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帝國肇造(1)(1 / 3)

秦王朝的政局演變

戰國時,諸侯國間戰爭不斷,統一趨勢日漸明顯。承繼秦國數百年基業,秦王嬴政以其雄才大略,滅六國,統一天下,建立秦王朝。新建立的秦王朝,集戰國以來政治變革之大成,廢封建、設郡縣,強化中央集權;廢王業、興帝業,創立皇帝製度。這些舉措大體上為後代所延續,尤其是皇帝製度,更開啟兩千餘年之帝製中國時代。秦始皇用來鞏固統一的舉措,在中國曆史上也多具有深遠影響。但秦政暴虐,賦役沉重,法令嚴酷,致使新建之秦王朝二世而亡。陳勝首舉亡秦之旗,六國豪傑乘機而動,秦滅楚興;楚漢爭雄中,劉邦獲勝,故有大漢王朝之建立。

一、翦滅六國

秦莊襄王三年(前247),秦王子楚去世,年僅13歲的嬴政,即位為秦王。嬴政年少,國事委於文信侯呂不韋。此時的呂不韋,身為相國,權傾朝野。秦莊襄王子楚曾作為秦國質子居於趙國,趙國對子楚不甚禮遇;秦國也並不以子楚為重,甚至多次攻打趙國。這時,家累千金的陽翟大商人呂不韋,認為“此奇貨可居”,故全力謀劃、幫助子楚取得王位繼承權。秦孝文王死後,子楚繼承王位,任命呂不韋為丞相,封文信侯,將有10萬戶的洛陽作為他的食邑。嬴政為秦王之初,尊呂不韋為相國,號曰“仲父”。秦王年少,太後(秦王政母)時時與呂不韋私通。當時,頗得太後寵幸的嫪毐,權勢與呂不韋相當。隨著呂、嫪權勢的發展,引起爭權奪利的鬥爭,秦高級官吏常常哀歎,“與嫪氏乎?與呂氏乎?”(《戰國策·魏策》)。到底是依附於誰,朝臣多無所適從。

秦始皇九年(前238),嫪毐穢亂宮闈之罪敗露。當時,有人告發嫪毐並非宦官,與太後淫亂私通,甚至還生下兩個孩子。更有甚者,嫪毐還與太後商量:秦王嬴政去世後,當“以子為後”(《史記·呂不韋列傳》)。嬴政因此準備將之下獄問罪。這時,嫪毐假托秦王之命發兵,欲興兵作亂、進攻蘄年宮。嬴政及時察覺了這一陰謀,搶先發兵、平定叛亂,並誅殺嫪毐三族(父母、妻子、同產),黨羽均被車裂、滅宗,罪行輕者遷徙於蜀。呂不韋也因嫪毐之亂而受牽連,不久被免除相國之職。秦始皇十二年(前235),嬴政迫使呂不韋自殺,並警告臣下,“自今以來,操國事不道如嫪毐、不韋者籍其門”(《史記·秦始皇本紀》)!相繼翦除嫪毐、呂不韋勢力後,嬴政始掌握國家大權。他任用尉繚、李斯、王翦等一批優秀的文臣武將,大張旗鼓地展開了消滅六國、一統天下的戰爭。

第一講帝國肇造——秦王朝的政局演變六國之中最先亡國的是韓國。韓國是戰國七雄中的弱國。韓昭侯用申不害為相,申不害主張以“術”駕馭臣下。所謂“術”,即講究對臣下的任用、監督與考核,但國家實力並未明顯提升。麵臨著強秦不斷擴展之勢,韓王納地效璽,請為藩臣,並派韓非出使秦國。韓非出身韓國公室,善刑名法術之學,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但他有口吃的毛病,不善言談。他見到韓國國勢日衰,多次上書韓王,卻不被韓王采納,故憤而著書多篇傳世。秦王嬴政與韓非未曾謀麵,但讀過他的著作而欲見其人。韓非出使秦國,頗得嬴政歡心,但遭李斯嫉妒。李斯對秦王說:韓非是韓國公室,始終會為韓國考慮,而不會對秦國盡心;如讓韓非返回韓國,是養癰遺患,建議誅殺韓非。秦王聽從李斯建議,將韓非下於獄中,韓非服藥自盡。秦始皇十七年(前230),秦內史騰滅韓,俘擄韓王安,以韓國地置潁川郡。

繼韓國而亡的是趙國。趙國是戰國強國之一。趙武靈王實行“胡服騎射”,改革軍事裝備和作戰方法,軍隊戰鬥力增強。趙惠文王時,任用樂毅、藺相如、廉頗、趙奢等人,整頓內政、外交,折服強秦,是繼齊國後唯一能抗衡秦國的國家。秦、趙為爭奪上黨郡而發生了長平之戰。由於輕信秦人的反間計,趙王撤換趙軍統帥廉頗,以“紙上談兵”的趙括為將。前260年,趙軍被困於長平(今山西高平),因絕糧拚死出戰,全軍失利,趙括戰死。秦將白起坑殺已歸降的趙士卒40餘萬人於長平。次年,秦軍乘勝進圍邯鄲。

秦攻邯鄲兩年多未下,魏信陵君竊符救趙,其他國家也派兵援救,秦軍解圍而去。經長平之戰與邯鄲被圍後,趙國國力嚴重受損,一蹶不振。秦滅韓的第二年,秦將王翦等兵分兩路進攻趙國。秦人以錢財賄賂、收買趙王寵臣郭開,讓郭開在趙王麵前詆毀前線將領李牧等人。結果,趙王撤換乃至殺戮了李牧等將領。趙王這種自毀長城之舉,客觀上加速了秦進軍的步伐。秦始皇十九年(前228),王翦遂破趙軍,攻克邯鄲,擄趙王遷。趙公子嘉率領其宗族百人逃於代,自立為王,6年後為秦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