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張偉的讀山大伯伯也說過,“隻要有人戴涼帽,隻要有人用搗臼,那麼斯元儒就有用不完的錢。”

現在爺爺也講起,斯元儒的毛竹山有很多,其中從西山搗臼灣到涼帽山的毛竹,一般就會用來做涼帽,還有西山搗臼灣還是一塊做搗臼的寶地。

讀山大伯伯曾經說過,這片區域本來都是劉家的產業,甚至這片區域的人也是劉家人,要就是劉家的傭人。

世界時時刻刻在變化!機遇也是需要有人去把握的。

“這裏規劃要建一座橋,(幾年後就是張偉的爸爸負責建的廖宅橋,涼帽山以前是木橋。)現在的橋打大水了就會被衝掉。”爺爺解釋著,而且還說明張家到金家的石拱橋要建了。

涼帽山就是路邊有幾戶人家,外涼帽山少一點,裏涼帽山多一點,在裏涼帽山的路邊有一口塘,裏麵浸著做涼帽用的材料。

張偉知道在裏涼帽山的有一條山路,爬幾裏路,有一個福田寺,柱子都是小孩子合抱的,比千柱屋的要大,而且山上就如一片小平原,翠竹環繞,那是一處“仙境”,隻是上下隻能肩挑背扛,而且山路崎嶇,所以人跡罕至,當時也就一戶人家。

不過在戰爭時期,福田寺就是遊擊隊的福地,據說可以住好幾百人。

這時候,一行人已經過了木橋,與外辛家山相連的官山橋區域,這裏曾經是戰場,而且有烈士墓,地方遊擊隊曾經狙擊過敵人,傷亡很大,學校裏常常會在清明到這裏為某些烈士致敬!

“到官山嶺腳了,聽說這裏以前有小烏龜的。”可可在張偉的背上津津樂道,其實心裏還扳手想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