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患者須知 1
為什麼說保護肝髒很重要
肝髒是人體重要的消化代謝器官,對脂類的消化、吸收、氧化、分解、合成、轉化等起著重要的作用,並使其保持動態平衡。機器轉動需要的能源,如石油、煤、天然氣和太陽能等。而人體需要的能源,則是我們吃進去的食物,它們含有糖類、蛋白質和脂肪。這些營養物質的代謝過程和相互轉化,主要是在肝髒內進行的。在肝髒裏,通過十分複雜的生物化學反應,來完成上述任務。
糖類,也有的書上稱為“碳水化合物”,它是人體產生熱量的主要來源。五穀雜糧中80%的成分是糖類,其中主要是澱粉,澱粉就是多糖中的一種。多糖進入消化道以後,經過消化、水解為葡萄糖,才能被肝髒吸收,為人體所利用。葡萄糖被吸收至肝髒後,少部分在肝髒內合成為“糖原”儲存起來,以備日後利用;大部分葡萄糖進入了血液循環,成為血糖,供給人體的組織細胞利用。當人在空腹的時候,或者在劇烈運動的情況下,肝髒便將儲藏的肝糖原分解為葡萄糖,供人體需要。
另外,肝髒還能將某些非糖類的物質,如蛋白質和脂肪,轉化成糖原或葡萄糖。這個生物化學反應,稱為糖的“異生”。
肝髒在脂肪的消化、吸收、分解、合成與運輸等過程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肝髒能分泌膽汁,以促進脂肪的消化和吸收。肝髒能利用葡萄糖和某些氨基酸合成脂肪、膽固醇和磷脂,是血中膽固醇和磷脂的主要來源。從消化道吸收的三酰甘油,在肝細胞內進行同化,然後運至脂肪組織內儲存。人在饑餓的時候,儲存的脂肪又被動員到肝髒中來,進行分解代謝,這就是人在饑餓的狀況下逐漸消瘦的原因。
在肝髒內,蛋白質的代謝也極為活躍。肝髒除了能合成其本身所需要的各種蛋白質以外,還能合成大部分血漿蛋白。當肝髒有病的時候,血漿蛋白減少,就會出現水腫或腹水。
大多數藥物都是在肝髒中解毒,並由肝髒排出體外。有肝髒病的患者,對於有肝腎毒性的藥物要十分謹慎,必須在醫生指導下合理用藥。
什麼是脂肪肝
在正常情況下,肝髒隻含有少量的脂肪,占肝髒重量的4%~5%。據國內報道,正常成年人攝入成分良好的膳食時,肝髒的脂肪含量占肝髒重量的3%~5%。正常人每100克肝濕重含4~5克脂類,其中磷脂占50%以上,三酰甘油占20%,遊離脂肪酸占20%,膽固醇約7%,餘為膽固醇酯等。當肝細胞內脂質蓄積超過肝濕重的5%,或組織學上每單位麵積1/3以上肝細胞脂變時,稱為脂肪肝,是一種常見的臨床病症。除以中性脂肪增加為主外,其他脂類成分、糖原含量、羥脯氨酸、肝髒蛋白質及水分也相應改變。由於脂代謝酶的遺傳性缺陷而導致脂肪酸、膽固醇或類脂複合物在肝髒等處沉積的脂沉積症不屬於脂肪肝的範疇。
脂肪肝的發生是由於脂肪的過度浸潤,浸潤的脂肪又不被消耗或運送至其他部位,於是脂肪微滴散布於肝髒細胞之中,形成脂肪堆積。患脂肪肝時,主要是脂肪酸和三酰甘油量增加,膽固醇、膽固醇酯及磷脂等增加較少。在不同的病因下,堆積在肝內的脂肪可以是三酰甘油、磷脂、糖脂、膽固醇酯或神經酰胺等。因為大多數的脂肪肝是三酰甘油的堆積所致,通常所稱的脂肪肝即指此類脂肪肝。如果因磷脂或膽固醇蓄積所致的脂肪肝,則應稱其為磷脂性脂肪肝或膽固醇性脂肪肝。脂肪肝臨床通常沒有特異性表現,可表現肝區不適、食欲不振、惡心、嘔吐、腹脹、腹瀉、閉經、鼻出血、蜘蛛痣和男性乳房腫大等。正常人的肝髒內隻含有少量的脂肪,如磷脂、三酰甘油、膽固醇和膽固醇酯等。其中磷脂含量最多,三酰甘油約占到20%。但是,上述這些脂肪的總量,如果超過肝髒濕重的10%~15%,或者在組織學上超過50%時,那就是脂肪肝了。患脂肪肝以後,75%的人可出現肝區脹痛等症狀。25%的人沒有自覺症狀,隻是在做體檢、超聲波檢查時才被發現。
