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乙型肝炎的感染與傳播乙肝病毒的特性1(1 / 3)

第1章 乙型肝炎的感染與傳播乙肝病毒的特性1

第1卷

1.乙肝病毒有哪些特性經過科學家的研究和反複實踐,人們對乙肝病毒的生物學性狀已有較為全麵的了解。在此,我們介紹乙型肝炎病毒(英文縮寫HBV)的一些基本特性。◎病毒的形態與結構 病毒非常小,必須借助電子顯微鏡才能看到。其形態有球形、絲形、彈形、磚形、蝌蚪形。沒有細胞結構,主要由核酸和蛋白衣殼組成,不能夠自行繁殖,需要進入到宿主細胞內,利用細胞的物質與功能,以“複製”的方式進行增殖後將病毒顆粒釋放到細胞外,而這個過程也使機體細胞受損。◎對自然環境的抵抗力 對熱、低溫、幹燥、紫外線及一般濃度的化學消毒劑,有一定耐受性;在零下20℃時可存活20年,在37℃時可存活7天,在55℃時仍然能存活6小時;對乙醇(又稱酒精)、甲酚皂溶液(來蘇兒)、碘酊等不敏感。加熱到100℃10分鍾或65℃10小時可使其傳染性消失,對0.5%過氧乙酸、3%漂白粉以及0.2%苯紮溴銨(又稱新潔爾滅)等敏感。了解乙肝病毒抵抗力情況,有利於我們控製和殺滅病毒。◎最喜愛寄居在肝——即嗜肝性 HBV一旦入侵人體,主要侵襲肝,在肝細胞內大量增殖,這就是它們的嗜肝性。據研究,這是因為肝細胞表麵有一種“受體”的緣故,也就是說,肝細胞表麵有與乙肝病毒相對應的結構,乙肝病毒一進來就對號入座了。大量HBV集中於肝細胞內,並在其中複製增殖,不僅造成肝細胞損害,更重要的是誘發機體產生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由此加重了肝的炎性反應,導致肝炎發作。◎時常光顧其他組織細胞——即泛嗜性 所謂泛嗜性就是非肝組織細胞它也侵襲,比如膽管上皮細胞、胰腺上皮細胞、腎小管細胞、胃黏膜細胞及血液中的單核細胞等,侵入這些部位也可致病,如HBV相關性腎炎、HBV性糖尿病等。但泛嗜性並不一定在每一個個體中發生,很多人沒有泛嗜性損害,所以說是“輕度”泛嗜性,HBV主要還是侵襲肝。◎有嚴格的種屬特性 許多傳染病與動物有關,細菌或病毒可寄生在鼠、狗、貓、兔、牛、羊、豬等動物體內,這些動物都可以作為傳染源或者是重要傳播媒介。HBV不同於這些病原體,它有種屬特性,到目前為止,隻有人、黑猩猩、長臂猿、狒狒對HBV易於感染,也就是說,隻有人、黑猩猩、長臂猿、狒狒才會得乙肝。有趣的是,近年來科學家還發現土撥鼠、地鬆鼠和北京鴨的肝炎病毒似乎與人的HBV類似,這倒是給研究工作創造了條件。雖然在吸血昆蟲體內檢查到HBV的蹤跡,但隻是暫時“居住”而已,一般不會在它們體內複製增殖,因此大可不必害怕叮咬過乙肝病人的蚊子再來咬健康人時而被傳染上乙肝病毒。家中圈養的寵物,如狗、貓、猴、鴿子等是不會傳播HBV的。◎感染的慢性化 所謂慢性化,指的是人感染HBV後不易被立即清除掉,而容易轉為一種長期感染的狀態。一般而言,人感染HBV持續6個月以上就稱之為慢性感染了。我國HBV感染有明顯慢性化傾向,特別是胎兒期及幼兒期感染,多為慢性化過程,長期攜帶HBV,體內呈“免疫耐受”狀態,也就是與“病毒”呈和平共處的狀態,不能將病毒清除。這個過程可長達10~30年或更久,因此這一乙肝病毒攜帶狀態也就成為乙肝傳染源的重要構成部分。◎乙肝病毒的基因易發生變異 變異是所有病原微生物的共性,麵對紛繁複雜的大千世界,環境的變化,病原微生物通過變異以適應環境的變化。而相對於其他一些病毒,HBV是屬於極容易產生變異的病毒之一,它的4個基因組(S、C、P、X)均可發生變異,來逃避外界的攻擊,另有某些抗病毒藥物也可導致病毒變異。