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風1(1 / 3)

第一章 中風1

第一節 概述

中風以卒然昏倒,不省人事,或突然半身不遂,口角歪斜,言語不利,失語等為主要特征。由於本病來勢較快,病情險惡,變化多端,猶如自然界的風一樣,善行而數變。所以,古代醫家把這類病稱為“中風”。

風邪由陰陽之氣變化而來。氣的變化產生於物質的變化,物質有兩極,氣有陰陽。陰者為血,陽者為氣。人體髒腑合陰陽之道,陰陽是髒腑功能的屬性。髒腑是產生氣血的功能器官,氣血是營養髒腑功能器官的物質。陰陽和合則氣化如常,陰陽不合則氣化失常;氣化如常則正氣盛而邪氣衰,氣化失常則邪氣盛而正氣衰,盛衰之極,災害乃至,災害者病邪之發。

血為陰,氣為陽。清陽之氣出上竅,濁陰之氣出下竅;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髒。清陽上奉於腦則耳目聰明,濁陰走五髒則髒腑功能活動正常,肢體靈活敏捷。如果清陽不升,濁陰不降則髒腑失養,髒腑功能失常則氣血不和,陰陽失衡。陰陽失衡,竅道滯澀,腦絡失養,神明無主,則十二官危,發為大厥。

此厥之發,有虛有實。虛者係指氣血,精氣之虛;實者係指邪氣之壅實。虛者應補,實者當瀉。根據臨床實踐體會,此厥病虛中有實,治以補中有瀉,實中有虛,治宜瀉中有補。總之,必須調陰陽,使之平衡;理氣血,使之衝和而無虛,養髒腑之虧損,通經脈、竅道之滯澀,從而達到治愈的目的。

“諸暴強直皆屬於風,諸風掉眩皆屬於肝。”肝為風木之髒,賴腎水滋養。腎水不足,水不涵木,則肝陽偏亢;陽邪化氣,氣化成風,此為肝邪之風。將息失宜,五誌化火,熱極生風,火性上炎,擾亂神明,此為熱邪之風。血為諸陰之本,血虛而生風,此為虛邪之風。這三種風邪均為內風,風邪浸淫,經脈損傷,絡道阻塞,筋骨失養,發為偏枯不遂。

一、病 因 病 理

中風是由於陰陽失衡,情誌所傷,飲食失節,勞欲積損,以致髒腑功能失調,氣血運行失常所造成的上實下虛、內閉外脫、陰陽竭絕互不維係的危重證候。此外,還有正虛邪中、經脈失養而形成的以僻不遂為表現的證候。

(一)陰陽失衡,偏盛偏衰

陰陽是自然界一切事物發生、發展運動變化規律。人體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的一切現象都能夠用陰陽來闡述。中風病閉證和脫證都以陰陽的不同形式具體的反映出來,閉證中有陰閉與陽閉。陽閉者多見於風火與痰熱;陰閉者多見於痰濕氣衰。脫證則以陰不維陽,精絕氣脫為表現。從臨床觀察陽盛陰衰者居多,十有八九,陰盛陽衰者少,十之一二。古代醫學家朱丹溪認為:“陰常不足,陽常有餘”。而臨床上陰虛陽亢發生中風者確屬多見。一般所指的陽亢多指肝陽上亢,而五誌化火耗傷精血、痰熱腑實蒙蔽清竅,也當為陽亢之邪,不過是病理物質的名義不同,而它們的病理屬性卻是相同的。陰邪的病理產物主要以痰濕為表現。中陽虛衰、痰濕中阻、清陽不升、濁陰不降致使脈絡壅塞、血液運行失常、元神失去奉養、神明失聰,發為陰閉之證。

不論陰邪偏盛或是陽邪偏盛,其極度發展皆能導致陰陽不能維係,產生陰陽離決的危險。陰陽之間的變化十分微妙,古人說:“無精微之思,不足以察微”。尤其是臨床上的具體表現,從症狀來看,有許多共性,而其中又有許多特殊性,忽視了其中的區別,就容易在陰陽變化的奧妙中犯虛虛實實之誤。

