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總序(1 / 2)

千百年來,人類思想史上流傳下來許多充滿人生智慧的經典之作,它們世代傳承,成為人類社會永恒的財富。中國作為有5000年不間斷文明史的文明古國,其曆史上流傳下來的經典之作更是如恒河沙數,密如繁星,其中閃爍著的智慧光芒,更是值得我們去發掘和繼承。

《辭海》中下給“智慧”一語的定義共計有三項:一、對事物的認識、辨析、判斷處理和發明創造的能力。二、尤言才智、智謀。(並且征引了《孟子·公孫醜上》的詞例:“雖有智慧,不如乘勢。”)三、梵文Prajna(般若),譯為“智慧”,謂如實了解一件事物。可將之歸納為簡單的一句話,即智慧是一種指導人去思維及行動的方式方法。或者說,“智慧表示一個一定的必然判斷”(阿奎那《神學大全》)。毋庸贅言,這種方式方法,或“必然判斷”鐵定是聰明高妙的,善能把握事物的動作變化規律、順應社會時世的發展潮流,以實現圓滿或比較好的結果為最終取向和自身的價值訴求。智慧是無價之寶,無法單純用金錢來估量;智慧是強大而通往勝利之路的契機與起始,智慧是圓融無礙的。

不過,智慧也是多元的,有多層次多樣式的結構特征。例如,它有東方的和西方的、中國的和外國的,古代的和現代的等各種地域時間類型的差別;還有一些注重於日常生活的個體人、事,並人生旨趣意向等實用性方麵,明晰輕淺而適用範圍相對較狹小具象的,和那種完全偏向在國家民族群體,覆蓋社會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大走勢大局麵,故思辨理性色彩濃厚,內容涵納顯得很是深奧複雜。更有目的針對意識強烈,僅隻流行於特定的時代、環境與特定的人群階層,一旦情異勢遷,便要消解丟失掉原先的積極意義和促進作用;等而下之者,甚或會產生破壞性侵蝕影響——因為就其實質而言,它早已經不複再歸屬到“智慧”的範疇內了。因此,我們必須細察深究,恰當地辨分清濁高下,善為選擇,切不可一概收攬施用之。

但是從總體或主流來看,作為人類的一般行為經驗、思考探索,由感性而理性的抽象提升的結晶,以及人類文明進步之象征,則無論何種類型、層次、樣式的智慧,卻都具有一定的共通處,包括著相互間交融互動為一個整體的諸多性質和可能因素。正是這種跨越古今時空的阻隔而勃動著不熄生命力的永恒,才化成為現時仍然熱烈燃燒的燈火與明亮陽光,伴陪並引導著我們的人生路途,教我們盡量繞過其中的坑凹渦流,盡量少一些蹉跌坎坷而增添一份周詳成熟。那麼,無論用方取圓,皆無不恰切得當……

以上可以說是我們編撰《讀名著有智慧》這套叢書係列的依憑與希望吧。第一輯特地選取了《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聊齋誌異》這五大文學名著為文本,它們描寫刻畫出上千年、幾百年前古代人的藝術形象,也是古代人的精彩創作,遂巍然屹立在我們民族乃至世界的經典殿堂上。並且隨著歲月的流逝,更加彰顯了其自身的不朽價值,益愈走進更廣泛的讀者大眾心靈裏,被他們所熟悉和喜歡;而隨著文化的繁榮發展與科學技術的發達昌盛,又不斷被改編成戲曲、電影電視等各種藝術形式,在更大範圍內迅速傳播普及著。從某種意義上說,已經深深融進我們的生活中,成為我們現代人情感與精神需求的一個有機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