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孤身入虎穴的以笏(1 / 2)

約書亞逝世後,以色列人失去了統帥,群龍無首。十二支派逐漸分裂,各自為政。他們明爭暗鬥,矛盾重重,致使族內政局不穩,信仰混亂,經濟衰退,人心渙散,百姓們無所適從,怨聲載道。這樣的民族無力抵禦外族的侵略,因此多次淪為異族的殖民地。

但每當民族危難之際,總有肩負上帝神聖使命,熱愛人民,振興民族的能人誌士橫空出世,挺身而出,解救以色列人於水火之中,為挽救民族危亡建功立業,人們尊稱他們為“士師”。

“士師”(即“裁判者”、“複仇者”之意),他們在戰時指揮打仗,領導百姓抗敵救國;平時充當司法官,審判案子,管理民眾,主持內務工作。是以色列人推崇的宗教、政治和軍事的領袖人物。

當時,有些以色列人混雜居住在迦南人、赫人、亞摩利等外族人之中。他們在日常生活中互通有無,潛移默化,無形中受到外族人的宗教和文化的影響,大多違背律法,與外族通婚,叩拜各種地方神靈和偶像,遭到上帝的懲罰,被美索不達米亞王古珊利落田征服,過著被奴役的生活。

痛苦中的以色列人哀求上帝。上帝雖然氣他們侍奉外神,背棄自己,但憐惜子民,便降靈在俄陀聶(就是當年與約書亞同往偵察迎南的迦勒的女婿)身上,使其成為“士師”,帶兵擊敗古珊利落田王,使以色列人過了40年的好日子。

可是,過上好日子的以色列人,又漸漸忘掉了上帝的教誨,故態複萌,有的娶外邦異教徒的女兒為妻,有的在原迦南居民中找老婆,這樣,就使他們的生活習慣和宗教信仰發生異化,長此以往,他們就拋棄了耶和華,喪失了同生共死的民族感情,相互指責,自相爭吵,發生內訌。

消息傳到鄰國,周邊的摩押人、亞捫人和亞瑪力人便乘機強占以色列的領土。以色列人又羊落虎口,被當時的統治者摩押王伊磯倫奴役了18年之久,他們在痛苦中呼求上帝。上帝見子民遭受苦難,又有憐憫之心,就指使以笏站出來拯救眾生,打擊侵略者,解救被摩押王統治的以色列人。

以笏是便雅憫人基拉的兒子,他富有同情心,樂於助人,因為他習慣用左手做事,人們都喜歡稱呼他的綽號“左撇子”。

左撇子在百姓中頗有威望,大家都很相信他,擁戴他。這天,他受以色列人的委托,給伊磯倫進貢獻禮。早有救民之心的他,感到機會已到,便思謀出一個除惡的好計劃。他不動聲色,專門找到鐵匠,打了一把短劍,雙刃鋒利,寒光閃閃。他拿在手上掂了掂,點點頭,回到家中,便綁在腿上,藏在罩袍中。然後清點禮品,由下人抬著,一路風風光光來到王府,要求麵見國王伊磯倫。

伊磯倫王是個多疑的人,為了安全,他平日很少接見外人,特別是外族人。聽說以色列人以笏要麵見他,他左右環顧,詢問下屬,知道是抬著禮物來拜見他的奴仆。他驕傲了,放心了,伸手不打送禮人,況且是進貢呢。伊磯倫同意麵見以笏,但還是令手下嚴格搜身。搜身的衛士根據人們一般用右手的習慣,著重搜查了他的右邊,對左邊卻輕易放過了。

國王伊磯倫在眾侍從的簇擁下,高高在上,懶洋洋地坐在王位上。以笏獻過禮品,便打發抬禮物的人先走,自己留下,然後上前一步,悄悄地對摩押王說:“王啊,我有一個重要的情況,要當麵稟報你。”

肥胖的伊磯倫,見到以笏神秘兮兮的樣子,以為與內部的叛亂有關,他最害怕有人謀反,所以,立即把以笏帶到涼樓,命令左右侍衛:“下去,下去,你們回避吧。”他隻讓以笏單獨留下,絲毫也不提防這個左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