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內經》奠定了中醫1(1 / 3)

第1章《內經》奠定了中醫1

養生學的理論基礎

《黃帝內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醫學典籍,也是世界醫學史上最早和最完整的醫學巨著。它全麵地闡述了中醫學的學術思想和理論原則,是中醫學理論的奠基石,也就是說,隨著《黃帝內經》的問世,中醫學才算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論體係,這些理論,不僅反映了我國古代醫學的偉大成就,為保障人民健康,繁衍中華民族,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而且奠定了中醫學的發展基礎。中醫學發展史上所出現的許多著名的醫學家和醫學流派,可以說都是在《內經》的理論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同樣,中醫學中養生學的理論亦是以《黃帝內經》為奠定基礎。

第一節《內經》認為精氣是產生

和構成萬物的本源

唯物主義的“精氣”為萬物本根的學說,是我國春秋戰國時期下道家提出來的。他們認為宇宙的本源即“精氣”,宇宙萬物都是由“精氣”產生的,“精氣”是一種極微細的構成萬物的物質元素。例如《管子·內業》篇說:“凡物之精,此(比)則為生。下生五穀,上為列星;流於天地之間,謂之鬼神;藏於胸中,謂之聖人;是故民(名)氣。乎如登於天,乎如入於淵,淖乎如在於海。”這段話說明,作為物質的精氣,結合起來就能產生萬物。五穀、星辰甚至鬼神,都是精氣的產物,懷藏於胸中就能為聖人。由於它運流不息,充滿天空、深淵、高山、大海,所以叫做“氣”。莊周一派的宇宙觀,雖然在總體上是唯心主義的,但也看到了氣之聚散與物之生滅的關係。如《莊子·知北遊》中就提出:“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故曰通天下一氣耳”並且他還對這種眼睛所不能見到的最細微物質——“氣”,作了進一步的描述,如在《知北遊》中又說:“小昏然欲亡兩存,油然不形而神,萬物畜而不知,此之謂本根。昏,心不明。油,通由。油然,即自然而然的意思。畜,潛藏也。”這就是說,無形的物質是有形物質的本根,其所以稱之為無形,隻是因為它在潛藏時,人們不易覺察到,但它確實是在無形中存在著的。正因為有它的存在,事物才能從無形中油然而變為有形。這就指出了萬物即是由“然若之而存,油然不形而神”的“氣”所構成的。《莊子》的這種生死“氣化”觀點,是含有樸素唯物論因素的。

東漢哲學家王充,在自然觀上提出了唯物主義的“六氣學說”對“氣”的範疇重新進行了唯物主義的規定。首先,他認為天地和自然界萬物都是元氣構成的,元氣是自然界原始的物質基礎,是構成萬物的一種統一的物質元素。他說:“天地,含氣之自然也”(《論衡·談天》)。又說:“天地合氣,萬物自生”(《論衡·自然》)。認為天地是包涵六氣的物質實體,萬物就是由物質性的氣所產生的。這裏的萬物,當然也包括了人體在內,故而他說:“人,物也,萬物之中有智慧者也”(《論衡·辨學》)。並且還指出,人是稟受了六氣中的精微部分,即“精氣”,又名“元氣”(《論衡·超奇》)。

其次,他認為由元氣凝聚所構成的人和萬物,有生必有死,而作為物質元素的“氣”,是不生不死,永恒存在的。他說:“萬物自生,皆稟元氣”(《論衡·言毒》),“有血脈之類,無有不生,生無不死,以其生故其死也。天地不生。故不死;陰陽不生,故不死”(《論衡·道虛》)。王充還從多方麵論證了“元氣”的物質性,指出“謂天自然無為者何?氣也。恬無欲,無為無事者也”(《論衡·自然》),並且還以其不隨人們的主觀意誌而改變,來說明“元氣”的物質性,如說:“寒溫之氣,係於天地而統於陰陽,人事國政,安能動之”(《論衡·變動》)。

由於精氣論在醫學領域中的滲透,因而萬物由氣構成的觀點,也就必然在《內經》中有所反映。例如《素問·天元紀大論》說:“在天為氣,在地成形,形氣相感而化生萬物矣”,又如《素問·六氣髒象論》說:“氣合而有形,因變以正名。”不僅指出事物之形,是由“氣”的聚合而成,而且還說明了事物之所以有不同名稱,也正是因為氣的聚合有不同的形式,並因此而定正其不同的名稱。

《內經》理論不僅認為“氣”是物質性的,而且認為“氣”具有無限的生命力。人所具有的生命,也就是構成人體的“氣”具有生命力的表現。《內經》中論述人體生命力的強弱,生命的壽夭,就在於元氣的盛衰存亡;新陳代謝的生化過程,稱之為氣化生理;生命的現象,本源於氣機的升降出入等等,都反映出氣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又是人體的生命動力。正如《素問·久微旨大論》說:“出入廢則神機化夭,升降息則氣立孤危。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非升降,則無以生、長、收、藏。是以升降出入,無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則分之,生化息矣。”這就是說,人的生命活動,無非就是氣的升降和出入的生化運動。正因為人的生命活動是氣的生命力的表現,所以根據人體不同部位的氣及其不同的功能表現,定出了真氣,宗氣、營氣、衛氣以及五髒之氣等不同的名稱。

以上充分說明,《內經》的理論是建築在“精氣論”的基礎之上的。所謂真氣、元氣、宗氣等,也正是古代哲學思想滲透到醫學領域中而衍化出來的稱呼。因此,隻有理解了我國古代的“精氣論”,才能真正掌握《內經》理論體係中有關於“氣”的概念,才能理解“氣”在人體生命活動中的重要意義。並且由於古代“精氣論”的滲入,從而使當時的醫學擺脫了“神、鬼”的統治,並將其引向唯物論的世界觀,使其沿著唯物主義的道路向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