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患者須知1
什麼是睡眠
睡眠是每人每天都需要的,大多數人一生中的睡眠時間超過生命的1/3。但是睡眠的確切定義,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有著不同的內涵。最初法國學者認為:睡眠是由於身體內部的需要,使感覺活動和運動性活動暫時停止,給予適當刺激就能使其立即覺醒的狀態。後來由於人們認識了腦電活動,因此又認為:睡眠是由於腦的功能活動而引起的動物生理性活動低下,給予適當刺激可使之達到完全清醒的狀態。而近些年的研究認為:睡眠是一種主動過程,並有專門的中樞管理睡眠與覺醒,睡時人腦隻是換了一個工作方式,使能量得到貯存,有利於精神和體力的恢複;而適當的睡眠是最好的休息,既是維護健康和體力的基礎,也是取得高度生產能力的保證。
由於不斷地工作而疲勞時,人的大腦皮質神經細胞就由興奮狀態進入抑製狀態,抑製從局部逐漸向周圍擴散,當抑製達到一定範圍時,就進入了睡眠狀態。具體地說,在腦幹的中央部位,有許多散在的神經細胞,它們通過神經纖維相聯接,交織如網,稱為“網狀結構”。它的功能是激動整個大腦皮質,維持大腦皮質的興奮水平,使機體處於覺醒狀態。當它向上的衝動減少時,大腦皮質神經細胞的活動水平就降低,由興奮轉入抑製,人就處於安靜或進入眠眠狀態。
睡眠的機製目前還不清楚。自從1957年美國的兩位科學家開始采用記錄腦電波變化的方法研究睡眠後,根據對正常人在睡眠過程中腦電圖的觀察,發現睡眠過程中有兩種相互交替出現的狀態,先是一種表現為振幅大、頻率慢的波,稱為慢波睡眠。此時呼吸深慢而均勻,脈搏血壓較穩定,腦垂體分泌的“生長素”增加,促進身體的合成代謝,使體力得到恢複,因而也有人稱之為“身體的睡眠”。之後腦電圖上出現頻率快的波,稱為快波睡眠。這時,眼球快速運動,腦血管擴張,腦血流量比慢波睡眠時多30%~50%,腦細胞代謝旺盛,使腦力得到恢複,因而有人稱之為“腦的睡眠”。這兩個過程大約需要2個小時。之後,再重複出現這兩個過程,兩者反複交替,一夜中大約4~5次。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快波睡眠和慢波睡眠所占的時間比例不同,成人快波睡眠的時間約占整個睡眠過程的四分之一,老年人睡眠時間減少,快波睡眠時間所占的比例也減少,而兒童期快波睡眠時間的比例可達1/2,因而對大腦發育有利。
大腦皮質是我們人體的最高司令部,所以說睡眠是受我們的意識控製的,也就是說,如果睡眠發生,必定是我們想睡,如果我們不想睡,我們也可以控製住自己不睡。當然,大腦皮質對網狀上行激動係統的控製能力各個人是不一樣的,控製的失調,就產生了各種睡眠紊亂,如失眠。
睡眠是怎麼結束的呢?這是因為我們的腦子裏有一個生物鍾,可能和一個叫鬆果體的神經核團有關,這是人體內的一個天然時鍾,它以24小時為一周期,其精確度可達1%,每天的誤差不超過5分鍾,這就是許多人在鬧鍾響之前就醒來的原因。除了生物鍾喚醒睡眠外,外界或內在的較強刺激也有同樣的作用。如強光,強聲,作用於內感受器而產生的尿意、便意,都能使人醒來。
每個人每天所需的睡眠時間是大大不同的,平均大約是8小時,有的人可能需4至5小時就夠了,健康人中大約有10%屬於這種情況。有15%的人睡眠超過8小時甚至更多。在人的一生中的不同階段,睡眠時間也不一樣,剛出生的嬰兒每日需睡16小時以上,隨著時光的推移,小孩長大的過程中,睡眠時間逐漸減少,青年期約需8小時,比成年人相對長一些;成年人階段,每個人穩定在其特有的睡眠習慣上;一般進入老年期後,睡眠時間逐漸減少,如果成年人或老年人的睡眠多於10小時或少於4小時,則應考慮這個人是不是有什麼毛病,需到醫院檢查一下。此外,同一個人的不同時期,由於生理狀態的變化,所需的睡眠時間也會有所增減。如女性的月經期睡眠時間可能會多一些,孕婦常常需要每日超過10個小時的睡眠。重體力勞動或體育運動後睡眠時間一般延長,而過度的腦力勞動卻常常使人睡眠減少。所以,人究竟需要多少睡眠時間,不可一概而論。
什麼是睡眠效率
大規模的調查發現,人群中有21%~32%的人訴說自己會失眠,調查還發現,長睡者(平均每天睡眠多於8小時)、短睡者(平均每天睡眠少於7小時)和中睡者(平均每天睡眠7~8小時)大約各占1/3。調查發現,短睡者效率高,精力充沛,積極進取,而長睡者較多精神苦惱,信心和幹勁較差,兩者在人格上並無顯著差異,迄今尚無證據說明長睡者優於短睡者。每個人的最低睡眠需要是不同的,睡眠少於最低睡眠需要時,工作效率便下降,且容易心情不佳,但隻要達到了最低睡眠需要,延長睡眠時間並不能提高工作效率和改善心情。不少人的經驗表明,睡得太多反而不好,越睡越懶,沒精神甚至全身不舒服。