脂肪肝不是一個獨立的疾病。正常的人肝髒裏都含有少量的脂肪,一般占肝重量的3%~5%,肝髒是脂類代謝的重要場所,肝髒對脂類的加工(消化、吸收、分解、合成、儲存、運輸等)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當進入人體內的脂肪過多,或肝功能障礙,不能進行正常的脂類加工時,脂肪就在肝髒堆積,當超過肝髒重量的10%時,即可形成脂肪肝。法國的鵝肝餡餅是世界三大美味之一,它之所以名揚天下,是因為這種肝和一般肝有所不同。鵝在自然生活中頗知饑飽,它的肝也沒有特殊之處。用於製作鵝肝餡餅的肝是強行把食物填入鵝的胃內,使進入體內的熱量遠遠超出需要量,不久鵝肥了起來,鵝肝已變成了脂肪肝。由於其肝髒脂肪多,製成的餡餅當然其香無比。鵝經人工填食後雖患了脂肪肝,但短暫時間即被宰殺供人享用,因此看不出對鵝的健康和生命構成什麼威脅。人是要活幾十年至百多年的,肝髒是重要的代謝器官,如果由於什麼原因患了脂肪肝,則後患無窮。脂肪肝發生基礎也像填鵝一樣是營養過剩,人如果美味佳肴吃個不停,伴隨營養過剩或肥胖,周圍組織脂肪量增加,而從周圍組織中釋放出大量脂肪酸,特別是內髒脂肪蓄積過多,通過門脈循環脂肪酸進入肝髒過多,肝脂肪酸氧化功能下降,三酰甘油合成亢進,使肝組織有大量脂肪沉積,形成脂肪肝。
大多數脂肪肝預後良好,但仍有部分特別是伴有炎症的脂肪肝可能繼續發展為肝纖維化和肝硬化,其原因不明。加強脂肪肝的臨床流行病學研究是防治脂肪肝的重要戰略步驟。脂肪肝的發病與年齡、性別、血脂、血糖、血壓及肥胖等密切相關。嗜酒、高脂高蛋白飲食、臨睡前加餐、睡眠過多等均是脂肪肝的相關危險因素。可以預見,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轉變、老齡化人口的增加,脂肪肝及其相關疾病的患病率將有增無減。對於脂肪肝的臨床診斷,影像學(特別是超聲波)可能是有效手段之一。據報道,與組織學檢測相比較,B超檢查的陽性率預測值為67%,肝髒脂肪病變越明顯,其陽性率值越高。
脂肪肝可直接發展為肝纖維化,也可通過炎症發展為肝纖維化;部分肝纖維化也可出現在脂肪病變消失以後。實驗證實,脂肪肝纖維化與其他慢性肝病纖維化有共同的發病機製,肝星狀細胞在其中起著主要作用。酒精、乙醛、脂質、脂肪酸均可直接激活肝星狀細胞。
脂肪肝的防治最重要的是找出並去除病因。酗酒者要戒酒,肥胖患者要進行適量的運動以逐步減輕體重,如果在短時間內使體重驟減則有可能促進肝細胞的壞死。治療糖尿病、脂質代謝紊亂和避免肝毒性藥物等病因治療,大多數脂肪肝患者可以逆轉。
什麼是肥胖性脂肪肝
肥胖性脂肪肝往往是由於長期攝取過多的營養以及懶於運動,脂質代謝障礙所致。其中50%的肥胖者患有脂肪肝,這是由於大量中性脂肪在肝髒沉積所造成。長期以來,有些人總以為隻要長得腰圓體胖,就意味著營養良好。其實,肥胖並不等於營養良好,它與消瘦一樣,都是營養障礙所致,二者所不同的僅是體內脂肪儲藏的多少。肥胖是脂肪肝最主要原因,其發生率約10%左右,性別與發病率沒有太多關係,年齡以50~60歲的人發病較多。目前認為超過標準體重的20%,即為肥胖。由於肥胖者的高胰島素血症使其內因性三酰甘油合成亢進,就會造成在肝髒中合成的三酰甘油蓄積從而形成脂肪肝。此外,食物中除了對身體有益的部分之外,還存在少量有害物質,需要經過肝髒的過濾清潔。肥胖人食量通常較大,攝入的有害物質較正常人多,這樣就使肝髒中積累的毒素過多,加重肝髒的負擔。同時體內的脂肪在肝髒堆積,也易導致脂肪肝。多數脂肪肝患者臨床沒有症狀。肥胖性脂肪肝一般不會發展為肝硬化。
肥胖人大多有過量食用高糖飲食的習慣,伴隨大量糖質進入肝髒,超過了肝髒為其合成糖原的儲存能力,而使相當多的糖經代謝轉化成乙酰輔酶A,進而合成更多的脂肪酸。而肥胖人的體型特點,對脂肪肝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響,腹型(即凸肚型)肥胖的人脂肪肝發生率比其他體型者稍多,這是因為腹部組織周圍的脂肪細胞對刺激更敏感,以致由腹部組織周圍的脂肪細胞輸送進肝的脂肪酸增加。由於肝內脂肪酸的去路除部分合成磷脂和膽固醇外,主要合成三酰甘油,新合成的三酰甘油再與肝細胞粗麵內質網膜上合成的載脂蛋白結合,形成極低密度脂蛋白——三酰甘油而釋放入血,當肝內合成的三酰甘油超過了肝將三酰甘油轉運出肝的能力,或形成極低密度脂蛋白的輸出發生障礙時,都可導致三酰甘油在肝內漿網堆積而發生脂肪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