病毒的變異特性是不可控製的,所以給診斷和治療帶來困難,目前在乙肝長期抗病毒治療中,防止病毒變異是一個重要課題。◎乙肝病毒的致癌性 現在已經肯定,HBV是原發性肝癌的重要病因,80%~90%的原發性肝癌患者都曾患過乙肝。有人觀察發現,有20年乙肝病毒感染病史者,有5%~10%發生癌變,而癌變發生率與乙型肝炎病毒脫氧核糖核酸(HBV-DNA)多少有一定的相關性,也就是說及時地減少HBV數量,是可以降低癌變的風險的。癌變的原因是HBV的X基因整合到肝細胞基因上,使肝細胞發生突變,導致原發性肝癌。了解了HBV的特性,可使大家對慢性乙肝有較清楚的認識,對防治做到心中有數,不至於談癌色變。目前預防乙肝有效果良好的乙肝疫苗,國家已於1992年起將其納入計劃免疫。以北京、上海為例,新生兒接種以來,學齡前兒童的HBV攜帶率已下降至0.5%。這樣不僅預防了乙型肝炎的發病,也大大預防和降低了肝硬化、肝癌的發生率。2. 殺滅肝炎病毒的方法◎物理消毒法高壓蒸汽滅菌法:用壓力蒸汽滅菌器103~137kPa,121.3℃,15~20分鍾,即可達到殺滅肝炎病毒的效果。煮沸消毒法:在100℃的溫度下煮沸1分鍾,就能使乙肝病毒失去活力和傳染性;煮沸15~20分鍾,可將各型肝炎病毒殺滅。煮沸消毒法是每個家庭最簡便易行的消毒方法,對食具、浴巾、衣服的消毒較適宜,肝炎患者的剩菜剩飯也可用此法消毒後再棄去。塑料製品、合成纖維、皮毛製品則不能采用此法。高壓蒸汽滅菌法對病毒、細菌、芽胞體導病原體均能殺滅,且徹底。日光暴曬法:凡不能蒸煮的物品,則直接采用本法,一般宜暴曬6小時以上。焚燒法:被病人汙染或丟棄的雜物,如一次性醫護用品、垃圾(包括月經紙、手紙)等均應焚燒掉,以達到徹底消毒之目的。◎化學藥物消毒法廁所、馬桶、垃圾:可用濃度為3%的漂白粉或2%次氯酸鈉消毒液噴灑消毒,便具應浸泡1小時;病人的嘔吐物及排泄物應用10%~20%雙倍量的漂白粉充分攪拌均勻後放置2小時。房屋地麵、門、窗、家具、玩具、運送工具等,可用濃度為0.2%~ 0.5%的過氧乙酸(又稱過醋酸)噴霧或抹洗消毒,並按每立方米0.75~ 1g的用量噴霧後密閉熏蒸30分鍾。也可用作居室和暴露物品表麵及空氣的消毒。患者家屬接觸者的雙手可用0.2%過氧乙酸液浸泡2分鍾,或用肥皂、流水衝洗數遍。衣物、被褥、書籍、報紙、化驗單、病曆、人民幣等均可按每立方米100ml用甲醛溶液密閉熏蒸12~24小時。常見市售消毒劑的使用。優安淨(洗消淨)、食具333、84肝炎洗消液實際上都是含氯消毒劑,可按說明書參考使用。科學試驗證明:新潔爾滅(規範藥名:苯紮溴銨)、洗必泰(規範藥名:氯己定)對乙型肝炎病毒的消毒效果尚不肯定;度米芬、來蘇兒、石炭酸(規範藥名:苯酚)、熏醋對乙型肝炎病毒均無作用。3. 家有乙肝患者應注意的事項如果家中有成員是HBV感染者,不必恐慌,乙肝不是那麼容易被傳染的,當然也不能毫不在意,在日常生活中應注意如下幾點:乙肝患者應到正規醫院積極治療、認真調養,以早日恢複。盡量不要和乙型肝炎病人及乙肝病毒攜帶者共用毛巾、牙刷、被褥等,即實行分食、分飲,餐具、茶具、漱洗用具專人專用,以防生活接觸性感染。乙肝患者應盡量減少自己的血液、體液對物品的汙染。家庭所有成員要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每次吃東西前要用肥皂和流水反複洗手。做好消毒工作。特異性預防——接種乙肝疫苗,主動免疫。乙肝病毒的傳播1. 乙肝病毒傳播的途徑◎血液傳播 乙型肝炎病毒攜帶者每毫升血液中常常含有1000萬至幾億個成熟乙型肝炎病毒顆粒,極微量的含有病毒血液進入正常人體內,就可造成感染。