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五穀雜糧——傳統醫學篇(1 / 2)

第一章 五穀雜糧——傳統醫學篇

第1卷

五穀雜糧指的是什麼?

2400多年以前,孔子帶著學生出門遠行,子路掉隊在後麵,遇見一位用杖挑著竹筐的老農,問他:“你看見夫子嗎?”老農說:“四肢不勞動,五穀分不清,誰是夫子?”可見2400多年以前我們的祖先就有了五穀的概念。五穀這一名詞在當初創造的時候,究竟指的是什麼,沒有留下記載。一種說法是稻、黍、稷、麥、菽(即大豆);另一種說法是麻(指大麻)、黍、稷、麥、菽。這兩種說法的差別,隻是一種有稻而沒有麻,另一種有麻而沒有稻。把這兩種說法結合起來看、共有稻、黍、稷、麥、菽、麻6種主要作物。但隨著社會經濟和農業生產的發展,五穀的概念在不斷演變,現在所謂五穀,是指稻穀、麥子、高粱、大豆、玉米,而習慣地將米和麵粉以外的糧食稱作雜糧,所以五穀雜糧也泛指糧食作物。

五穀雜糧是如何分類的?

我們已經知道五穀指所有種類的糧食。在五穀裏麵,稻米和小麥由於口感好而通常被認為是細糧,而玉米、蕎麥、燕麥、小米、高粱、豆類、薯類等其他糧食為雜糧。具體細分如下:

(1)穀類:包括稻米(大米、糯米、秈米)、小麥、燕麥、蕎麥、玉米和高粱。

(2)豆類:包括大豆(黃豆、黑豆和青豆)和其他豆類(豌豆、蠶豆、綠豆、小豆、芸豆等)。

(3)薯類:包括番薯(又稱甘薯、紅薯、白薯)、芋頭、馬鈴薯(土豆)。薯類含有豐富的澱粉、膳食纖維、礦物質和維生素,而其中的維生素A和維生素C的含量比胡蘿卜和一般水果還要高。

五穀雜糧與五色理論有何關聯?

依據中醫髒象理論,食物的顏色與五髒相互對應,五穀搭配合理,是飲食養生的基礎。從中醫的角度上講,青入肝、赤入心、黃入脾、白入肺、黑入腎。具體而言,五穀的顏色與五髒有如下關係:

心色是赤色,屬夏天,所以紅色的五穀養心入血,還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尤其是在夏天,養心更為重要,應適當多吃紅色五穀。

腎色是黑色,屬冬天,所以黑色的五穀有益腎抗衰老作用。尤其在冬天,更應該養腎。因此,冬天應適當多吃黑色五穀。

肺色是白色,屬秋天,所以白色的五穀有補肺作用。因此,秋天應適當多吃白色五穀。

脾色是黃色,四時皆養,所以黃色的五穀多補脾。尤其在長夏和每個季節的最後18天,應適當多吃黃小米、玉米等黃色五穀。

肝色是青色,表現為綠,所以青色五穀多補肝。尤其在春天應適當多吃等青色五穀。

五穀養生分為哪四性?

按照中醫理論,食物作用於人體所發生的反應有“四性”,即寒、涼、溫、熱。此外,還有一種沒有明顯寒涼或溫熱性質的食物,稱為平性。於身體相宜的食之有益,於身體有害的應該禁忌。為此,人的食補要按照辨證進補的原則,“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虛則補之,實則瀉之”,因人、因時、因病而異。當人們知道各種食物的性味後,就可以依照中醫這一原則合理選擇食物。譬如老年人髒腑功能減退,從中醫的理論而言,主要是陰陽平衡失調。食補就要根據人體陰陽偏勝偏衰的情況,有針對性地調補,以使髒腑功能達到平衡。如熱體、熱病宜多食寒涼性食物;寒體、寒病,就要多食溫熱性食物。隻有這樣的食補才能相“宜”,達到預期的效果。

五穀的五味功用是什麼?

所謂“五味”,是指食物的本來性味,即辛、甘、酸、苦、鹹,這些性味可由舌感辨別。中醫認為,味感不同,作用不同。

(1)中醫認為“酸入肝”意為酸味食物有增強消化功能和保護肝髒的作用。常吃不僅可以助消化,抑製胃腸道內病菌的繁殖,還有預防感冒、降血壓、軟化血管之功效。以酸味為主的西紅柿、山楂、橙子,均富含維生素C,可防癌,抗衰老,防治動脈硬化。

(2)中醫認為“苦入心”苦味食物具有除濕和利尿的作用。如苦瓜,常吃能輔助治療水腫病。

(3)中醫認為“甜(甘)入脾”適量食甜可補養氣血,補充熱量,解除疲勞,調胃解毒。但糖尿病、肥胖病、心血管病等疾病病人宜少食。

(4)中醫認為“鹹入腎”鹹味食物有調節人體細胞和血液滲透、保持正常代謝的功效,所以嘔吐、腹瀉、大汗之後宜喝適量淡鹽水,以保持體液正常的電解質代謝。

(5)中醫認為“辣(辛)入肺”食辣有發汗、理氣之功效。人們常吃的蔥、蒜、薑、辣椒、胡椒,均是以辣為主的食物,這些食物中所含的“辣素”既能保護血管,又可調理氣血、疏通經絡。科學食用,可預防風寒感冒,但患有痔瘡、便秘及神經衰弱者不宜食用。

為什麼說五穀養生重在五味調和?

中醫把食物調配方法叫做五味調和。隻有五味調和,這樣才有利於健康,若五味過偏,會引起疾病。從營養學的角度看,最好的飲食其實是平衡膳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