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 讀 從這裏邁入中醫之門(1 / 2)

導 讀 從這裏邁入中醫之門

黃元禦與一氣周流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醫學的源頭,則要從《黃帝內經》算起。黃帝與岐伯君臣問答,探究醫理,著成《黃帝內經》,如同為我們留下了一顆萬能的種子,一化而為百千,中醫便在中華大地上蓬蓬勃勃地發展了起來。曆朝曆代,名醫輩出,醫學著述,汗牛充棟。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醫家,有我們都比較熟悉的扁鵲和張仲景。

扁鵲是戰國時期的名醫。有一天他路過虢國,碰見太子剛剛病亡,他上前一看,認為不過是暫時昏迷引起的“屍厥”,並不是真的死亡,便針藥並用,竟然很快就把太子救了過來。從此,扁鵲起死回生的故事便廣為流傳,婦孺皆知。他的著作《難經》,就是對《黃帝內經》的學習和總結。

漢代的張仲景,在學習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著成《傷寒雜病論》,他推崇辨證論治,開創了中醫方藥治病的先河。張仲景的《傷寒論》,因此被稱為方書之祖,他本人也被後人尊稱為醫聖。

時至今日,在這漫長的曆史長河中,還有一位醫生是值得我們尊敬的,他就是今天我們要介紹的主角——黃元禦。黃元禦生於清朝康熙年間,他的老家是現在山東的昌邑縣。黃元禦自幼聰穎異常,他也希望有一天能考取功名,為國家效力。然而在30歲那年,他不幸患上了眼病,又不幸被庸醫誤治,導致左目失明,身體也因此差點垮掉。五官不健全,按照當時的規定,仕途已經走不通了。黃元禦便懷著滿腔悲恨,轉而學醫,希望不為良相,便為良醫。他把曆代醫家的醫學著述看了一下,發現中醫從仲景以下,各家學說,分門別派,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以黃元禦這麼聰明的人,竟然也不知該何去何從,可見中醫學習之難。他感覺張仲景說的還是比較有道理,就集中精力來學習張仲景的《傷寒論》。曆時三年,最後終於一朝而悟。他苦學三年之後,突然發現自己明白了,徹底地明白了中醫的道理!原來中醫並不像後人所說的那樣,有各種門派之別,而是非常簡單!並且這個道理從來也沒有變過!曆代名醫的各家學說,不過是對中醫的片麵理解而已。大道至簡,中醫竟然是如此簡潔易懂!當黃元禦妙悟岐黃,領悟到中醫的真諦之後,不禁對自己發出了這樣的感慨:空明研悟,自負古今無雙。這絕不是自吹自擂,那麼黃元禦到底悟出了什麼呢?

他悟到了,天地之間的一切事物,實際上都是一團氣在不停地轉,就像太陽東升西落一樣,升降回旋,如環無端。而人秉天地之氣生,天人合一,所以人也是一團氣,人這團氣也在如環無端地不停周流著。

從這個角度來認識人體的生理和疾病,就簡單多了。脾胃是人體的中焦,人體這團氣就是從脾胃開始升降周流出來的。人體這一氣往上升的時候,就是身體的肝氣和心氣,往下降的時候,就是人體的肺氣和腎氣。脾胃之氣位居中焦,成為肝心肺腎升降的樞軸。

人體的這一氣,升不上去也會生病,降不下來也會生病,中焦脾胃之氣轉動不利也會生病。人所有的疾病,其實都是這樣產生的。或者升不上去,或者降不下來,或者樞軸不利。治療的時候,隻要升不上去的幫他升,降不下來的幫他降,中焦不運的幫助他健運中焦,所有的疾病都可以很簡單地治愈。

中醫真的有這麼簡單嗎?黃元禦用這套理論在臨床上的實際療效,證明了事實果真如此!從此他的醫術日進千裏,很快就聞名遐邇。連乾隆皇帝久病不愈,都要請他去診治。黃元禦也是藥到病除,毫不含糊,並因此被乾隆皇帝賜題“妙悟岐黃”。

黃元禦把他這套一氣周流,升降回環,如環無端的理論,係統地總結,著書留世,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四聖心源》。

古時距今雖遠,然而天地還是這個天地,人身也還是這樣的人身,天地之間的道理並沒有改變。黃元禦的這套理論,他並沒有看作是自己的發明創造。這套理論在黃帝、岐伯、扁鵲、仲景那個時代,就已經很完備了,古聖皆知,惟後人不解而已。所以黃元禦把自己的書名定為《四聖心源》,以表明自己傳承古聖心法的誌向。

中醫理論古今如一,並無二致。而自從張仲景以後,卻隻有黃元禦一個人領悟透了這個道理。所以張琦在《四聖心源後序》中盛讚黃元禦“長沙而後,一火薪傳,非自尊也”。利用這套理論指導中醫臨床,用很普通的藥物,作很簡單的組合,來調節人體之氣的升降,就可以達到效若桴鼓,覆杯而愈的療效。

這種令人難以置信的療效,不僅黃元禦自己體會到了,我在臨床上也能經常碰到。理論高度決定臨證水平,誠非虛言。這本書的內容,就是我個人在臨床上應用黃元禦一氣周流的理論,進行辨證施治的初步總結。全書的內容安排,也是按照一氣周流的順序展開的,基本上就是沿著一氣周流的路子講了一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