因此通過輸入含有乙肝病毒的血液及血製品是感染乙肝的主要的傳播途徑,即使體內有抗體的人一旦輸入帶有乙肝病毒的血液也有可能感染上乙肝病毒。◎性傳播 對於乙型肝炎性傳播的可能性很早就得到了醫學界的公認。近年來,通過性傳播使急性乙型肝炎發病率上升的趨勢更為明顯,所占的病例不斷增加。僅1994~1997年在莫斯科地區通過性途徑致病原體傳播的急性肝炎從28.6%增至42.3%,與此同時急性乙肝發病的年齡結構也發生了變化,其中15~29歲者占多數,這部分人恰好也是性活動力最旺盛的人群。對於每個具體的病例,盡管有時難以排除其他因血液傳播的因素如醫源性感染、吸毒等,但是在許多乙型肝炎患者的傳播和發病上,經性傳播的途徑得到了多方的證實。乙肝病毒性傳播提供流行病學間接證據的是:在性接觸時所涉及的生物學介質如精液、宮頸黏液、唾液、汗液和月經以及其他排泄物如尿、糞便中,查找到了乙肝病毒的存在,它們在非傳統性行為方式下更易傳播。因此有學者指出,在任何情況下如果對方處於排毒狀態,同時又缺乏其他方式感染的可能,都應考慮是否為性傳播所致。通過性傳播疾病與乙肝發病率的比較分析來看,梅毒發病率與乙肝發病率呈同步上升趨勢。更為深入的流行病學監測和研究顯示,對性病傳播具有普遍性的危險因素同樣對乙肝傳播產生作用。◎母嬰傳播 隨著獻血管理的加強和乙肝疫苗的逐步推廣,HBV感染在普通人群中水平傳播的勢頭已經得到遏製,而母嬰垂直傳播成為導致慢性感染的主要途徑之一。我國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有30%~50%是通過母嬰傳播形成的。因此,阻斷母嬰傳播是全麵控製乙肝流行的關鍵。2. 乙肝病毒母嬰傳播的幾種方式母嬰傳播是指乙肝或者HBV長期攜帶者母親,在產前、產程中和產後一段時期通過多種途徑和方式將HBV傳給嬰兒,並造成嬰兒不同程度的感染狀態。◎宮內感染 HBV宮內感染率<5%,並不是HBV母嬰傳播的主要途徑,但是一經感染胎兒幾乎都將發展為慢性乙型肝炎感染。HBV宮內感染與下列因素密切相關。病毒因素:母親孕期外周血的HBsAg和HBeAg滴度、HBV-DNA含量越高,宮內感染的概率越大。胎盤滲漏學說:HBV感染母親的血液通過胎盤滲漏到胎兒,造成宮內感染。胎盤感染學說:HBV可感染胎盤合體細胞並且在其中複製,從而使胎兒在宮內被感染。外周血單核細胞(PBMC)感染學說:研究證實HBV可以感染PBMC,在正常或病理妊娠過程中,少量母血單核細胞可通過胎盤屏障,而這種細胞可能攜帶病毒。研究顯示宮內感染是導致預防接種免疫失敗的主要原因。對免疫失敗的兒童,取外周血從細胞水平、分子水平的研究發現,患兒機體處於對HBV的耐受,對HBV刺激後的免疫反應和保護性細胞因子分泌不足。◎產時感染 分娩時乙肝產婦產道分泌物、血液及羊水等含有大量的HBV,胎兒經產道分娩時吞食這些分泌物、血液、羊水等而造成感染。◎產後感染 新生兒接觸母親唾液或經母乳喂養等而被感染。隨著產婦HBV複製活躍程度增高,乳汁中HBV複製活躍程度也相應增高,通過哺乳或乳頭皸裂出血可導致嬰兒經口腔直接感染。3. 哪些人易發生母嬰傳播應用熒光定量聚合酶鏈反應(FQ-PCR)技術對HBV-DNA的母嬰傳播進行分子水平的研究,結果HBV-DNA<105拷貝/毫升時,表明病毒複製水平低,傳染性弱,>105拷貝/毫升時,表明病毒複製水平高,傳染性強。乙肝病毒表麵抗原(HBsAg)及乙肝病毒e抗原(HBeAg)雙陽性,產婦HBV-DNA載量保持在一個高水平狀態(>105拷貝/毫升)占86%,乳汁HBV-DNA陽性率及載量雖然隨血清HBV-DNA含量增加而增加,但初乳HBV-DNA載量大多呈低水平狀態(約占91%)。