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月經病1
第1卷
第一節 經前期綜合征
一、概 述
經前期綜合征是指婦女反複在黃體期周期性出現軀體、精神以及行為方麵的改變,嚴重者影響生活和工作質量,月經來潮後症狀自然消失。發病率為30%~40%,嚴重者占5%~10%,臨床以25~45歲婦女常見。本病目前尚無確切的病因,可能與卵巢激素、中樞神經和自主神經係統失調綜合作用有關。
中醫古代醫籍對本病無係統論述,但根據出現的主要症狀,散見於各書記載的有“經行泄瀉”“經行浮腫”“經行頭痛”“經行發熱”“經行口糜”等,其中清代《葉天士女科醫案》載該類病名最多,達20餘種,現代中醫婦科學中常將以上症狀統稱為“月經前後諸症”。其主要病因病機為經前陰血下注血海,經期血海由滿而溢,由盈而虛,使全身已經偏虛的陰血更顯不足,如果患者稟賦不足或陰陽氣血偏盛偏衰,髒腑更失濡養,氣血更失調暢,故而發生經行諸症。本病的治療,應以“虛者補之,實者瀉之,熱者清之,寒者溫之”為基本原則,或補腎,或調肝,或健脾,或益氣,或養血,或理氣行滯,或活血化瘀,或清熱涼血,或溫經散寒。
二、辨證論治
(一)經行發熱
1.肝腎陰虛
主證:經期或經後出現身熱,或表現為午後潮熱,伴見頭暈目眩,耳鳴重聽,脅痛,咽幹,腰膝酸軟,五心煩熱。經行常延後,經量偏少,經色鮮紅。顴紅唇赤,舌紅少苔,脈虛細而數。
治法:清熱養陰。
例方:四物濟陰湯(《陳素庵婦科補解》)去荊芥。
用藥:川芎,當歸,白芍,生地黃,麥冬,杜仲,茯苓,知母,柴胡,荊芥,牡丹皮,生甘草。
加減:伴有經行不暢者加川牛膝、益母草,以活血通經;脅肋或小腹脹痛者加荔枝核、香附以理氣行滯;盜汗者加麻黃根、牡丹皮,以退熱斂汗。
2.血熱內盛
主證:經前或經期身熱麵赤,或心煩易怒,口幹喜飲,尿黃便結,月經先期,經色深紅,經量偏多,唇紅舌赤,脈滑數。
治法:清熱涼血調經。
例方:清經散(《傅青主女科》)加味。
用藥:牡丹皮,地骨皮,白芍,熟地黃(或生地黃),青蒿,黃柏,茯苓,益母草。
加減:夾有瘀血者,加失笑散、益母草;兼有脾胃虛弱者,加陳皮、黨參、神曲;經量多者加龍骨、牡蠣、仙鶴草、白茅根,以涼血固經;情緒欠穩定者加合歡皮、石菖蒲,以調和情誌;大便幹燥者,加酒大黃,以瀉熱通便。
3.氣血虛弱
主證:經行或經後發熱,形寒,自汗,少氣懶言,神疲肢軟,舌淡,苔薄白,脈虛緩。
治法:益氣固表。
例方:補中益氣湯(《脾胃論》)。
用藥:黃芪,甘草,人參,當歸,陳皮,升麻,柴胡,白術。
加減:如兼怔忡心悸,眠差夢多,去升麻、柴胡、陳皮,加茯神、酸棗仁、遠誌、龍眼肉、木香、生薑、大棗;如伴經量少,色暗淡,質稀薄,或腰骶酸痛,舌淡而嫩,去升麻、柴胡、陳皮,加鹿角膠、菟絲子、杜仲、製附片等以溫腎陽,益精氣;若溲多便溏者,加益智仁、補骨脂以溫補脾腎;自汗過多者,加生牡蠣、浮小麥,以斂汗;形寒肢冷者,加桂枝以溫經通絡;若月經量多,加煆龍牡、仙鶴草收澀止血。
4.瘀熱壅阻
主證:經前或經期發熱腹痛,經色紫黑,挾有血塊,舌黯或尖邊有瘀點,脈沉弦數。
治法:化瘀養血,清熱涼血。
例方:血府逐瘀湯(《醫林改錯》)。
用藥:當歸,赤芍,川芎,生地黃,桃仁,紅花,甘草,枳殼,柴胡,桔梗,牛膝。
加減:若伴腹痛者,加延胡索、荔枝核以理氣止痛;若血熱內盛,蘊久成毒者,加金銀花、連翹以清熱解毒。
(二)經行乳房脹痛
1.肝氣鬱結
主證:經前或經行乳房脹痛,或乳頭癢痛,甚者不可觸,精神抑鬱,胸悶脅脹,時歎息,經行不暢,色黯紅,小腹脹痛,苔薄白,脈弦。
治法:疏肝解鬱,理氣止痛。
例方:柴胡疏肝散(《景嶽全書》)。
用藥:柴胡,枳殼,香附,陳皮,赤芍,川芎,炙甘草。
加減:若乳房脹痛有硬結,加夏枯草軟堅散結;若經行不暢,加桃仁、益母草、川牛膝活血通經。
2.肝腎陰虛
主證:經行或經後乳房脹痛,兩目幹澀,五心煩熱,咽幹口燥,腰膝酸軟,月經量少、色淡,舌紅,少苔,脈細數。
治法:滋腎養肝。
例方:一貫煎(《柳州醫話》)。
用藥:沙參,麥冬,當歸,生地黃,枸杞子,川楝子。
加減:若乳房脹痛較甚,加丹參、鱉甲養血活血通絡。
(三)經行頭痛
1.血虛
主證:經期或經後頭部綿綿作痛,頭暈眼花,心悸少寐,神疲乏力,月經量少、色淡、質稀,舌淡,苔薄,脈虛細。
治法:養血益氣。
例方:八珍湯(《正體類要》)。
用藥:熟地黃,當歸,川芎,白芍,黨參,茯苓,白術,炙甘草。
加減:若血虛肝旺,頭脹痛耳鳴,加桑葉、龜甲以清肝明目,滋陰潛陽。
2.陰虛陽亢
主證:經前或經期頭痛,頭暈目眩,煩躁易怒,腰膝酸軟,五心煩熱,月經量少、色鮮紅,舌紅,少苔,脈細數。
治法:滋陰潛陽,平肝止痛。
例方:杞菊地黃丸(《醫級》)。
用藥:熟地黃,山茱萸,山藥,茯苓,牡丹皮,澤瀉,枸杞子,菊花。
加減:若肝火熾盛,頭痛劇烈,伴口苦,大便幹,可加龍膽草、黃芩、生石決明,清肝瀉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