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將中醫養生進行到底
第一節 中醫養生能讓人盡享天年
1 中醫是如何認識人的生老病死的
中醫養生學說博大精深,它是以中國古代哲學為指導,吸收繼承了醫學、各門養生學的精華,並對兩者進行融合,從而形成的一種具有創新意義的學說。中醫養生學是中華民族集體經驗和智慧的結晶,被廣泛運用於人們的日常生活,成為人們養生保健的良師益友。
那麼,中醫是如何認識人的生老病死的呢?
中醫認為,生命是養生的基礎,如果沒有生命,生命的維持和延續也就無從談起。要達到養生的目的,首先要充分認識生命,並把握生命的規律。
生命源於宇宙,是宇宙中的天地日月創造了生命,尤其是太陽和地球,對生命的形成發揮著關鍵性的作用。生命維持和延續的條件包括順應環境,陰陽協調,氣血旺盛,以及精、神等。生命是氣運動的形式,是氣不斷聚集、分散、離合的過程。
任何生命都是有始有終的,人的生老病死是人生命的自然規律,到現在為止,還沒有人能抵擋住衰老的步伐,更沒有人能拒絕死亡的到來。但是,每個人的衰老都是不一樣的,不同人的衰老時間、衰老時的狀態也是不一樣的,有些人是隨著生理功能的自然退化而衰老,有的人則是未老先衰,這種衰老是由於各種因素的影響導致身體出現病態而引起的。衰老不可避免,但是如果注意養生,就可以讓衰老來得遲一些。
中醫認為生病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種,外染六邪,內傷七情,痰飲和瘀血,飲食、疲勞等。
正常情況下,人身體裏的氣血處於平衡運行狀態,這是生命延續的條件。當人體氣盡血竭時,人的生命就終結了。因此,平時要注意養生,多為自己儲存一點氣血,這樣才能延年益壽。
2 養生能有效讓人遠離疾病
中醫的精髓在於“不治已病治未病”,這是提醒人們在疾病還沒有發生的時候就應該注意身體的保養。如果等疾病發生了再去治療,就像戰鬥已經開始才去製造武器,為時晚矣。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得了肝病,首先不是去治療肝,而是弄清楚肝病產生的原因。中醫認為水生木,水是腎,木是肝,肝病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腎精不足造成的,所以我們要先把腎水固攝住,腎精充足,肝病自然消失。還有一點就是木克土,如果患有肝病,可能還會傷及脾髒,因為脾是土。
“治未病”往往會在疾病的潛伏期及時發現,並扼殺它的滋長,使人體恢複真正的健康。而如今的醫療現狀,無論財力、物力都僅僅隻夠應付“已病”的人群,對疾病的治療就像等洪水泛濫的時候再去堵窟窿一樣,按下葫蘆浮起瓢,根本沒有更多的精力搞預防。很多人因此疾病纏身,生活質量受到嚴重影響,人生毫無樂趣可言。因此,隻有提早防微杜漸,防患於未然,把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我們的人生才會充滿自信與快樂。
“治未病”就像消防辦公室,工作人員的工作就是四處檢查,防患於未然;而“治已病”就像消防隊員,哪裏失火就哪裏忙,最後依然損失慘重。所以,我們要提倡“治未病”而不是“治已病”。中醫正是從預防的角度出發,力爭達到使人們遠離疾病的目的。
3 人離不開空氣,養生離不開中醫
中醫藥的運用是千百年來我國勞動人民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其精微奧妙符合宇宙造化之理,因而具有極其強大的生命力。作為現代人,多學習些中醫養生知識,不僅自身終生受益,而且對親人和朋友也會有很大幫助。