當血清HBV-DNA>105拷貝/毫升時其乳汁HBV-DNA陽性率為100%,嬰兒感染率達到100%。因此,雙陽性的產婦及HBV-DNA高載量母親的嬰兒是母嬰傳播的高危易感人群。HBsAg和HBeAg雙陽性母親有80%~90%的可能會將其病毒傳給後代,其中85%以上會成為HBsAg攜帶者,而HBsAg陽性HBeAg陰性母親的HBV傳播率隻有2%~5%。可以采用如下預防方法:◎簡單 剖宮產、不哺乳、產後新生兒注射乙肝疫苗0、1、6個月30mg各一次,70%可以預防。◎複合 孕婦在妊娠第7、8、9這3個月份時,每月注射抗乙肝免疫球蛋白200U,新生兒娩出後在大腿外側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100U,20天之後重複100U,然後按第1、2、7這3個月接種乙肝疫苗30mg、10mg、10mg,95%可以預防。4. 哪些情況下經皮膚黏膜傳播經皮膚黏膜傳播主要發生於使用未經嚴格消毒的醫療器械、注射器、侵入性診療操作和手術,以及靜脈內濫用毒品等。其他如修足、文身、紮耳環孔、醫務人員工作中的意外暴露、共用剃須刀和牙刷等也可傳播。由於新生兒乙肝計劃免疫使母嬰傳播概率下降,但醫源性傳播、性傳播及腸道外傳播(如靜脈內注射毒品等)明顯上升。世界衛生組織報道,全球每年新發生的乙肝患者中,約32%是由不安全注射引起的。在對10個省安全注射(一人一針注射)情況調查發現,1996年該10個省的平均安全注射率僅為18%,通過3年世界銀行安全注射項目的實施,1999年該10個省的平均安全注射率升至63%,但仍有37%為不安全注射。綜上所述,HBV主要經血和血製品、母嬰、破損的皮膚和黏膜及性接觸傳播。圍生(產)期傳播是母嬰傳播的主要方式,胎兒多在分娩時接觸HBV陽性母親的血液和體液而感染。小劉調到某外資公司工作快2年了,因他聰明勤奮,工作幹得十分出色,深受上級器重、同事喜歡。但近來,小劉心事重重,茶飯不思,原來公司要組織全體員工體檢,小劉是一名乙肝病毒攜帶者,Hbs-Ag和Hbe-Ag均陽性,雖然每年查肝功能都在正常範圍,身體也一直沒有不適,但是他對自己的“大三陽”一直顧慮重重。在前一家公司工作時,因為他公開了自己是“大三陽”的情況,周圍的同事都把他當成傳染源,避之唯恐不及,偶爾有握手等肢體接觸後,都拚命洗手,擔心傳染上乙肝,最後他被公司以“身體原因”勸退了。因此,他來到新公司後一直隱瞞自己乙肝病毒攜帶的事實,所以這次聽說要全麵體檢變得心事重重了。小劉所遇到的是普遍問題,特別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攜帶者在就學和就業時確實會遇到很多困難,這不僅僅是一個醫學問題,而且是一個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生活中也有很多人反對歧視“乙肝”,可一旦身邊同事、朋友、親人中有人查出攜帶HBV,心裏又不免暗自緊張,擔心自己被傳染上HBV,這是因為對乙肝不了解而產生的恐懼心理。乙型肝炎主要是通過血液傳染,並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樣一起吃飯、握手、麵對麵說話甚至同處一室就會被傳染上,所以不必對周圍攜帶HBV的人“敬而遠之”。是否感染了HBV主要是根據血液指標,即乙型肝炎表麵抗原(HBsAg)、乙型肝炎表麵抗體(抗H13s)、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乙型肝炎e抗體(抗HBe)、乙型肝炎核心抗體(抗HBc),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兩對半”。