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月經病1
第一節 月經先期
月經提前7天以上,或一月兩至,稱為月經先期。
1.解鬱清經湯
【組成】 青蒿6~10克 青皮4.5克 黃芩12克 當歸12克 白芍10克 牡丹皮10克 茉莉花1.5克 鮮橘葉5片 甘草3克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疏肝清火,和血調經。
【主治】 情誌不暢,肝鬱化火,下灼胞宮,衝任不調,經血妄行,月經超前而至,色深紅,胸脅脹悶,心煩易怒,口苦幹,舌紅苔黃,脈弦數。
【方義】 青蒿味苦微辛,質輕氣香,其性寒,既可宣散肝鬱,又可清熱涼血;青皮味苦辛,疏肝氣,散鬱結,其性溫燥,用量宜輕;黃芩苦瀉肝火;牡丹皮苦寒微辛,清火涼血,又善透達血中伏火;當歸補血調經,辛香走竄,有調氣和血之功;白芍藥苦酸微寒,養血斂陰,柔肝緩急,以防辛散藥傷陰;茉莉花、橘葉芳香理氣,宣散肝鬱;甘草清火和胃,協調諸藥。本方疏肝散鬱,而不升陽傷陰,清肝火而不鬱遏。
【加減】
(1)小腹痛甚,加延胡索10克,活血止痛。
(2)脅肋痛,加川楝子10克,疏肝止痛。
(3)乳房脹痛,加橘核12克、絲瓜絡12克,疏肝通絡。
(4)月經量多,加白茅根15克、蒲黃炭10克(布包煎),涼血止血。
2.涼血清經湯
【組成】 生地黃12~15克 玄參12克 地骨皮12克 當歸12克 槐花12克 白茅根12克 茯苓10克 香附3克 甘草3克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清火涼血,和營調經。
【主治】 素體熱盛,或過食辛辣,日久生火,或過服暖宮藥,使陽熱偏盛,下灼於胞,熱迫血行,月經先期而至,量多,深紅稠黏,心胸煩熱,口渴,舌紅苔黃,脈沉數。
【方義】 生地黃味甘微苦而寒,清熱涼血;玄參苦甘鹹寒,清熱養陰;地骨皮清熱涼胞;當歸補血活血,為婦科調經要藥;槐花、白茅根涼血止血;茯苓補脾滲利,引火邪下行;香附調理氣機,以防涼血藥之壅氣閉邪;甘草清火養胃,調和諸藥。本方甘寒卻不滋膩,而無閉邪之弊。
【加減】
(1)月經量多不止,加鮮棕樹皮15克,收澀止血。
(2)有婦科炎症,加魚腥草15克、金銀花15克,清熱解毒。
(3)內熱重,口渴甚,加天花粉12克,清火生津。
(4)兼肝火、心煩易怒、口苦,脈弦數,加生牡蠣15克、白菊花10克,清降肝火。
(5)經血淋漓不斷,加阿膠珠(阿膠同蒲黃拌炒)12克、旱蓮草15克,養陰止血。
(6)小腹痛,加白芍藥12克,和營止痛。
(7)兼陰虧,五心煩熱,加龜板15克、知母12克,養陰清火。
(8)行經後,黃帶多,加黃柏6克、車前子12克,清利濕熱。
3.養陰清經湯
【組成】 生地黃15克 玄參12克 龜板15克 黃柏4.5克 當歸12克 白芍12克 旱蓮草15克 地骨皮12克 茯苓10克 甘草3克
【用法】 先煮龜板20分鍾,後加入諸藥同煎,一劑藥煎3次,將汁放於瓷碗內,分3次服。
【功用】 養陰清火,和血調經。
【主治】 素體陰虧,火邪偏盛,擾及衝任,迫血妄行,月經提早,量少或量多,色鮮紅或深紅,心煩失眠,咽幹口燥,手足心灼熱,舌紅少津,脈細數。
【方義】 生地黃涼血養陰;玄參滋陰降火;龜板鹹寒,滋陰液,降虛火;黃柏苦寒瀉火,火降則陰複;當歸補血調經;白芍藥養血斂陰;旱蓮草養陰清火;地骨皮清胞瀉火,涼血養陰;茯苓補脾滲利,引火下行,且可防補陰藥滋膩閉邪;甘草清火生津,協調諸藥。
【加減】
(1)腎陰虧,五心煩熱,頭暈眼花,腰酸軟,加枸杞子15克、女貞子12克,補腎益陰。
