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事項】治療期間注意勞逸結合,避免精神緊張。忌食生冷酸辣之物。加強會陰部衛生。
【典型病例】程某,女,15歲。經期先後不定,經量增多半年,行經初期5日內經量較多,後轉量少淋漓,一直不淨,經色深紅,質稠無塊,口幹心煩,腰痛酸軟。苔少舌偏紅,脈沉細。證屬肝腎陰虛,衝任不固。予以養宮湯加枸杞子10克,3劑。藥後血止,原方去地骨皮、牡丹皮、延胡索、仙鶴草,加女貞子、覆盆子各10克,4劑。並囑常服六味地黃丸。隨訪至今,月經基本正常。(處方來源:杭州趙茱勝)
方四
【方名與主治】補腎止漏方,主治功能性子宮出血,亦稱崩漏。
【組成與用法】熟地黃、龜甲膠各24克,鹿角膠、山茱萸、枸杞子各12克,菟絲子、續斷各15克。每於月經來潮始服,每日1劑,水煎分2次口服,連服7劑,下次月經來潮時,仍按上法治療。
【辨證加減】兼有脾氣虧虛者,症見頭昏、短氣、麵色無華,腰膝疲軟,月經量多,色淡質稀。舌質淡,脈沉細無力,加黨參、黃芪、焦白術以健益氣;阿膠、黑薑炭、荊芥炭養血止血。偏於肝腎陰虛者,證見五心煩熱,急躁易怒,頭暈耳鳴,腰膝疲軟,經量較多,經色鮮紅,舌紅少苔,脈細數,易熟地黃為生地黃,並加牡丹皮、地榆炭清虛熱兼以止血;偏於腎陽虛者,患者多形體肥胖,腰膝冷痛,畏寒肢冷,小便清長,月經量多,色淡,舌質淡,苔薄白,脈弱,加附子、肉桂、杜仲、淫羊藿以溫補腎陽;兼有氣滯血瘀者,症見經血時多時少,色暗紅,並伴有血塊,小腹脹痛或刺痛,舌質紅或有瘀點,脈澀或弦,宜加當歸、丹參、益母草、川芎、香附、五靈脂,以行氣活血化瘀,血餘炭、蒲黃炭活血止血;若肝鬱氣滯明顯者加延胡索、鬱金、柴胡,以疏肝解鬱;而寒凝血瘀者加桂枝、艾葉溫經散寒;兼見熱邪熾盛者,一般體質較好,病程較短。以月經量多,色鮮紅,口幹喜飲,小便色黃,腰膝疲軟,舌質紅,苔黃,脈數而有力為主症,去鹿角膠,易熟地黃為生地黃,加黃柏、梔子、地榆、牡丹皮以清熱涼血止血。
【方解】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病,現代醫學認為是由於卵巢功能失調而引起的子宮異常出血,屬中醫學崩漏之範疇。導致功血的原因比較複雜,如腎虛、脾虛、血熱、血瘀等。但從本病發生發展變化過程看,則多因腎虛所致或其他因素影響於腎。本法以補腎為主,結合辨證治療功血。方中熟地黃、龜甲膠滋補腎經;枸杞子、菟絲子、鹿角膠既補腎經,又補腎陽;山茱萸、續斷補腎強腰,龜甲膠、鹿角膠、續斷均為止血治漏之要藥。通觀全方滋而不膩,溫而不燥,且能止血,實屬標本兼顧。隻要腎中精氣充足,則能主宰任衝二脈,調節卵巢功能,固澀子宮經血。
【注意事項】治療前必須診斷明確。每於經期治療用藥。一旦止血以後,則應以基本方填補腎中精氣。
【療效】經臨床驗證,治療42例,痊愈35例,好轉7例。(處方來源:武漢市第五醫院婦產科李俊鳴等)
帶下病
從婦女陰道中流出的白色分泌物稱為白帶。正常白帶為黏滯性,白色無臭,無需治療。如帶下量多,或色、質、氣味發生變化,或伴有全身症狀者,即稱帶下病。
【方名與主治】龍牡完帶湯,主治帶下病,亦稱“白淫”。
【組成與用法】煆龍骨(先煎)、生牡蠣(先煎)、炒白術、懷山藥、白雞冠花各30克,潞黨參、車前子各10克,炒杜仲15克,蒼術6克,陳皮、荊芥穗、生甘草各3克。上藥加水先煎龍骨、牡蠣15分鍾,再放其他中藥煎15分鍾即可,過濾去渣,待用。每日1劑,分2次口服。
【方解】帶下者,由於勞傷衝任,風邪入於胞中,血受其邪,隨人髒氣濕熱、濕寒所化。本方乃治脾、腎二虛,濕濁下注,帶脈不固,白淫綿綿不止者。方用炒白術、山藥、黨參為主,補中健脾;白術兼以燥濕;輔以蒼術、陳皮燥濕運脾理氣;車前子利水祛濕;龍骨、牡蠣、白雞冠花,固澀止淫;杜仲補腎;荊芥穗收澀以止淫;甘草調和諸藥。此脾腎同治之法,脾健運、腎氣固、濕濁得止、白淫自愈。
【注意事項】治療期間忌冷飲,脂肪類食物,並做到起居有常。
【典型病例】王某,女,18歲。白淫下流,綿綿不止,色白如水,腰疲肢倦,麵色萎黃少華,月經先後無定期,舌質紅,苔薄白,邊有齒痕,脈沉細滑,此乃脾腎二虛、濕濁下注,帶脈不固,白淫綿綿不斷,治擬健脾益腎,化濕止淫,龍牡完帶湯5劑而愈。(處方來源:浙江省慈溪市第三人民醫院陳湧柱)
乳衄
乳衄即乳頭溢血。引起乳衄的疾病很多,臨床上常見的有乳管內乳頭狀瘤、乳腺囊性增生、乳腺癌等,中醫又稱“乳注”“乳泛”。
