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29

張雲鵬:冬令膏方祛頑疾

每值冬令進補之時,病家屢邀張氏研訂膏方調治,而獲良效。

1不寐朱女士,59歲。2003

年12月12日診。雖雲不寐有虛實之分,然虛實互見恒多,原夜寐不安已達10餘年,近心煩而

躁,偶爾胸悶,睡眠易醒,夜間尿頻,有4~5次之多,實中有虛也;上午頭暈沉沉,精神倦

怠,記憶力下降,口幹欲飲,大便偏幹,舌質淡而尖紅,苔薄膩,脈細稍弦,虛中有實也。

綜合脈症,辨證為陰虛火旺,腎陰不足,痰濕內蘊,治擬滋陰清火,補腎縮泉,化痰寬胸,

交通心腎。枸杞子200克,白芍200克,龜甲200克,麥冬200克,黃連30克,陳皮100克,竹

茹60克,茯神300克,製半夏100克,炒棗仁300克,柏子仁300克,淡竹葉50克,黑芝麻300

克,女貞子300克,玄參300克,製首烏300克,龍膽草30克,蓮子心60克,生地黃200克,丹參20

0克,佛手150克,玫瑰花100克,珍珠母300克,青龍齒300克,益智仁200克,天麻300克,

五味子100克,葛根200克,生黃芪200克,生山楂200克,淮小麥300克,石菖蒲100克,炙遠

誌30克。上藥煎3次,取汁。西洋參100克,另煎和入上藥汁,加阿膠400克(烊化),冰糖400

克收膏。隨訪:服膏方後症狀明顯減輕,夜寐得安,尿頻顯著改善,精神漸振,患者滿意。

本案虛實夾雜,取黃連阿膠湯合溫膽湯之意,滋陰清火,化痰安神;又因腎陰虧虛以致

心火偏亢,腎水不足必致心火上炎,故又用生地黃、女貞子、製首烏、枸杞子、龜甲補益腎水

,以使水火既濟,心腎得交。總之,虛實同治,神靜而寐安。據張師經驗,病久不愈,舌苔

膩是痰濕內蘊之象,予溫膽湯治療常能取得療效。

2疲勞綜合征楊先生,43歲。2003年11月

22日就診。《素問·上古天真論》曰:“丈夫五八,腎氣衰。”操勞煩心,則腎氣更憊,腎陰不

足,必陽亢無疑,血壓隨之升高;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高血脂、脂肪肝伴之而來

,腰酸、頸部不適,易疲勞,皆腎虛之故,幹咳咽癢,肺金之病,舌質尖紅,苔薄膩,濕邪

內蘊也,脈細則虛證為主。治擬補益為主,化濕為佐,補益以養腎為先,化濕以輕宣為法,

扶正不助邪,祛邪不傷正,兩全其美矣。製首烏300克,黑芝麻300克,鉤藤300克,葛根300

克,天麻150克,枸杞子150克,珍珠母300克,杜仲150克,生地黃150克,龜甲150克,炙百部10

0克,玄參150克,滁菊150克,潼蒺藜150克,麥冬150克,靈芝150克,澤瀉100克,決明子1

50克,荷葉100克,虎杖150克,生黃芪150克,川牛膝100克,石斛100克,石決明300克。上

藥煎3次,取汁。冬蟲夏草5克,另煎合入上藥汁,加阿膠300克(烊化),冰糖500克收膏。隨

訪:服膏方後血壓見平,咳挫脂降,精力充沛。

《素問·靈蘭秘典論》雲:“腎者,作

強之官,伎巧出焉。”容易疲勞,為腎氣不足,腰為腎之府,腰酸乃腎虛之證。高血壓者,

人雲肝陽偏亢,其言未全。陽亢者,因於水虧,水虧者,腎水不足也。方以製首烏、黑芝麻

、玄參、龜甲、冬蟲夏草等滋養腎陰,佐以鉤藤、天麻、石決明、珍珠母等平肝潛陽;舌苔

薄膩,形體豐腴,乃痰濕之體,故方用澤瀉、決明子、荷葉、虎杖等化濕利水。全方使補而

不滯,清而不損,實為互助也。

3脫發曹女士,36歲。2003年11月22日診:患者精神疲乏,

頭暈且痛,脫發頗甚,竟致全脫,為腎精不足之征,“心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煩,夜

