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1
[內科]
蒲輔周:童便治諸血證
童便對陰虛癆怯,吐、衄、咳、唾諸血病,皆有效,且不妨礙其虛。蒲氏雲:“凡骨蒸
勞熱,內熱入血諸證用之皆效。惜乎世人以穢濁視之,殊不知乃濁中之清,真良藥也。產後
服之,諸恙皆息,百病不生(產後三日,日服一盞,民間一般如是也)。又治跌打損傷,單服
此一味即愈。”其回憶1934年懸壺成都時,友人之婦年30餘歲,患內熱病兩載,服藥數百劑未
獲一效,諸醫束手。求治於蒲氏,教以服童便,次日早、午、晚每服一碗,服20餘日見效,
60餘日痊愈,童便滋陰降火之功,於斯可見。
陳元新:血證驗案
陳氏乃中醫世家,尤以治療內、婦、兒科疾病見長。
1陽明鬱熱致鼻衄,三黃瀉心抽底薪陳
某,男,23歲,1980年4月5日初診。患者鼻衄兩天,經某醫院五官科治療(服藥不詳),外用
紗布堵塞鼻腔,血仍不止,由其家人扶攜而來。診見患者麵容慘淡,精神困乏,唇色不榮,
鼻血從口腔大量湧出,血出成塊,不能進食,按脈細疾上魚際,舌苔焦黃欠津,小便黃,大
便秘。此乃陽明鬱熱積蓄,胃熱上蒸,迫血妄行所致。急以三黃瀉心湯加味治之。藥用:大
黃9克(後下),黃連3克,黃芩6克,旱蓮草12克,生地黃15克,側柏炭9克,藕節15克,4劑。
水煎服,每日1劑。藥後翌日,鼻衄即止,精神漸振,已能納食,大便行,小便清。複診給
予調養氣血之劑以善後,一周後隨訪,精神飲食二便一如常人,已參加勞動。《景嶽全
書·雜證謨·血證》引河間《素問玄機原病式》曰:“陽熱拂鬱於足陽明而上,熱則血妄行
而鼻衄,此陽明之衄也”。足陽明胃經起於鼻,今陽明鬱熱,又時值春令,風陽上擾,兩陽
相灼,迫血妄行,上循清竅,而致鼻衄大作,其勢洶湧,而急予以“釜底抽薪”,法宗三黃
瀉心,加生地黃滋陰養血,旱蓮草、側柏炭、藕節以涼血止血。
2脾失統攝血外溢,歸脾加減引歸經肖某,男,56歲,幹部。1979年12月20日
就診。患者鼻衄三日,經中西醫治療無效,由於出血過多,而致臥床不起,特邀陳老往其家
診視。患者仰臥於床,頭項不能轉動,動則出血,麵色慘白,語聲低微,不能食,不得寐,
疲憊不堪。詢知偶因勞作,飲酒禦寒所致。此為陰虛陽擾,脾失統攝之權而發病,以歸脾湯
加減圖治。藥用:黃芪9克,黨參9克,當歸5克,生地黃9克,側柏炭9克,墨旱蓮9克,五味子
9克,絲瓜絡9克,黃連2克,藕節10克,白茅根10克,炒棗仁9克,茯神9克,陳皮5克。3劑,
水煎服,每日1劑。藥後立止而安。經雲:“起居不節,用力過度則絡脈傷,陽絡傷則血
外溢,血外溢則衄血”。患者係素體陰虛之質,適逢隆冬嚴寒季節,寒邪外逼,複因勞倦,
損傷脾氣,又飲酒傷陰,遂致陽熱上僭,邪幹絡脈,血不歸經,上溢鼻竅而為鼻衄。“蓋脾
統血,脾氣虛則不能收攝;脾化血,脾氣虛則不能運化,是皆血無所主,因而脫陷妄行”。(
《景嶽全書·血證》)故用歸脾湯加止血藥而獲痊愈。
3燥熱傷陰致動血,清營涼血犀地功胡某,男,39歲,農民。時值初秋,患者病已七日,初作寒熱往來,繼而熱不解,便血如
注,口渴,鼻促氣微,語言難出,時躁不寧,其家人已作後事安排。診視時見其麵色蒼黃,
神情蕭索,按之膚冷,脈伏不見,舌短赤。診脈初畢,扶起即便血直流,血色純紅。索閱前
醫之方,純用一派辛燥截瘧之藥。此乃誤用辛燥,灼傷真陰,引邪深入,以致邪熱傷陰動血
,非清營涼血不為功。急以犀角地黃湯合參麥飲加減。藥用犀角3克(另煎),生地黃20克(另浸
),粉丹皮6克,生白芍9克,西洋參5克,麥冬9克,知母6克,鮮石斛9克,五味子3克。除犀
角用水一大碗另煎,急取三杯汁,生地黃用清水浸絞汁外,其他諸藥同煎,用清水兩碗,煎取
三分之一和入犀角地黃汁,徐徐服之。藥後則神安靜臥,再服血止,熱退肢溫,脈出苔布。
連服3劑,漸進糜粥,精神漸旺,體力恢複如常。暑本陽邪,最易傷陰,暑令之瘧,治
宜辛涼清解,若不辨病因,見瘧治瘧,辛燥傷陰,引邪深入,絡脈血溢,致成陰候,危及生
命。“入血就恐耗血動血,直須涼血散血”(《外感溫熱篇》)。審證求因,用犀角地黃湯合參
麥飲力挽狂瀾,安然而愈。
劉炳凡:“劉氏三炭”治血證
許多臨床醫家熟知的“劉氏三炭”,其組成為:蒲黃炭、五靈脂炭、荊芥炭。三味三炭,人
稱“劉氏三炭”。對諸般出血,尤其是子宮出血或惡性腫瘤出血不止,用歸脾湯加上述三炭
,臨床運用效果非常明顯。
薑春華:大黃治咯血
薑氏用大黃治咯血的指導思想是肺部有鬱血。大黃,鄒潤安說:“實斡旋虛實,通和氣血之
良劑”。櫻寧生在《厄言》中說,他開始常用桃仁、大黃治泄血溢之證,但不知其所以然,後
聽一老朋友說;“吾鄉有善醫者,每治失血蓄妄,必先以快藥下之。或向失血複下,虛何以
當?則曰:血即妄行,違失故道,不去蓄利瘀,則以妄為常,曷以禦之,且去者自去,生者
自生,何虛之有”?遂始知大黃治血,除故布新也。
薑氏對大黃一味,確信鄒、櫻之言,多年用大黃治血證(大多數是支氣管擴張咯血)常有立竿
見影之效,無一僨事。
徐仲才:治血證不避附子
附子與桂枝同是溫熱藥,但桂枝易動,而附子則能走能守,故血證不忌附子。即使大出血也
可根據血脫益氣、陰陽互根的原則使用附子。若麵紅赤、脈洪大等實熱症狀明顯者則不用,
此外,還可加茜草、槐花等止血藥。如支氣管擴張見有咯血的病人,徐氏也不忌附子,常常
在宣肺化痰的同時,配附子以溫腎陽,黃芩、茜草之類清肺止血,意在使氣道宣暢、血脈和
通,則出血自止。
柳學洙:二炭一粉治血友病
柳氏曾憶友治一血友病,多方不驗,名醫多人,亦束手。時君用10餘劑藥而病起,後未複發
。惜其方不能全記,但知有生地黃炭2兩,白茅根炭2兩,三七粉5錢。血得熱則妄行,生地黃
、白茅根皆涼血,炒之成炭,則止血之力更優,三七止血最強,唯少用力則不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