(2)兼肝火,月經量多,色黯紅,加青蒿6克、青葙子12克、白茅根15克,清肝涼血。
(3)火邪仍盛,月經量多而深紅,加地榆炭12克、槐花10克,涼血止血。
(4)小腹脹痛,月經量少,加生香附6克、玫瑰花3克,行氣和血而調經。
4.補脾固經湯
【組成】 黨參15克 白術12克 山藥15克 當歸12克 薺菜花12克 椿白皮12克 陳皮6克 炙甘草6克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補脾益氣,攝血調經。
【主治】 脾居中焦,為氣血生化之源,能統攝血液而不致外溢。如脾氣虛弱,統攝無權,衝任不固,月經先期而至,色淡量多,氣短神疲,納少,麵色 白,舌淡苔薄,脈弱無力。
【方義】 黨參、白術、炙甘草補脾益氣,脾氣旺則能統血歸經,而不致外溢;山藥甘平而澀,益脾胃,補肺腎;當歸補血調經;薺菜花、椿白皮固澀止血;陳皮運脾行氣,使補氣藥不致礙胃閉邪。
【加減】
(1)心悸失眠,加酸棗仁15克、合歡花6克,醒脾養心。
(2)兼熱邪,口渴,舌苔黃,加黃芩炭12克、藕節炭15克,清熱止血。
(3)脘腹脹滿,飲食少進,加白扁豆12克、穀芽12克,補脾健胃。
(4)小腹脹痛,加香附6克,理氣止痛。
第二節 月經後期
月經周期延後7~10天或以上,稱為月經後期,亦稱“月經退後”、“經水後期”。
1.溫胞調經湯
【組成】 當歸15克 川芎10克 吳茱萸4.5~6克 桂枝10克 紅花6克 烏藥10克 艾葉6克 甘草3克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溫胞宮,祛陰寒,調經血。
【主治】 陽氣不足,陰寒內盛,血為寒凝,胞脈受阻,衝任不調,血海不能按時充滿,則經水後期,40~50天才來潮,色黯量少,或伴少腹絞痛,肢冷畏寒,舌淡苔白,脈沉緊或細遲。
【方義】 當歸辛甘苦溫,氣香質潤,走而不散,補血活血,溫通血脈;川芎辛溫香竄,活血行氣,祛寒調經;吳茱萸辛苦性熱,散寒止痛;桂枝辛甘性溫,通陽祛寒,活血散結;烏藥辛溫香竄,祛寒邪,疏氣滯;紅花辛散溫通,活血化瘀,調經止痛;艾葉苦辛而熱,祛寒濕,暖胞宮,理氣血;甘草協調諸藥。
【加減】
(1)陰寒太盛,陽氣虛弱,少氣懶言,四肢冷,麵色白,脈細遲,去吳茱萸,加熟附片10克、黨參12克,扶陽補氣。
(2)小腹劇痛,加沉香4.5克、延胡索10克,行氣祛寒,祛瘀止痛。
(3)寒濕積於胞宮,平時白帶清稀,加佩蘭12克、茯苓15克,化利濕濁。
(4)腎陽不足,腰腹冷痛,小便清多,去桂枝,加肉桂4.5克(研末,分3次衝服)、巴戟天12克,溫腎壯陽。
(5)脾胃虛寒,經期脘腹脹滿,大便稀薄,納少,加白術12克、白扁豆12克、砂仁5克,溫中補脾。
(6)月經量少,小腹劇痛,脈沉緊,加莪術10克、澤蘭12克,祛瘀止痛。
2.溫化調經湯
【組成】 吳茱萸6克 佩蘭12克 茯苓12克 當歸12克 川芎10克 紅花3~6克 澤蘭12克 沉香3克(後下) 甘草3克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溫燥化濕,利濁活血。
【主治】 寒濕陰邪,客於胞宮,衝任受阻,血行緩慢,月經延期,量少色黯,脘腹脹滿或痛,腰膝重著,白帶稀多,舌苔白膩而厚,脈沉緩。
【方義】 吳茱萸辛苦熱燥,散寒燥濕;佩蘭芳香化濕,茯苓健脾,滲利濕濁;當歸、川芎活血調經;紅花、澤蘭溫通血脈;沉香辛香溫通,理氣滯,祛陰寒;甘草緩和藥性,以防溫散太過。
【加減】
(1)寒邪盛,小腹冷痛,加桂枝10克,溫通寒邪。
(2)經來腹痛如絞,加延胡索10克,辛苦溫通,祛寒邪,化瘀凝,止腹痛。
3.清化調經湯
