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浸水(1 / 2)

生皮的處理都是在水溶液中進行並被施加強烈的機械作用。為保證處理的均勻性,避免機械傷害,必須首先使生皮充水並回複到鮮皮狀態。使生皮在水中充水並恢複至鮮皮態的操作,稱為浸水操作,簡稱浸水 (soaking)。生皮的浸水因保存方法不同而異。

生皮的浸水常常要在水中添加少量的鹽、酸、堿或表麵活性劑以及防腐劑,以縮短浸水時間並保護生皮免受微生物傷害。

12.2.1浸水的目的

生皮浸水的主要目的是使生皮的水分恢複至鮮皮狀態並除去其皮下組織。幹皮和鹽皮在其保存過程中失水嚴重,纖維黏結。浸水使皮張恢複至鮮皮態。浸水被認為是製革準備工段的基礎工序,是高質量成品革加工的基本保證。

除此之外,浸水還可以除去皮張上的泥沙、血汙、鹽和防腐劑等;除去皮內部分可溶性非纖維蛋白如白蛋白、球蛋白和黏蛋白等,消除纖維間的黏結。

12.2.2影響浸水的因素

影響浸水的因素是生皮的保存方式,水的質量和用量,浸水助劑等。

12.2.2.1生皮的保存方式

生皮保存方式,決定著生皮失水的程度。鹽濕法保存的生皮,其失水較少,皮中的纖維沒有發生黏結,浸水時皮張水分恢複較快,其浸水的主要目的在於除去皮上的鹽、汙物、泥沙及防腐劑等。幹燥法保存的生皮失水較多,纖維間質牢牢地將膠原纖維束黏結在一起,加上有時皮在幹燥時由於幹燥方法不當等原因造成皮失水過多和不均勻,皮不但失去自由水,還失去了相當多的結合水,纖維間質發生凝固而使皮變得僵硬,在機械作用下易發生斷裂;這種皮在浸水時,水的滲透比較困難,皮要恢複至鮮皮態就更困難,浸水時間更長。

12.2.2.2水的質量和用量

浸水和洗滌用水,要求清潔,有機物和細菌含量少,不含鐵質,以免使皮產生斑點。

浸水所用的水量視設備和生皮的狀態而定,水量必須充足。製革行業通常用液比來表示各工序中水的用量,液比=水的質量/皮的質量。如淡幹皮池浸水時,液比為8~10,即水的質量是皮的質量的8~10倍。鹽濕皮轉鼓浸水液比為2:5。

浸水時,如果水量不足,則皮上的汙物洗不幹淨,皮內的防腐劑和可溶性蛋白溶解不完全,皮纖維充水不夠,纖維束未能充分解除黏結,將嚴重影響之後的對生皮的各種處理和加工的效果。

12.2.2.3浸水助劑

為了加快生皮的浸水,縮短浸水時間,防止微生物在浸水時對生皮的傷害,使浸水操作快速、均勻地進行,需要在浸水時加入浸水助劑。

浸水助劑有酸、堿、中性鹽、表麵活性劑、酶、殺菌防腐劑等。

(1)酸性材料生皮在酸性溶液中要充水膨脹,所以酸性材料有加速生皮浸水的功效,同時也有一定的抑菌作用。酸性材料多用於裘皮的浸水過程。可作為浸水助劑的酸性材料有甲酸、乙酸、乳酸、硫酸氫鈉等。無機強酸一般不使用,因為其對pH降低太快,易引起酸腫。

酸的用量須嚴格控製,以保證水的pH為5.0~5.5。

(2)堿性材料堿性材料作浸水助劑可溶解皮內部分堿溶性纖維間質及對膠原纖維束起著一定的分散作用;另外堿還可使水保持弱堿性,抑製某些微生物的生長和繁殖,減輕浸水時微生物對皮組織的傷害。

可作為浸水助劑的堿有碳酸鈉、氫氧化鈉、硫化鈉和多硫化鈉等。硫化鈉和多硫化鈉作用緩和、均勻,能較好除去纖維間質。氫氧化鈉堿性太強,控製困難,易導致生皮表麵膨脹,故較少使用。

(3)中性鹽中性鹽氯化鈉也具有促進纖維間質的溶解,加速浸水的作用。生皮多為鹽醃皮,在浸水時鹽被自然帶入水中;若浸水皮不是鹽醃皮而選用氯化鈉作浸水助劑,參考用量可為皮重的3%~4%。氯化鈉作為浸水助劑不僅可以加快浸水,而且還具有一定的防腐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