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齊民要術》的作者、成書年代和農業地區
《齊民要術》(以下簡稱《要術》)是中國現存最早最完整地保存下來的古代農學名著,也是世界農學史上最早最有價值的名著之一。書中的“齊民”,意思就是平民百姓,“要術”是指謀生的重要方法,四字合起來說,就是人民群眾從事生活資料生產的重要技術知識。
閱讀一本書,首先要弄清楚該書的作者和時代,特別是農業書《要術》,還有一個農業地區問題非搞清楚不可,這對於學習和研究《要術》十分重要。下麵就談《要術》的作者、成書年代和所記的農業地區問題。
甲、作者和成書年代
《要術》全書十卷,作者是南北朝時後魏的賈思勰。賈思勰主要生活在後魏(即北魏)期間,到晚年,後魏滅亡,跨入東魏時期。東魏是從後魏分裂出來的,存在的年份很短,所以一般仍稱“後魏賈思勰”。
賈思勰,史書裏沒有他的傳記,別的文獻也沒有關於他的隻言片語,他的一生事跡,留給後代的是一紙空白。現在唯一確鑿的“信史”隻有十個字,那就是《要術》書裏的作者署名,題著:“後魏高陽太守賈思勰撰”。因此,我們隻知道他當過高陽太守,別的就什麼也不能確切知道了。
遺憾的是,就是這點“高陽太守”的信息也還存在著紛歧,因為那時後魏有兩個高陽郡:一個在河北,郡治在今河北省高陽縣境內;一個在山東,郡治在今山東省桓台縣東。究竟賈思勰在哪個高陽郡任太守?從清代到今天,中外不少學者對這個問題作了考證,兩個高陽郡各主一說,雖然都有理由,畢竟由於史證缺乏,推測的意見說服力不強,不能取得一致認識,所以現在還難以作出定論。
不過,賈思勰是什麼地方人?他的《齊民要術》寫成在什麼時代?這兩個問題,學者們的意見倒是基本一致的。這就是:賈思勰是山東益都(舊治在今山東省壽光縣南)人。他的書寫成於公元6世紀30年代到40年代之間。
後魏末年有賈思伯、賈思同兄弟二人,《魏書》裏有二人的傳記,是齊郡益都人,都在朝廷做官,給魏帝講解《杜氏春秋》。賈思伯死於公元525年,賈思同死於公元540年。由於賈思勰與這二人同時,取的又都是“思”字名,後人推測賈思勰很可能與思伯二人是同族兄弟,也是齊郡益都人。現在一般都同意這個推測。
我們從地望上來考查,也可以認為他是山東益都人。《要術》中出現最多的有關地域的名稱是齊郡、齊人、齊俗、青州以及西安、廣饒等,搞清楚這些名稱的關係,就可作進一步的推斷。齊郡屬於青州,益都是齊郡的郡治,西安(今山東益都縣境)、廣饒(今山東廣饒縣)是齊郡的兩個縣,跟郡治益都鄰近,齊郡的行政區域在今山東中部及偏東一帶。《要術》說到青州的“樂氏棗”,細核多肉而甜美,“天下第一”,就是齊郡西安、廣饒二縣的名產;又說,青州從外地引種蜀椒(花椒),如今推廣開來,已經基本上分布全州;特別可注意的是常說“齊人”、“齊俗”怎樣怎樣,意味著他對齊俗很熟識,也受到齊俗長年累月的熏陶;在談到犁的結構性能時,還把“濟州以西”(濟南以西)和“齊人”分開來說,說濟州以西的那種犁笨拙,不及“齊人”用的犁輕便靈活,這明顯是站在齊郡的立場上來與外州作比較的。
賈姓是那時齊郡的望族,賈思勰的“地望”和鄉土觀念跟“齊”離不開是很明顯的。所以,我們推測,益都——齊郡——青州,是賈思勰的家鄉輻射圈,他的最小一圈(通常說的原籍),該是益都。
至於成書年代,主要有二點比較具體,可以作為推測的依據。
1.書中提到“杜葛亂後”,連年饑荒,河北人民隻靠吃幹桑椹苟延殘喘。杜指杜洛周,葛指葛榮,二人帶兵起事,攻占今河北六州,人民遭殃極其慘重。三年後,公元528年,杜葛二人失敗身死。這次事變賈思勰是親眼見到的,他的書該是在事變之後寫的。
2.書中提到西兗州刺史劉仁之在洛陽試種區田,他告訴賈思勰說取得很高很高的收成。西兗州在今山東定陶一帶。劉仁之出任西兗州刺史在後魏末帝——孝武帝(即出帝,532~534)時,東魏武定二年(544)卒。這反映在劉任西兗州刺史之後,至劉未死之前,賈氏正在寫書。但不能肯定說在劉任該職之前賈氏並未開始動筆,也不能肯定說劉死時書已寫成脫稿,所以寧願把成書年代拉長一點,推定為6世紀30年代到40年代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