所謂睡眠效率指的是,一夜之內總睡眠時間與總就寢時間之比,也就是指就寢時間中真正睡著了的時間所占的比例。例如,每晚躺在床上的時間為8小時,其睡眠效率低於85%,即8小時中至少有72分鍾是醒著的。據統計,50歲以下的睡眠正常者,夜裏的總醒著的時間在28分鍾以下,50~58歲年齡組中平均醒覺時間為33.4分鍾。一般超出上述時間就是失眠症的一種現象。
睡眠的好壞與足缺不是用臥床時間的長短來確定的,關鍵在於睡眠的質量。國際上流行的晨起睡眠效率值的自我測定方法是:
睡眠效率值=(實際睡眠時間÷臥床至起床的總時間)×100%
如果晚9時上床至翌晨6時起床,則臥床至起床的總時間為9小時,而實際入眠的時間為6小時,那麼,睡眠效率值為67%。人類睡眠障礙可分為5級:①一級睡眠障礙:睡眠效率值為70%~80%;②二級睡眠障礙:睡眠效率值為60%~70%;③三級睡眠障礙:睡眠效率值為50%~60%;④四級睡眠障礙:睡眠效率值為40%~50%;⑤五級睡眠障礙:睡眠效率值為30%~40%。睡眠效率值在80%~90%的為睡眠正常或偶而失眠,90%以上的為睡眠良好者。如果效率值在30%以下則為嚴重的睡眠障礙,應盡快進行醫治,不然將影響身體健康。
失眠大致有三種類型:第一種是難睡性失眠,上床後輾轉難眠,不知過了多久才迷迷糊糊地睡了一會兒。第二種是淺睡性失眠,隻要稍有聲響或震動就會醒來。第三種就早醒性失眠,每天清晨天不亮就醒了,一直在床上等到天亮;第二天雖然睡的很晚,結果還是天不亮就醒。睡眠不足或長時間睡眠不好,不僅會使人感到精神疲勞,頭昏腦脹,工作效力下降,甚至可以成為疲病的早期表現。因此,保持良好的睡眠習慣是衡量一個人身心健康與否的關鍵。
睡眠的機製是什麼
睡眠是由人腦控製著。人腦有大腦、小腦、間腦、中腦、腦幹等幾部分組成。其中腦幹是呼吸、心跳等中樞的所在地。現代生理學家研究發現,主管睡眠的睡眠中樞可能在腦幹尾端。動物實驗表明,在腦橋中部斷離腦幹可以增加大腦皮質的覺醒活動,使動物處於覺醒狀態而很少睡眠。如果用低頻率電刺激來刺激腦幹尾端,可引起同步化腦電波和睡眠。事實上,睡眠就是睡眠中樞興奮而使其他腦神經細胞抑製擴散和加深的結果。興奮和抑製是神經細胞兩個最基本的特征,它們既相互對立,相互作用,又相互依賴和轉化,在白天大腦皮質興奮時,睡眠中樞處於被抑製狀態,人就沒有睡意,當大腦皮質興奮所需要的營養和能量被逐漸消耗時,大腦皮質則從興奮轉向抑製,而處於抑製狀態的睡眠中樞則轉為興奮狀態,並且擴散到大腦皮質以下較深的部位,表現為睡眠。睡眠時人身一切器官處於低能代謝狀態,並吸收各種營養以補充白天的消耗和不足。可見,睡眠既是避免大腦過度疲勞導致衰竭的一種保護反應,又是一個補充營養的好機會。
睡眠分為哪幾種類型
不同的人,其睡眠習慣也不一樣。根據入眠和起床時間,大致可以將睡眠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早睡早起型:夜裏10點上床,早上5點左右起床的類型。這種類型的人比較符合我國傳統,一直被視為一種健康的睡眠模式。這種人在中午前精神特別好,下午稍差,中午若能適當午睡,則可改變這種狀況,使全天精力充沛。
(2)早睡晚起型:夜裏10點上床,早上7點以後起床的類型。這種類型由於睡眠時間長,因此,入眠較遲,熟睡時間相對較短,整夜睡眠比較淺。白天的精神較好,傍晚或晚飯後,則開始變差。
(3)晚睡早起型:這種類型的人通常在深夜12點以後上床,早上6點左右即起床。這種類型的人一般容易入眠,睡得也很熟,但早上睡眠變淺。白天的精力不如晚上,大多在夜間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或活動。這些人過早上床也無法入眠,反而容易造成失眠,因此,當過集體生活時困難比較大,需要逐漸調整睡眠節奏,改變睡眠類型。
(4)晚睡晚起型:即“貓頭鷹”型睡眠,通常夜裏12點以後上床,早上9點左右起床。這種類型的人多數有睡眠不足的感覺,整個上午會感到頭腦不清醒,精力不充沛,下午會稍好些。
無論哪一種睡眠類型,都是經過長期適應養成的睡眠習慣,而不是與生俱來的,因此,睡眠類型是可以改變的。最明顯的例子是學生在校期間和走上工作崗位之後,睡眠類型會發生較大改變,原因是環境變了,主客觀要求也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