中醫學把天地人視為一體,善於從根源上去分析疾病,善於調動人體內的正氣,扶正祛邪。那些體弱多病的人,隻要調養得當,往往可以由弱變強。
現代人生活節奏加快、工作壓力大,加之飲食不得法,運動又少,處於亞健康狀態的人很多。許多人不懂醫理,又受一些利欲熏心的商家的蠱惑,往往盲目進補,結果卻適得其反。中醫學具有悠久的曆史,從春秋戰國時的《黃帝內經》,到漢代時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唐朝孫思邈的《千金要方》,再到明朝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不勝枚舉。這些著作同古典文學、哲學、藝術等都是相通的,很多醫家都是醫文兼修、學識精湛、品德高尚之人,閱讀其書,不僅能學到其中豐富的醫學知識,更可以陶冶情操、修身養性,有利於提升當代人的思想境界。因此,養生還是中醫好。
4 中醫養生能根治某些疾病
與“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西醫不同,中醫強調從整體出發,認為人身體的各部分都是相互聯係的,“牽一發而動全身”,身體的某處感染疾病,勢必與其他部位有聯係。所以,治療疾病不僅要檢查病痛處,還要從整體來觀察。中醫強調“內治”,認為想要徹底地治療疾病,必須從身體的內部進行調節,一些疾病不過是內部失調的表現。
那麼,為什麼說中醫養生能根治疾病呢?原因在於中醫包羅萬象、博大精深,具有非常高深的學問,從總體上看,中醫診法包括四診、八綱辨證。
四診為望診、聞診、問診、切診。八綱辨證就是把各種疾病分為八大類型,即陰、陽、表、裏、寒、熱、虛、實,是辨證論治的理論基礎。
中醫采用了與現代醫學完全不同的治療方法,除中藥以外,還有針灸等多種治療方法,因此中醫所擅長的治療領域一般是西醫束手無策的病症。雖然不能說中醫包治百病,但是許多疾病都能診治,比如糖尿病、高血壓病和過敏性疾病,以及肝炎、腎病和風濕等慢性疾病,中醫的治療效果還是非常顯著的。
中醫主張“治未病”,它能夠有效改善諸如容易感冒、容易疲勞之類的人體狀態,在體質方麵出現衰弱的症狀,但還沒有達到疾病程度的,中醫都有相應的對策,通過改善人體的體質來預防疾病的發生。而西醫的治療方式是疾病出現以後才去治療,因此就有許多病症不能被西醫納入治療範圍,而利用中醫卻能得到改善。尤其是在預防和治療困擾大多數現代人的生活習慣病方麵,中醫的療效值得進一步研究。
5 挖掘人體內的金礦——自愈力
每個人身體裏都蘊藏著一座巨大的金礦,它是維護人體健康的天然寶藏,不需要藥物,就能對抗大多數疾病。這座金礦,就是人體的自愈力。
中醫認為,治病是三分治、七分養,不要太依賴藥物,而是要好好地去養自己的元氣。藥物不過是起到激發元氣的作用,如果沒有了元氣,再好的藥也沒用。養元氣就是喚起身體的自愈力。
是藥三分毒,藥對人體有副作用,而自愈力對人體是沒有傷害的,所以要注意調動身體的自愈力,而不是稍有不適就吃藥。
自愈力就是生物依靠自身內在的生命力,修複肢體缺損和擺脫疾病與亞健康狀態的一種依靠遺傳獲得的維持生命健康的能力。比如皮膚刮了個小口出血,不需用藥物,過一會兒血就自然止住了。天冷時,血管會自然收縮,毛孔也會同時收縮,減少散熱麵積,以便阻止熱量散失;天熱時血管又會自動擴張,毛孔也會同時張開,汗腺會大量分泌,以加速散熱,自動調節身體的溫度。
如果我們誤食腐敗的食物,人體會自動開始嘔吐、腹瀉,加速排泄的自然功能。如果感染了細菌,白細胞就會進行吞噬或者借助發熱完成殺菌的工作。身體原本具有解毒、排泄異物、免疫、組織再生等生理的自淨功能,所以幾乎所有疾病的症狀,都是為了治療身體的病症所產生的自療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