(二)情誌所傷,火盛神昏

眾所周知,情誌所傷是誘發中風的主要因素之一,其病機實質是火盛。火在人體中有兩種不同的意義。生理之火即少火,能夠溫煦髒腑、肌膚、筋脈,使之行施正常的功能,故曰少火之氣壯,無此火則不足以生化、長養、司職。因此,它是人體必不可少的物質。而病理之火即壯火,則是病邪,因其能夠耗傷人的精氣,故曰壯火之氣衰。在《內經》病機十九條中曾總結道:“諸禁鼓栗,如喪神守,皆屬於火,諸逆衝上皆屬於火;諸躁狂越皆屬於火;諸熱瞀瘛皆屬於火”。在諸火證中常見於中風病者,如熱盛昏瞀、瘛疭、躁動、口噤握固、氣逆衝上、嘔血衄血、眼底出血等證確屬多見。究其病源則憂思煩勞傷神,火起於心脾;悲愁苦悶,欲望無窮則火起於肺腎;大怒氣逆則火起於肝膽;嗜酒無度則火起於胃腸。其起於五髒者,耗精傷神,起於六腑者傳化失常。經曰:“五髒者,所以藏精神血氣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化水穀而行津液者也”。“誌意和則精神專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髒不受邪矣”。由此可知,五髒傷者,人的精神不能內守,魂魄渙散;六腑傷者穀不化精,經脈滯阻,肢節受困,風癱痹痛俱作。

人有生理之火,也必有病理之火,病理之火是對生理之火的否定,是造成中風病的主要病理因素之一。我們可以通過臨床上各種不同的病證表現,來判斷火邪發生的原因及其所屬髒腑,這將給選擇治療方法帶來原則性的指導。

(三)飲食所傷,痰蒙清竅

早在《內經》已有:“仆擊、偏枯……,甘肥貴人則膏粱之疾也”的記載,可見中風病的發生與飲食也有密切的關係。正如平素所言,嗜食肥甘厚味,以酒為漿,饑飽失宜,形盛而氣衰,脾失健運,胃失和降,濕聚生痰,痰鬱化熱,阻滯經脈絡道,氣血運行失常,元神失養,清竅閉塞,而發生神昏仆倒,僻不遂。痰不僅是病理產物,而且也是重要的致病因素。在臨床上,有痰火(熱)與痰濕之不同。人體陽氣素盛者,痰邪易從火化、熱化;陽氣素虛者易從濕化、寒化。在臨床上痰濕與痰火(熱)不難分辨。

(四)內傷積損,髓海空虛

一般認為內傷主要有:傷於感情、傷於飲食、傷於勞欲,致使髒腑功能失調,陰陽偏盛、氣血不和、或氣滯血瘀、或氣虛血衰、或氣血逆亂,而精血不能奉養元神,髓海空虛,則發生腦轉耳鳴,暈眩欲仆。多見於性情急躁、爭強好勝、競逐榮勢、精神暗耗;飲酒不節、嗜食肥甘,經脈瘀滯、竅道閉結;榮逸失度、淫欲忘身,不知持重,不知禦神,以欲為快,以妄為常,暴怒傷陰、暴喜傷陽,陰陽偏盛,五髒氣爭,氣血運行不周,竅道不得通利,中不中邪,病從內生,精神日減,魂魄搖曳。平素雖無重病,而精已竭,軀殼已空,猶無心之木,欲折而未折,如穿孔之長堤,欲潰而未潰。一旦風起浪卷,則潰折勢如破竹。杯酒談笑之間,舉步轉動之傾,卒而昏仆肢痿,頓為廢人。故內傷積損也是發生中風的主要因素之一,其來勢徐緩,且人多不能自覺,所以容易忽視。在治療上亦數此類最難,預後多不佳。

(五)正虛邪中,經絡受損

經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說明正氣在人體中的重要性。氣能護衛肌表,防禦外邪入侵。