【方名與主治】乳衄良方,主治乳衄。
【組成與用法】柴胡9克,當歸、黃芩、全瓜蔞各12克,茯苓、白術、牡丹皮各15克,生牡蠣18克,穿山甲(代)20克,甘草6克。將上藥混合加水浸泡30分鍾,文火煎30分鍾,取汁200毫升,候溫口服,每日1劑,分2次口服。
【方解】本證多為肝失條達,鬱久化火,火擾於中,迫血妄行,旁走經絡而成乳衄。治宜疏肝解鬱,健脾,清熱涼血,化痰軟堅。方中柴胡、牡丹皮、黃芩、白芍、生地黃疏肝清熱;當歸、穿山甲(代)通經活絡;茯苓、白術、甘草健脾益氣;全瓜蔞、生牡蠣化痰軟堅。諸藥相參,乳衄得止,乳癖得消,諸證獲愈。
【注意事項】治療期間保持乳頭清潔。禁止喂乳,節製房事,忌食辛辣之品。
【典型病例】李某,女,36歲。3年前發現左側乳頭溢液,呈稀薄血性,乳房脹悶不適,左側乳房有20厘米×25厘米大小橢圓形腫塊,經前乳房脹痛加劇,經後乳房脹痛減輕,腫塊縮小。西醫診斷為乳腺囊性增生病。給予乳衄良方12劑,乳頭溢血停止,口苦咽幹消失,乳房腫塊變小。原方去茯苓、牡丹皮,加香附10克,海藻15克,昆布15克,連服20劑後,查乳房腫塊消失。隨訪3年未複發。(處方來源:河南技術師院醫院李素蘭)
閉經
女子年逾18歲,月經尚未來潮;或曾來而又中斷,達3個月以上者,稱為閉經。人工流產後閉經多由精神因素、內分泌因素及子宮內膜、感染等所致,稱繼發性閉經。
【方名與主治】複宮通經湯,主治人工流產後閉經。
【組成與用法】當歸、益母草各20克,熟地黃、菟絲子、白芍、枸杞子、澤蘭、淫羊藿、懷牛膝各15克,艾葉、紅花、仙茅各10克,川芎12克。上方加水煎成湯劑,過濾去渣,待用。每日1劑,早晚分服,服20劑後,用桃紅四物湯5劑,停5天後如未來月經,繼用上法做周期治療。
【辨證加減】如腰膝酸軟甚者,加巴戟天、炒杜仲;少腹脹痛下墜明顯者,加大當歸、川芎用量,白芍改赤芍;心煩口幹苦者,去艾葉、仙茅,加龍膽草、梔子。
【方解】人工流產引起的閉經,臨床上有一定的特點。人工流產或自然流產的清宮術中,由於多種原因損傷子宮內膜及肌層,或術後宮腔炎症粘連,或子宮功能障礙,致使經血閉止。中醫學認為流產和產後一樣,百脈空虛,抗病力弱,刮宮術後往往傷腎傷血,造成胞宮損傷。由於損傷而血溢,死血敗血瘀滯於胞宮之中,導致經閉不行,故刮宮術後所引起的閉經,基本證型是腎虛血虛血瘀。方中采用當歸補血活血;熟地黃補血滋陰;白芍養血柔肝;益母草活血調經;菟絲子補腎固精;枸杞子補腎益精;澤蘭活血祛瘀通經;淫羊藿、仙茅溫腎壯陽,祛寒除濕;懷牛膝活血祛瘀通經,補肝腎,強筋骨;艾葉溫經止血,散寒止痛;紅花活血祛瘀通經;川芎活血行氣,祛風止痛。諸藥相配,共奏補腎固精,填養衝任,活血疏通之功效。
【注意事項】治療期間忌房事,保暖防寒,調節情緒,使之舒暢。
【典型病例】鞠某,女,33歲。人工流產術後閉經,至今已3個月,注射黃體酮亦未奏效。自覺頭暈眼花,腰膝酸軟,少腹時而發涼。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無力,尤以尺部為甚。中醫診斷:腎虛血虧,寒凝經閉。西醫診斷:人工流產術後繼發閉經。治宜補腎複宮,活血通經。先服複宮通經湯20劑,繼服桃紅四物湯5劑。藥後即來月經,行經5天,量色正常,無任何不適。(處方來源:杭州劉秀紅等)
月經期流口水
本症多因患有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在月經期副交感神經活動相對亢進,導致胃腸蠕動加強,唾液及其他消化液的分泌增加。中醫認為本證因心脾兩虛、氣血不足,致使運化失職,水津上注所致。
【方名與主治】加減歸脾湯,主治月經期流口水。
【組成與用法】炒白術30克,茯苓、龍眼肉各10克,黃芪、酸棗仁(炒)、潞黨參、當歸各12克,廣木香、炙甘草各5克,薑半夏6克,生薑3克,大棗20克。將上藥混合加水煎2次,二汁合並待用。每日1劑,分上下午2次口服,5劑為1個療程。
【方解】本方所治之月經期流口水,乃因心脾兩虛、氣血不足,運化失職,水津上注所致,治宜益氣補血,健脾斂津。方中用黃芪、白術為主,補氣健脾,輔以當歸、龍眼肉養血調經;木香理氣,使補而不滯;茯苓、酸棗仁養心安神;薑半夏鎮逆;甘草、生薑、大棗和胃健脾,以資生化。氣旺而血充,脾健則水津施布,月經期流口水可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