寐不安,乃心失所養,月經提前,則為肝腎失調,所幸納穀尚可,胃氣未傷,診得舌質尖紅

苔薄白,示陰傷有熱也,脈來細緩,為正氣不足。綜合脈證,屬心腎兩虛,肝腎失調。際此

冬季將臨,宜養心安神,滋補肝腎,調理氣血。丹參200克,鬱金150克,炒酸棗仁300克,天

麻150克,茯神300克,製首烏300克,玄參300克,山梔100克,枸杞子150克,黑大豆300克,

桑椹子300克,連翹300克,菊花150克,豆衣300克,五味子100克,生地黃200克,

熟地黃200克,山萸肉100克,木香50克,珍珠母300克,生黃芪150克,夜交藤300克,女貞子1

50克,合歡皮300克,陳皮80克,石斛150克。上藥煎3次,取汁。加阿膠300克(烊化),冰糖

500克收膏。隨訪:服膏方3個月後脫發之處已生新發,精神漸振,夜寐得安。

《素問·六

節藏象論》雲:“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其華在發。”張景嶽曰:“精足則血足

發盛。”張氏稱:“發者血之苗,血盛則發潤。”脫發者,為腎精不足,緣精血同源也。夜寐不

安,其因頗多,不可執一。本案舌質尖紅、心煩,乃心陰不足,心失所養,心腎俱病也,病

位雖有上下之分,經氣卻有互通之能,脫發與失眠亦有相關之因,兩者同治,故能得效。

4腦外傷後馮女士,61歲。1999年12月11日就診。年輕時曾患肺結核,素體虛弱可知,2年前

因車禍而致顱骨骨折,氣血筋骨受傷,腦絡不和,時感頭痛;茲工作繁忙,思慮過度,大腦

承受力差,乃屬髓海不足;時有心悸,動則益甚,又為心氣虛弱;麵色少華,倦怠乏力,頭

發脫落,腰酸,為氣血不足,腎精虛損。值此冬令之際,理應進補;然中脘不舒,胃氣失和

,又當照顧脾胃;舌質紅,為腎陰虧虛之征;脈細,乃氣血不足之象。治宜滋補肝腎,佐以

健脾和胃,以冀精力充沛。胎盤30克,熟地黃200克,杜仲300克,淮牛膝200克,肉蓯蓉300克

,巴戟天100克,生地黃300克,玄參300克,製首烏300克,黃芪300克,龜甲150克,石斛300

克,靈芝300克,續斷300克,當歸200克,黑芝麻300克,太子參300克,麥冬300克,五味子

100克,枸杞子300克,天麻150克,佛手200克,八月劄200克,酸棗仁300克,炙遠誌100克,

柏子仁300克,鬱李仁200克,炙雞內金200克,木香50克,延胡索200克,石菖蒲100克,鬱金100

克,黃精300克,玉竹200克,天冬120克,核桃肉150克,沙參200克,砂仁15克,丹參200克

。上藥煎3次,取汁。西洋參50克,另煎合入上藥汁,加阿膠300克(烊化),冰糖500克收膏

。隨訪:患者2000年4月稱,精力充沛,麵色轉華,無頭痛、腰酸、心悸等不適,自覺情況

良好。

《靈樞·經脈》指出:“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故取河車大造丸之意

補腎益髓以健腦,又取歸脾湯之意補益氣血,養心悅脾;用石菖蒲、鬱金、靈芝化痰益智;同

時不忘補中有通,加砂仁、佛手、炙雞內金等健脾醒胃,治從先天、後天著手,終獲佳效。

杜順福:大黃外用療雜病

杜氏用藥嚴謹,在巧用大黃外治方麵可見一斑。

1破積聚大黃外敷無關格之慮。急性腸梗阻屬

中醫“積聚”、“關格”範疇,有腹痛,腹脹,便秘,嘔吐等急性症狀,用內服藥物治療有困難

,曾用大劑量大黃粉調敷臍腹部治療不完全性腸梗阻獲效。

病例1:沈某,男,51歲。因

