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開頭語——略說秦漢(1 / 2)

秦漢的曆史,包括秦朝、西漢、東漢三個時期。西漢之後,又有新朝、更始兩個政權。從秦王朝建立,到東漢滅亡,曆時440年。

秦王朝存在15年的時間,開創了我國統一的專製主義中央集權的國家,結束了諸侯割據的局麵。這是曆史的進步。秦王朝推行郡縣製,從中央到地方,建立了一整套官僚製度。又實行“黔首自實田”的政策,即確認封建土地私有製,並根據私人占有土地的數量征收賦稅。同時采取一係列加強統一的措施,如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統一文字、修築馳道,等等。所有這些措施,促進了經濟文化的發展,有利於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

秦北逐匈奴,南征百越,對我國北部、南部地區的開發,起了積極的作用。

然而,秦王朝實行的文化專製的政策,使我國古代文化遭到了破壞。在統一中國後,秦不顧休養生息、恢複社會生產的客觀要求,繼續長期濫用民力;加之施行嚴刑酷法,終於使這個封建王朝在秦末農民起義中迅速瓦解。

西漢王朝是秦朝之後又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專製主義中央集權國家。這個王朝從劉邦稱漢王,到王莽廢孺子劉嬰,共存在了近215年。

史稱“漢承秦製”,西漢王朝不僅承襲秦的中央集權製,而且發展了秦製。西漢初年,漢高祖除異姓王,封同姓諸侯王,實行郡縣、封國並行製。諸侯王的封國在政治、經濟上有相對獨立性。漢初的統治者奉行黃老學說,經過60年的休養生息,凋敝的社會經濟得到了恢複。與此同時,諸侯王勢力迅速發展起來,成為與漢朝中央相抗衡的分裂勢力,終於爆發了“七國之亂”。這一事件成為西漢中央集權製發展的轉折點。

漢武帝繼位後,中央集權製進一步加強,漢王朝更加強盛。漢武帝通過“中朝”預政,削奪丞相的權力,由皇帝獨攬朝政大權;頒行“推恩”令,進一步削弱諸侯王勢力;在全國設置十三部刺史,以加強對地方的控製,從而強化了中央集權體製。

在漢初積累大量財富的基礎上,漢武帝又采取了多項經濟統製的措施。如實行鹽鐵官營、統一鑄造錢幣、實施均輸、平準,以及征收資產稅等。這些措施改善了漢朝財政狀況,進一步加強了國家的物質基礎。

與此同時,漢武帝在實行暴力統治之外,又利用神學化的儒學加強思想統製。這是漢武帝強化中央集權,進一步發展秦製的傑作之一。從此儒學成為正宗的封建統治思想。

在漢王朝統一局麵下,漢族與其他民族的聯係更加密切了。漢武帝對漢初以來經常侵擾邊郡的匈奴用兵,並給予決定性的打擊,維護了邊郡地區的安定,有利各族生產的發展。此後匈奴勢力進一步削弱,與漢王朝的關係和睦友好。西漢王朝在今新疆、西南、東北、嶺南、東南等少數民族地區,先後設置行政機構進行管理,進一步加強了漢族與其他民族的聯係,發展民族之間的經濟和文化交流,並設置了十三部刺史以加強統治。

西漢王朝積極發展與東、西方各國的友好往來。漢朝使臣的足跡,幾乎遍及中亞、西亞和南亞;東鄰的國家,與漢朝也有聯係。著名的“絲綢之路”,成為中西經濟、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海路交通也發展起來,與南亞和西方可以直接往來。西漢王朝發展對外關係,具有開拓性的意義。它為秦漢以後我國對外關係之發展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