮、茯苓、甘草);②枳殼
1四逆散(《傷寒論》)
四逆散柴草①,芍藥枳實靠,
疏肝理氣消,和血脾胃調。
注: ①柴胡、甘草
2柴胡四逆散(《景嶽全書》)
柴胡四逆散,香附芎實陳①,
理氣活血法,肝鬱氣滯證。
注: ①川芎、枳實、陳皮
3逍遙散(《和劑局方》)
逍遙散歸芍①,柴芩術草薑②,
疏肝能解鬱,健脾和營強。
丹梔逍遙散,血虛生熱良。
注: ①當歸、炒白芍;②柴胡、黃芩、白術、甘草、生薑
4痛瀉要方(《景嶽全書》)
痛瀉要方意,瀉肝補脾氣,
防風術芍陳①,肝旺脾虛取。
注: ①白術、白芍、陳皮
5左金丸(《丹溪心法》)
丹溪左金丸,黃連吳茱萸,
肝旺胃失降,瀉肝和胃愈。
第四節瀉下劑
一、寒下劑
六腑通為順,積滯則病成。
陽明腑實證,潮熱譫語生,
腹滿痛拒按,大便不通行,
苔焦起黃刺,出血或斑疹,
苦寒能通便,引熱下行清。
大黃瀉熱積,便幹芒硝請。
腹脹枳實樸①,熱甚芩連銀②,
陰虧玄麥地③,滋陰增液進。
注: ①川樸;②黃芩、黃連、銀花;③玄參、麥冬、生地
1大承氣湯(《傷寒論》)
大承氣湯猛,軍硝樸實進①。
行氣消痞滿,泄實通便峻。
去硝小承氣,陽明痞滿評。(《傷寒論》)
去實名調胃,加草燥實整。(《傷寒論》)
厚樸三物湯,去硝重樸名。(《金匱要略》)
痞滿燥證好,氣滯內實品。
白虎承氣湯,免去實樸性。(《通俗傷寒論》)
清氣瀉下好,胃火熾盛懲。
增液承氣湯,枳實厚樸隱。(《溫病條辨》)
玄麥生地加,熱盛津虧情。
導赤承氣硝,地芍歸柏軍②。(《溫病條辨》)
清心又攻下,熱壅小腸清。
注: ①川軍、芒硝、川樸、枳實;②芒硝、生地、芍藥、當歸、黃柏、川軍
2甘遂通結湯(天津南開醫院方)
甘遂通結湯,化飲攻邪方,
桃膝厚樸芍①,木香與大黃。
重症腸梗阻,積液在腸腔。
注: ①桃仁、牛膝、赤芍
3瀉心湯(《傷寒論》)
瀉心湯瀉火,大黃連①黃芩,
解毒清濕熱,痢疾黃疸清。
注: ①黃連
二、溫下劑
暴飲生冷涼,冷積停胃腸,
腹痛劇拒按,或嘔便秘脹。
脾虛不運化,口渴喜熱漿,
便秘或下痢,畏寒肢冷涼,
治宜溫下法,大黃附桂薑,
正氣太虛弱,健脾參草強。
溫脾湯(《千金方》)
溫脾湯軍硝,參附薑桂草①,
攻逐裏寒積,補助脾陽好。
注: ①川軍、芒硝、人參、附子、幹薑、肉桂、甘草
三、潤下劑
老弱孕產秘,津血不足故,
便秘痔瘡發,大便艱難苦。
潤下腸滑利,諸仁功最殊。
麻仁鬱杏柏①,常服大便柔。
瀉下理氣助,相佐更通疏。
陰血不足體,滋陰養血護,
玄參肉蓯蓉,鮮地歸②首烏。
注: ①火麻仁、鬱李仁、杏仁、柏子仁;②鮮生地、當歸
1五仁丸(《世醫得效方》)
五仁陳皮用,桃杏柏鬱鬆①,
津虧腸燥結,潤腸大便通。
注: ①桃仁、杏仁、柏子仁、鬱李仁、鬆子仁
2麻子仁丸(《傷寒論》)
潤腸麻仁丸,杏樸芍實軍①,
行氣通腸法,養血大便行。
注: ①杏仁、川樸、芍藥、枳實、川軍
3黃龍湯(《傷寒六書》)
黃龍湯軍硝,樸實歸參草①,
補益攻下法,正虛邪實療。
注: ①川軍、芒硝、川樸、當歸、人參、甘草
第五節安神鎮靜抗驚厥劑
一、安神劑
心悸或怔忡,失眠狂躁證,
神誌不安定,治法宜安神。
發病原因多,臨證要審因。
陰血虧耗故,虛陽上擾生;
棗遠丹參柏,龍眼夜交藤。
心神外越故,金石貝殼鎮。
磁石鐵落琥①,紫貝牡二龍②。
諸藥皆治標,還須治其本,
氣虛參苓草,麥地膠養陰③,
痰火蒙心竅,連知竹茹姻④。
注: ①生鐵落、琥珀;②紫貝齒、牡蠣、龍骨、龍齒;③麥冬、生地、阿膠;④黃連、
知母
(一)養血安神劑
1酸棗仁湯(《金匱要略》)
酸棗仁湯芎①,知草茯苓盟②,
清熱除煩躁,養血能安神。
注: ①川芎;②知母、甘草
2補心丹(《攝生秘剖》)
補心丹三參,人丹玄養心①,