陣發性腹痛伴嘔吐6天入院。患者既往有腹部手術史,本次因吃不潔食物後引起中上腹脹痛

,惡心,繼之腹痛,大便2次,溏薄,有裏急後重感,但無黏凍膿血,翌日發生便秘,腹痛

陣發性加劇,伴嘔吐。體檢:腹部飽滿,有腸型,全腹均有壓痛,腹部叩診呈鼓音,腸鳴音

亢進。脈滑數,苔黃膩。腹部X線平片見腹內腸腔擴張,有多個大小不等的液平,提示小腸不

完全性腸梗阻。B超見腹部有明顯擴張腸型,大的內徑達38毫米。經胃腸減壓,引流出1 000毫升

墨綠色液體。在予靜滴氨苄西林,甲硝唑的同時用中藥扶正理氣湯、大承氣湯煎液鼻飼,但湯

藥又從鼻飼管引流出來。24小時後,症狀體征未見好轉。後經杜老指導,改用生大黃粉200

克,50%硫酸鎂溶液200毫升調糊,敷患者的臍腹部,約1厘米厚,外蓋桑皮紙,2小時後患者排出

大量糞便,腹痛腹脹緩解。敷24小時,共排便3次,諸恙消失,症狀體征檢查均無異常。拔

除胃管,進食如常。調養1周,康複出院。

患者因既往腹部手術,腹腔內有束帶形成。

本次不潔飲食後誘發急性胃腸炎,致與束帶相連的腸段扭轉或成銳角,導致急性不完全性腸

梗阻。正如《衛生寶鑒》曰:“凡人脾胃虛弱或飲食過常,或生冷過度,不能克化,致成積

聚結塊。”杜老認為由於關格不通,湯藥不入,則內服中藥療效不顯,而外用大黃使積聚留

飲宿食清除,開通了關格,起到了蕩滌胃腸,推陳致新的效用。

2療指疔大黃浸漬可免拔甲

之苦。中醫稱甲溝炎為沿爪疔,治療較為麻煩,西醫外科往往要拔甲清瘡治療。而杜老用大黃

、黃連、膽礬液浸漬治療甲溝炎,有拔毒消炎、祛腐生肌的功效,可免拔甲治療之苦。病例

2:徐某,女,40歲。因左手食指甲溝及周圍紅腫熱痛4天,就診於外科門診,經診斷為

甲溝炎,提出要拔甲治療。但患者3年前曾因無名指甲溝炎已有拔甲治療的經曆,因有恐懼

感而延請中醫診治。杜老遂用大黃、黃連各12克,煎濃汁30毫升,溶入膽礬8克,冷卻後囑患

者浸漬患指至第二指關節,每次10分鍾,每日3次,藥液可重複使用,患者用藥1周而愈。

大黃、黃連、膽礬浸液治療沿爪疔有效,杜老也曾用於治療蛇頭疔(化膿性指頭炎),療效

也很好。《聖惠方》中有用大黃、黃連敷治鼻中生瘡。《聖濟總錄》中載有石膽散一方,以

膽礬一味敷“甲疽胬肉疼痛,膿血不止”。杜老以先哲之驗,三方並用,認為可祛腐拔毒,

透發消炎,生肌收斂的作用更強,在外治指疔中相得益彰。

3滅火丹大黃外用立見止痛收斂

之功。帶狀皰疹是好發於成年人的病毒感染性皮膚病,中醫稱纏腰火丹。患者的皮膚上可見成

帶狀綠豆大小的丘皰疹,沿神經分布,自覺疼痛劇烈,尤以老年人為甚。本病是肝經熱毒蘊

積突破皮腠某一部位而發,常在予病人內服龍膽瀉肝湯的基礎上外用大黃、青黛、冰片,用

菜油調敷患處,以減輕局部劇痛之苦。病例3:馬某,男,68歲。因右側胸背部刀割樣劇

痛而就診,開始擬膽絞痛而作肝膽係統檢查,未發現異常,又作心髒、脊柱檢查,也未見異

常。4天後因局部皮膚出現大麵積成串的大小不等的水皰而確診。杜老給予內服龍膽瀉肝湯

,外用大黃粉12克,青黛30克,冰片15克,用菜油調成稀糊狀,頻刷患處,每日6~8次。用

藥後患者局部皮膚有清涼感,疼痛明顯減輕。1周後疹退,但局部皮膚仍時有刺痛,繼續用

大黃青黛冰片散外治,2周痛愈。

纏腰火丹發病後常可獲終身免疫,診斷也不難,唯以

疼痛難熬,特別是老年體弱患者疼痛時間可持續月餘甚至更長。外用大黃青黛冰片散可大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