HBsAg、HBeAg和抗HBc顯示為陽性時,人們習慣地稱為“大三陽”,HBsAg、抗HBe、抗HBc陽性“小三陽”。現在普遍存在的一個對乙型肝炎認識誤區就是“大三陽”患者病情重,“小三陽”病情輕,其實“大、小三陽”與病情輕重並無對應關係。2005年由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和中華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發布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將慢性乙型肝炎分為HBeAg陽性和陰性兩類,判斷傳染性的強弱,需要檢測HBV-DNA。對HBV的傳播途徑,《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也明確指出:“HBV主要經血和血製品、母嬰、破損的皮膚和黏膜及性接觸傳播。日常工作或生活接觸,像同一辦公室工作(包括共用計算機等辦公用品)、握手、擁抱、同住一宿舍、同一餐廳用餐等無血液暴露的接觸,一般不會傳染HBV。經吸血昆蟲(蚊、臭蟲等)傳播未被證實。所以,大家不必談“乙肝”色變,因為醫學專家普遍認為,HBV攜帶者在工作和生活能力上與一般健康人沒有區別。HBV攜帶者在日常生活、工作、學習和社會活動中不會對周圍人群構成威脅。除了不能獻血、不宜參加體能負荷超常的特殊訓練或職業外,其就學、就業、結婚及參加社會活動均不應受限。了解了這些,當身邊的人查出攜帶HBV時,作為同事、朋友、親人的您,最應該給予的是一份關愛,而不是偏見。5. 熱點問題解答◎目前對經胎盤傳播的乙肝病毒的阻斷有何進展?答:在母嬰傳播中,圍產期傳播比較多,也就是說在分娩過程中和出生後傳播機會較多,很少一部分是真正的宮內傳播。現在有效的預防方法即出生後立即注射乙肝疫苗,劑量比正常新生兒大1倍,同時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90%~95%都可以阻斷乙肝病毒感染。至於有些地方報道胎內、宮內傳播率很高,是因為定義不統一。有人在嬰兒出生以後以新生兒臍帶血作為檢測HBsAg陽性或以出生後,新生兒血中HBsAg陽性就認定為宮內感染。正確的方法是,出生後立即抽血,若表麵抗原陽性,而且半歲或1歲以後仍為陽性,才能診斷為宮內傳播。國內外的研究表明,乙肝表麵抗原在新生兒體內可以消失,不一定表示都被感染了。國內有報道認為宮內感染率特別高,可能與概念不準確、檢測的方法不統一有關。◎注射免疫球蛋白後乙肝表麵抗原仍然陽性的嬰兒,該如何治療?答:應該在1歲左右檢測HBsAg,若仍陽性才能確定為預防失敗,這時已無有效療效可以清除病毒。應該說明的是,任何方案和療法均不能100%阻斷母嬰HBV傳播。◎孕婦在妊娠早期或末期患急性乙型肝炎應該采取何種治療措施?妊娠早期的治療比較困難,孕婦應用任何藥都存在風險,都有可能對胚胎發育產生影響,此時沒有很好的辦法。妊娠晚期,胎兒發育已比較成熟,如果乙肝比較嚴重,除一般治療之外,在權衡利弊和孕婦同意的情況下可給予抗病毒治療。根據國外的經驗,拉米夫定、替比夫定對孕婦的安全性相對比較高,盡管如此也不推薦常規應用於孕婦。◎蚊子、臭蟲會傳播乙肝病毒嗎?體液傳播是乙型肝炎傳播的主要途徑,含有乙肝病毒的體液和血液可通過輸血及血製品(包括全血、血漿、血清及丙種球蛋白等)、集體預防接種、藥物注射和針刺等方式傳播。