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
赦寧王昌熙當年之罪,允其子小寧王昌旭回帝都,恢複其子寧皇子稱號。
一道出人意料的聖旨,惹得群臣議論紛紛,在皇族中,也掀起了不小的風波。
十六年前,誰也不知是什麼原因。惠帝將他最寵愛的兒子,寧皇子昌熙貶到了錦雲城作寧王,轟動帝都,震動朝野上下,成為當時最熱門的話題。直到惠帝駕崩,宣帝登基,眾人才將此事淡忘。
十六年後,他的兒子昌旭被封為寧皇子,從錦雲城又回到了帝都。
在浣花國,由皇子降為王容易,再從王升為皇子,那是千難萬難,更何況還是貶出帝都的王。浣花國開國600多年,這還是第一次發生。
浣花國立國之初,明文規定,皇族男子中隻有得到皇子封號的,將來才有資格登帝位,每一任帝皇,隻能在擁有皇子稱號的眾皇子中挑選下一任接位者。
在浣花國曆史上,曆任帝皇,大都會把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但傳位給自己兄弟,侄子的也不再少數,甚至還有幾個,將帝位傳給了自己的長輩。
浣花國皇家傳位律法中還有一個規定,每一任帝皇隻能封五個皇子,再加上前任皇帝的封的皇子……
可以說,曆代出生在浣花國皇家的男子,從最初的爭皇子位,到將來爭帝位,皆可用慘烈來形容。
能夠打敗眾皇子,最後登帝位的,無論是他的城府,還是氣魄,都令人膽寒。
隆帝,乃宣帝的長子,登帝位三年,浣花國立國以來,唯一沒有經過任何爭鬥,就輕鬆得到帝位的皇子。
難道?也許?
隆帝得的皇位太輕鬆,才會如此輕易的,封出第一個皇子稱號,而且還是封給了自己的堂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