【組成】 黃柏6~10克 佩蘭12克 茵陳蒿15克 萆薢12克 香附10克 當歸12克 益母草15克 澤蘭12克 甘草3克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清化滲利,活血調經。
【主治】 過食生冷、肥甘,久而積濕生熱,或感受濕熱,逐漸入裏,或素體多濕,蘊而化熱,下積胞宮,衝任不利,血行受阻,月經推後,色黯紅,小腹脹痛,舌紅邊黯,苔黃膩脈滑數。
【方義】 黃柏苦寒,除下焦濕熱;佩蘭芳香,宣化濕濁;茵陳蒿、萆薢清利濕熱;香附理氣開鬱;當歸和血調經;益母草活血調經,且可利水;澤蘭辛散氣香,行氣活血,通利月經;甘草緩和藥性,防止苦寒、滲利、行氣、破血太過。
【加減】
(1)兼肝火,脅肋脹痛,口苦,脈弦滑數,加柴胡12克、鬱金10克,疏肝泄火。
(2)脘腹脹滿,納差,加厚樸花6克、神曲12克,化濕調中。
(3)平時帶下量多,色黃質稠氣臭,加鮮車前草3蔸、馬鞭草15克,解毒利濕。
(4)小腹痛甚,加青木香6克,行氣止痛;五靈脂10克,祛瘀止痛。
4.疏肝利經湯
【組成】 柴胡12克 鬱金12克 當歸12克 丹參15克 澤蘭12克 益母草12克 茉莉花3克 玫瑰花3克 甘草3克
【用法】 茉莉花、玫瑰花二味,待煎第2次藥時,加入同煎,共煎3次,分3次服。
【功用】 疏肝開鬱,活血調經。
【主治】 情誌不調,抑鬱傷肝,氣機鬱結,血隨氣滯,衝任失調,經行遲澀,月經延後,經量少,色黯紅,小腹脹痛,或胸脅、乳房發脹或作痛,舌紅苔黃,脈弦澀。
【方義】 柴胡宣疏肝經鬱結;鬱金疏肝鬱而活血;當歸、丹參、澤蘭、益母草活血調經;茉莉花行氣散鬱;玫瑰花理氣解鬱,活血止痛;甘草緩急和中。
【加減】
(1)乳房脹痛甚,加青皮10克、橘葉5片,行氣散鬱。
(2)小腹痛甚,加橘核12克、香附10克,行氣止痛。
(3)肝鬱化火,心煩易怒,口苦,脈弦數,加梔子10克、夏枯草15克,清瀉肝火。
(4)肝火上擾於頭,行經時,頭部脹痛,以兩側為甚,脈弦數,加鉤藤12克、生石決明15克,平肝降火。
(5)失眠多夢,加合歡皮12克、生珍珠母15克,平肝安神。
5.祛瘀利經湯
【組成】 當歸尾12克 丹參15克 紅花6~10克 淩霄花6克 紅藤15克 茺蔚子12克 香附10克 甘草3克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活血祛瘀,理衝調經。
【主治】 瘀凝胞宮,月經不能按時而至,經水延期未來,量少有塊,色黯紅,或夾血塊,小腹脹痛或刺痛,舌邊紫黯,脈弦澀。
【方義】 當歸、丹參活血調經;紅花、紅藤、淩霄花攻逐瘀結;香附疏暢氣機,氣行則血行瘀散;茺蔚子辛苦而涼,行氣活血而調經,甘草甘平,以緩攻破藥傷正敗胃。
【加減】 (1)小腹刺痛難忍,加五靈脂10克(布包煎),祛瘀止痛。
(2)兼熱邪,口渴,舌苔黃,脈數,加虎杖12克,清熱祛瘀,天花粉12克,清熱生津。
(3)兼肝鬱氣滯,脅肋痛,脈弦,加柴胡12克、鬱金10克,疏肝鬱,理氣血。
(4)胞宮寒凝瘀阻,經水延期未來,小腹冷痛,或經來量少色淡,舌苔白,脈遲,去淩霄花,加吳茱萸6克、艾葉6克,溫胞祛寒。
6.補血利經湯
【組成】 當歸15克 川芎10克 白芍10克 何首烏12克 柏子仁12克 茺蔚子12克 香附4.5克 甘草3克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補血和血,佐以疏通。
【主治】 久病血虧,或失血過多,營血不足,衝任失養,血海不能按時滿溢,月經後期而至,經水淡紅量少,頭暈眼花,心慌心悸,舌淡苔薄,脈細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