正氣虛衰,人體的防禦功能減弱,不能抵抗外邪的侵襲,就容易產生疾病。氣在人體分布的部位不同、來源不同,功能特點也不同,因而也有許多不同的名稱。一般來說,氣是指各部的功能而言,正氣是各髒腑組織功能正常的表現。營衛不和亦是正氣不足的表現形式之一。營行脈中,衛行脈外,營者陰血,營運周身,發揮著營養的作用;衛者陽氣,外行皮膚肌肉,內達胸腹髒腑,遍及全身。營衛不和,失去了正常的功能,氣血運行失去了正常的秩序,外邪即乘虛而入,侵害人體。其入淺得於經絡、肌肉、筋脈。其入深則內至髒腑。邪留滯於陽明、少陽,陽明少陽之氣血運行失常,經脈絡道失其所養而發生僻不遂。臨床上以僻不遂為表現的疾病,多是由於正氣虛衰,經脈受損所致。因其病位較淺,邪氣未及侵害髒腑,故無精神意識障礙。而內外合邪發為中風病者,也往往有之。因此,我們不能把中風病單純的歸類為外風或內風,偏執一方麵的認識,而忽視另一方麵的認識都是不全麵的。

二、證 候 分 析

(一)昏迷

昏是指神誌不清,迷是指意識模糊。由於發病的部位、病情的程度各不相同,所以昏迷在臨床上的表現並不完全一致。我們把臨床上常見的昏迷概括為昏聵、昏蒙、昏睡和意識癡迷。

1.昏聵是昏迷證中最為嚴重的危候。患者神誌喪失、意識消退。同時可見有麵色白、汗出如油、目合口開、手撒遺尿、鼾鳴、舌體卷縮、脈大而芤,體溫升高、肢體感覺障礙運動喪失、瞳孔反射消失等危證出現。

2.昏蒙是指患者神誌不清、意識模糊。同時可兼麵紅氣促、牙關緊閉、兩手握固、口角歪斜、嘔吐汙穢,或手足抽搐瘛疭,或煩躁不安、譫語、循衣摸床,舌紅苔厚或如鏡麵,脈數滑疾帶弦,體溫可正常或有升高,感覺異常,運動障礙,瞳孔反射遲緩等症。

3.昏睡是指患者靜臥不煩,如同睡眠。神誌模糊,沉睡不醒,呼之不應,不與人言。同時可兼見麵白唇青、四肢不溫、口角歪斜、脈沉而遲、感覺異常、運動障礙、瞳孔反射或可正常。

4.意識癡迷是指患者神誌清楚,但意識模糊不清,迷如癡呆。讓他抬起胳膊,他卻抬腿;讓他張口,他卻緊閉;讓他伸舌,他卻將舌後縮,不能明白醫生的語言以及意圖。雖不屬於昏,卻不離於癡迷,表現為神明失用的狀態。可兼見口角歪斜,半身不遂,或感覺異常等症。

中醫學認為,神是生命活動的總稱。其概念有廣義和狹義的區別。廣義的神,是指人體生命活動的外在表現,可以說神就是生命,經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狹義的神,是指人體的精神活動。可以說神就是精神,其中包括意識、思維、智能、言語等。神是生命活動的表現,而其表現不能離開人的形體而獨立存在。有形才能有神,無形則無神,形健則神旺,形衰則神疲。所以經雲“形神合一”“形與神俱”。我們在觀察神氣的時候,必須認真觀察形體的諸種證候。如麵色、口、目,以及機體其他各部分所反映的各種情況,來分析判斷神氣存亡的指征。

神來於先天之精,又依靠後天之精的滋養,故經曰:“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故神者,水穀之精氣也”。精能生神,神能禦精,精足則形健,形健則神旺;反之精衰則體弱,體弱則神疲。同時,氣與神的關係密不可分。氣生於精,氣是生命的動力,也是神體現於外的動力,所以氣能生神。總之精、氣、神是人體生命的三寶。精充、氣足、神旺是健康的保證;精虧、氣虛、神耗是發生疾病和衰老的原因。因此,觀察神的外在表現以了解內藏精氣的盈虧。神是五髒精氣的外榮,經曰:“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五氣入鼻,藏於心肺,上使五色修明……以養五髒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故“五髒安定,血脈和利,精神乃居”。中風發病,精神昏迷,神誌不清,意識模糊,神明失用的根本原因就在於五髒氣爭,血脈不和。所以,古人一再告誡人們,神在人體生命活動中的重要性,“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