歸桔地柏遠②,二冬棗味芩③,
滋陰清熱意,養血安心神。
注: ①人參、丹參、玄參;②當歸、桔梗、熟地、柏子仁、遠誌;③
天冬、麥冬、棗仁、五味子、黃芩
3甘麥大棗湯(《金匱要略》)
甘麥大棗湯,養心寧神方,
和中又緩急,髒燥亦舒暢。
4安神補心丸(上海中醫學院方)
安神補心丸,五味丹知母①,
生地女貞配,旱菖夜歡菟②,
失眠健忘症,心悸耳鳴收。
注: ①五味子、丹參;②旱蓮草、石菖蒲、夜交藤、合歡皮、菟絲子
(二)重鎮安神劑
1朱砂安神丸(《蘭室秘藏》)
朱砂安神丸,連地草當歸①,
養陰清心火,鎮心安神催。
注: ①黃連、熟地、灸甘草
2交泰丸(《韓氏醫通》)
韓氏交泰丸,肉桂黃連煎,
心火上炎證,心悸夢失眠,
白天昏昏睡,引火歸源安。
3磁朱丸(《千金方》)
磁朱丸神曲,重鎮安神功,
虛陽能攝歸,鎮心明目用。
4安神定誌丸(《醫學心悟》)
安神定誌丸,二茯參遠誌①;
龍齒石菖蒲,不寐驚恐時。
注: ①茯苓、茯神、人參
二、疏風熄風止痙劑
風有內外分,百病之長名。
肺衛不固表,外風肌表侵;
內風肝陽動,化火風更盛。
風源雖不同,但有共同證,
頭痛目眩訴,口眼歪斜生,
肢體多麻木,甚則顫瘛疭。
治風宜疏散,熄風止痙迎。
外風用麻黃,防風羌獨秦①。
芎芷白附僵②,隨證加減逢。
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靜,
養血活血配,赤白芍歸芎。
氣虛內不固,腠疏善病風,
益氣助陽法,參芪附桂登。
內風應責肝,平肝可熄風,
代赭石決明,牡蠣磁石鎮。
滋陰地玄龜③,止痙用蠍羚④。
風因熱火發,清熱風自寧。
氣餘亦生火,疏肝理氣靈。
注: ①秦艽;②川芎、白芷、白附子、僵蠶;③生地、玄參、龜板;④全蠍、羚羊角
1川芎茶調散(《和劑局方》)
川芎茶調散,白芷甘草在,
細辛薄荷葉,荊防羌活散,
頭痛外風發,疏散風邪排。
2牽正散(《楊氏家藏方》)
楊氏牽正散,白附全蠍僵①,
風在經絡擾,口眼歪斜樣,
祛風通經絡,化痰止痙良。
注: ①僵蠶
3鎮肝熄風湯(《醫學衷中參西錄》)
鎮肝熄風湯,龍牡龜芍蒿①,
天冬牛膝合,赭石麥芽草,
川楝玄參配,陰虛肝風搖,
鎮肝熄風強,滋陰風亦消。
注: ①龍骨、牡蠣、龜板、白芍、茵陳蒿
4天麻鉤藤湯(《雜病證治新義》)
天麻鉤藤飲,益母桑寄生①,
梔子黃芩杜②,牛膝苓決明③,
滋陰清熱功,潛陽能安神。
注: ①益母草;②杜仲;③茯苓、石決明
5羚羊鉤藤湯(《通俗傷寒論》)
羚羊鉤藤湯,芍菊草竹桑①,
鮮地川貝茯②,養陰熄風康。
注: ①白芍、甘菊、甘草、竹葉、冬桑葉;②茯苓
6地黃飲子(《宣明論》)
地黃飲味苓①,萸麥遠菖蓯②,
附桂巴薑棗③,引火歸宅中,
開竅熄風力,上下能交通。
注: ①五味子、茯苓;②山萸肉、麥冬、遠誌、石菖蒲、肉蓯蓉;③巴
戟天、生薑、大棗
7羚羊角散(《本事方》)
羚羊角散歸①,芎棗獨防風②,
杏薏茯苓邀,木香薑草從③,
調和氣血法,平肝熄風供。
注: ①當歸;②川芎、棗仁、獨活、防風;③杏仁、薏苡仁、生薑、甘草
8建瓴湯(《醫學衷中參西錄》)
衷中建瓴湯,雙淮地赭龍①,
牡蠣杭芍柏②,肝腎雙補功,
育陰意潛陽,虛風得歸終。
注: ①淮牛膝、淮山藥、生地、代赭石、龍骨;②柏子仁
9玉真散(《外科正宗》)
玉真天麻芷①,羌防白附星②,
外風抽搐痙,祛風痙自寧。
注: ①白芷;②羌活、防風、製南星
10撮風散(《證治準繩》)
撮風散麝朱①,蜈蠍僵鉤藤②,
臍風抽搐見,破傷風止痙。
注: ①麝香、朱砂;②蜈蚣、全蠍、僵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