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在我的博士學位論文的基礎上修改、整理而成的。當時,我之所以以王安石詩研究作為學位論文選題,一是可能與我的性格有關,我一向喜愛王詩的現實精神、深刻思理和精工詩藝,因而,對王詩及其相關材料相對注意稍多。二是前人和時賢對王詩已經做了許多研究工作,在某些方麵且相當深入,我正可在這些研究成果的啟發下,對以自己視角觀察下的王詩的某些問題,特別是一些詩歌藝術問題,作進一步的梳理與探討。三是,導師鄒進先教授在博士生的宋詩課程中,對王詩及一些相關問題的闡釋,又給我許多新的啟發。當時覺得應該把對王詩的一些認識和理解寫一寫,甚至感到骨鯁在喉,不吐不快。但是,開題之後,情形就遠不如預期。其可謂不寫不知道,一寫嚇一跳。由於自己基礎知識、學術視野、理論修養的限製,要深入地把握王詩這樣豐富、複雜的思想、藝術內涵,談何容易!在撰寫過程中,有時一章一節要推翻重寫幾次,有時一、二百字的段落要熬上幾天,在最困難的時候甚至想另立選題;幸賴導師的耐心鼓勵和精心指導,博士點其他老師的關懷和教諭,以及學友們熱情幫助和深入交流,使我正視問題,改進方法,重拾信心,在多讀、深悟、細思上再苦下功夫,終於堅持下來,如期完成了論文,通過答辯。
令我有些意外的是,在答辯過程中,評審專家們多有鼓勵,還希望我能將此論文整理成書出版。答辯後,許多師友也關心此事,往往垂詢督促。但是,我自知論文從觀點把握,到材料運用、理論闡述等諸方麵都有欠妥甚至錯誤之處,要付梓麵世,尚須有較大的提升;而我畢業之後即投入緊張的教學任務之中,又兼老母多病,幼子就學,家務繁重,修改論文隻能靠強支體力、精力,擠時間進行。常常打開電腦,開始工作時,已夜入闌珊,有時就在困乏中伏案而睡,不知東方之既白。就這樣,鬥室青燈,三易其稿,成現在這個樣子。其間所曆甘苦,亦非一二語所可道。
盡管我勉力為之,但終不能期望學識與能力短期內有“跨越式發展”。所以書中對王詩的一些認識和理解絕不敢自是,至於膚淺不經,紕漏謬誤之處亦當在所難免,靜候讀者批評指正,以俟有所改正提高。
書中有部分內容,曾作為單篇論文,分別在學術期刊發表,成書時,為適應全書結構、風格等方麵的需要,均做了不同程度的修改,僅此說明。
本書的出版,得到黑龍江教育出版社的熱情支持,王愛琳、羅榮輝同誌不僅在編稿中提出不少寶貴意見,而且為安排一係列的出版工作盡心盡力,在此一並表示謝忱!
李唐
於2012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