醫院的注射器消毒不嚴格,甚至做胃鏡、腸鏡、腹腔鏡、膽道鏡等內鏡檢查或做介入治療及各種手術插管均可引起傳播。而其中相當一部分人是由於生活密切接觸才被傳染。有研究表明,病人的唾液、精液和陰道分泌物中均可能含有肝炎病毒,因此不潔性行為也是造成乙肝病毒廣泛傳播的重要原因。雖然血製品的淨化和一次性注射器和針灸的推廣使經注射傳播所占的比例有所下降,但由於篩選方法靈敏度的限製以及注射毒品的這種傳播方式不容易在短期內消滅,所以經注射的傳播方式將仍占主要地位,生活上的密切接觸是次要的傳播方式。乙肝病毒也可經過胎盤或產道傳播給嬰兒,還可以通過哺乳、喂養等方式傳播給嬰兒。母嬰傳播乙肝病毒的比例約占我國嬰幼兒HBV感染的1/3。至於吸血昆蟲(如蚊子)傳播乙肝病毒雖有可能,但目前缺乏充足的證據。在乙型肝炎感染率較高的地區,曾經有人做過多種實驗,結果表明,HBsAg陽性的血液在蚊子的體內保護90小時以上,但其滴度沒有增加,說明病毒不能在蚊子體內複製,故未能證實吸血昆蟲傳播乙型肝炎的可能性。盡管如此,卻仍不能排除蚊蟲能起到機械性傳播的作用,特別是蚊子可在短時間內變換叮咬的對象。實驗還證明,HBsAg陽性的血,可在臭蟲體內保留6周的時間;在HBsAg陽性者的床上,臭蟲病毒的感染率可達60%,因此臭蟲傳播乙肝的可能性仍然存在。但直至目前為止,尚無可靠的證據能有力的證明吸血昆蟲傳播乙肝的可能性。◎乙肝患者可以結婚嗎?這個問題帶有一定的普遍性,因為我國係乙型肝炎(以下簡稱乙肝)高發病地區,表麵抗原陽性者占10%左右,任何一個乙肝病毒攜帶者都是處於某個家庭之中。乙肝雖不屬於遺傳病,但存在著明顯的家庭或家族集聚性。調查發現,在乙肝表麵抗原陽性家庭中,往往兄弟、姐妹中也有陽性者,包括夫婦間、父母和子女間的傳染。表麵抗原主要存在於乙肝病毒感染者的血清、唾液、淚液、乳汁及精液、陰道分泌物中,人被乙肝病毒感染後,約1個月左右便可出現乙肝表麵抗原陽性。所以就家庭生活而言,家庭中有乙肝表麵抗原陽性者,通常建議其他家庭成員也要做化驗檢查,以便對乙肝表麵抗原陰性而又無免疫力的成員,進行乙肝疫苗免疫。由於夫妻之間是一種更為密切的關係,日常生活上的密切接觸,以及夫妻之間的性生活,都增加了比其他人更多的傳播機會。國內有人在幾年前曾對33對新婚夫婦做追蹤觀察,有些在婚前檢查時,一方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乙肝表麵抗原陽性,而另一方全部乙肝標誌物化驗陰性。婚後原來是陰性的一方,逐漸地乙肝表麵抗原也轉陽性了,最早的轉陽時間為婚後5個月,婚後1年陽轉率達18.1%。經過詳細詢問病史,這些發生陽轉的配偶,從結婚到陽轉的這段時間內,均否認有注射、輸血、拔牙、手術的曆史,除了與其乙肝表麵抗原陽性的配偶密切接觸外,也沒有與其他肝炎病人接觸史,因此,證明乙肝表麵抗原陽性者是可以把乙肝病毒傳播給配偶的。雖然其機製不十分明了,但夫婦間日常生活的密切接觸、接吻,尤其是性生活,很可能是傳播乙肝病毒的途徑。所以婚前對乙肝表麵抗原陰性的一方進行這種預防更為重要。乙肝病毒有三種抗原抗體係統,即:表麵抗原、表麵抗體;核心抗原、核心抗體;e抗原、e抗體。對於單純表麵抗原陽性,無肝炎的症狀及體征、肝功能檢查正常者,稱“無症狀表麵抗原攜帶者”。他們可以照常工作和學習,但要定期複查,平時要注意個人衛生,生活用具分開用、放,注意勞逸結合,生活有規律。因為現在尚無特殊療效的藥物,故也沒有必要過分地追求高營養,或有太多的憂慮或亂投醫。乙肝表麵抗原陽性者要結婚,必須進一步檢查一下本人的e抗原、e抗體和核心抗體,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