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每個人的身邊,都有用不完的資源。當你有所需要時,不妨看看你的身邊,或許你所需要的就在身邊。把身邊的資源充分利用起來,很多問題就會輕易解決。
事實上,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都是價值連城的金礦。
人力資源是我們在這個世界上唯一永遠的資源!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都在不斷的變化。變得越來越成熟,越來越聰明,也越來越善於自我保護。我們用“世故”為自己建築了一個堅硬的外殼,在這個社會中謹慎的周旋著,不住的在利弊得失之間精打細算,隻想到索取卻從不願付出。我們就這樣一麵抱怨著人與人之間的真誠越來越少了,一麵告戒自己“縫人隻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也許改變的不是別人,不是這個世界,而是自己。因為自己不再謙遜,所以這個世界變得貪婪;因為自己不再單純,所以這個世界變得複雜;因為自己不再誠摯,所以這個世界變得虛偽……
公平不是總存在的,在生活學習的各個方麵總有一些不能如意的。但隻要適應它,並堅持到底,總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成效。
“A”位於“B”之前,這是一種排列序號,也是前大於後的價值。但是,比爾·蓋茨卻無視這種傳統的規定,專注於自己追求的夢想。
在比爾·蓋茨讀中學的時候,他接到全國最大的國防用品合同商TRW公司的電話,要他南下麵試。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比爾·蓋茨征得了學校的同意,參加三個月的“臨時工作”。
三個月後,比爾·蓋茨回到學校。他補上三個月中落下的功課,並參加期末考試。對他來說,電腦當然不在話下,他毫不擔心。其他功課他也很快趕上了。結果他的電腦課老師隻給了他一個“B”,原因當然不在於他考試成績不佳——他考了第一名——而是他從不去聽這門課,在“學習態度”這條標準中被扣了分。
但比爾·蓋茨並沒有抱怨什麼,而是接受了這種不公平的現實,並把這種得失置之度外,集中精力作數據的編碼工作,他成了名副其實的電腦程序員,具備了編程的堅實基礎和豐富經驗,最終成就了自己享譽全球的事業。
生活是不公平的。這著實讓人不愉快,但確是實情。我們許多人所犯的一個錯誤便是為了自己、或為他人感到遺憾,認為生活應該是公平的,或者終有一天會是公平的。其實不然,現在不是,將來也不會。
麵對對手,我們的內心會產生強烈的危機感。在危機麵前有兩種選擇,要麼放棄,要麼全力以赴。懦弱的人選擇放棄,自信的人取得了勝利。
美國華爾街的人都買一位叫傑克的報童的報紙,他很勤奮,第一天沿街叫賣,嗓音也響亮,賣出的報紙也很多。
有一天忽然多了一個報童亨利,他初來乍到,沒有經驗,每天隻能賣出很少的幾份報紙。麵對傑克這樣的強手,亨利要麼放棄賣報,要麼就戰勝傑克。賣報的收入對他太重要了,他準備用這些錢給母親一些維持生活,還能夠在聖誕節時送給妹妹一個布娃娃。
隨著時間的推移,亨利漸漸地積累了賣報的經驗,他每天很早就去沿街叫賣,並且堅持去一些固定場合,去了以後給大家分發報紙,過一會兒再來收錢。他跑的地方越來越熟,報紙賣出去的也越來越多,雖然有些損耗,但比起收入來,簡直不值一提。
漸漸地,傑克的報紙生意冷清了,最後不得不另謀生路。而亨利不僅每個月都給母親一些錢,給妹妹買了她最喜歡的布娃娃,還為自己買了一輛嶄新的送報車。
那麼亨利是怎樣看待這樣件事的呢?我們來聽一聽他的經驗之談。
我在報紙上讀過一句話:“認為自己不亞於他人,實際上是相信自己強於他人。”這句話讓我想到,我雖然比傑克賣報的經驗少,但是我覺得自己並不比他差,我告訴自己要比他辛苦,要做的比他更好。
小亨利之所以以成功了,源於他的聰明,更源於他的自信。自信支撐他成為強者。
“認為自己不亞於他人,實際上是相信自己強於他人。”當美國編輯、小說家和散文家豪(Edgar Watson Howe)說出這樣的話時,他肯定不會想到他的一句話會導致一個報童的成功。
每個人的一生都像在為自己繪一幅巨畫,每一筆都會遇到對手,麵臨強大的對手。我們要有不亞於人,相信自己強於他人的信心,那麼我們畫出的將是明亮而流暢的一筆,成功的一筆,會增強我們對創造自己生活能力的信心。而假如我們內心失去了自信,我們就可能為自己添加敗筆,從而導致一生的遺憾。
聰明的朋友,當你麵對對手時,不要被對方的優勢所嚇倒,讓豪的那句話像激勵亨利一樣激勵你,我們誰都不亞於他人,我們實際上強於他人。
猶太人的現實生活,幾乎都是處於動蕩的逆境之中求得生存和發展,把握住自己的命運,是每個猶太人都在思考的問題。猶太人在長期的流浪生活中備受壓迫和歧視,這使他們在艱苦惡劣的環境中樹立了一種獨立的生命意識。而對於後代,在他們還是孩子的時候,父母就注重培養他們的獨立意識:隻相信自己,不相信別人,任何人都不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