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保健常識

類風濕關節炎和感染有關嗎

感染一直被懷疑為本病的病因。因為本病的許多臨床特點如發熱、白細胞增多、局部淋巴結腫大及受累關節出現紅、腫、熱、痛等炎症現象,都與感染所引起的炎症十分相似。並且認為感染是首發因素,在不同的患者中,可能由不同的感染性首發因素引發本病。有報道說,50%~80%的類風濕患者是在患反複發作的咽炎、慢性齶扁桃體炎、上頜竇炎、中耳炎、膽囊炎、流感和其他鏈球菌感染之後,經2~4周開始發病的,故認為本病的發生與鏈球菌感染有關。萊爾卡發現一例,6個月嬰兒在膿毒敗血症骨髓炎之後變為類風濕關節炎;隨後,他又在患皮膚病、骨髓炎和膿毒敗血症之後發生類風濕的患者的血液和化膿灶中,培養出了葡萄球菌。後來,人們通過免疫學研究,證明36%的少年類風濕與葡萄球菌感染有關。有人用電子顯微鏡檢查類風濕患者的滑膜,在滑膜細胞內發現了病毒樣小體,故本病的病毒病因學說也不能放棄。另一方麵,許多已知的感染性疾病如亞急性心內膜炎、結核、麻風等均能使患者血清的類風濕因子增加。類白喉杆菌、A型產氣莢膜杆菌、支原體、原蟲等也都被懷疑為本病的病原體。盡管如此,感染因素作為本病的病因仍有站不住腳的地方。例如,有人將類風濕患者的白細胞、淋巴細胞或血漿輸入健康人體內,而並未引起類似疾病。

類風濕關節炎會遺傳嗎

類風濕患者家族中類風濕的發病率比健康人群家族中高2~10倍。有人從2 113例類風濕患者的家族調查中,發現有156個家族有家族性發病。近親中類風濕因子陽性率也比健康人群高2~3倍。史密斯等複習的29對單卵雙胎子中,有兩對患類風濕,另一對雖分居兩地,但在53歲和56歲時,也都發生了類風濕。卡普斯塔等報道一對單卵雙胎子,在3歲和5歲時發生了類風濕,其母親曾患過兒童型類風濕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患者所生的單卵雙胎或雙卵雙胎者易患類風濕的事實,說明了遺傳因子的作用。但是,也有人報道28對孿生子中有25對孿生子中一人患類風濕,而另一人健康。美國對患類風濕的印第安居民家族史的研究,也未能提出遺傳因素。至於家族性患病率增高的原因,除了遺傳因素外,還應考慮家庭環境,營養狀態,生活習慣,心理情況等各方麵的影響。因此,單憑這些調查結果,還不能肯定本病確有基因遺傳的證據。

關節炎發作和氣候有關

自然界某些因素的變化對類風濕關節炎的發生、加重與緩解有一定的影響。有人統計,90%的關節炎患者對氣候變化敏感,故有“氣象台”之稱。在陰天、下雨天或剛轉晴天及寒冷、潮濕、玩水及受凍時,關節的腫脹、疼痛均可加重。這是由於這些患者的關節及周圍血管神經功能不全、血管舒縮緩慢且不充分和皮溫升降遲緩的緣故。潮濕時濕度增高的刺激,致使關節神經的敏感性增強;寒冷時血流緩慢,血中和滑液內的纖維蛋白原增多及血內腎上腺素含量升高,甚至暫時性血栓形成,加上溫度降低時血內冷球蛋白凝聚及滑液內透明質酸含量增多,致使滑液的黏度增高(滑液的黏度隨透明質酸的增多而升高,但與溫度呈相反關係),而加大了關節活動時的阻力,因而使關節疼痛加重,僵硬明顯。

另外,類風濕關節炎多半在每年春季和秋季的春分、秋分前後發病、加重、惡化,這可能與此時的濕度高,每天溫差大,微生物適於繁殖,人易患感冒和齶扁桃體炎等疾病有關。

類風濕關節炎臨床可分為哪些類型

本病臨床表現多種多樣,病情輕重、病程和預後差異顯著。根據臨床特征將本病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多關節炎型:以多關節炎發病,起病多較急,常伴有疲乏、納差或低熱等全身症狀。由於早期患者大多僅有關節周圍軟組織腫脹,加之全身伴隨症狀較多,需注意與其他彌漫性結締組織病區別。

(2)少關節炎型:是最常見的類型,一般先有2~4個關節受累,逐漸發展為多關節炎,並出現晨僵及全身症狀。以少關節炎發病者多呈亞急性或慢性經過,病程中可有較長時期的緩解期,血清學改變較單關節型出現的早。

(3)單關節炎型:本型少見,以單個關節的疼痛和腫脹起病,可持續數周至數月,之後漸出現其他關節受累。有的患者單關節病變可遷延長達一年或更久,緩解與加重緩慢交替。其間常伴有其他關節痛但不腫,預後良好。病初多無血清學改變,一般類風濕因子陰性及免疫球蛋白正常,早期診斷困難。此時,應注意與其他單關節發病的關節炎相鑒別,如銀屑病關節炎、反應性關節炎、感染性關節炎或痛風性關節炎等。

(4)幹性關節炎型:本型偶見,以關節僵硬、攣縮為主要表現,關節腫脹不明顯,劇烈疼痛或反而無痛,但關節破壞及增生發展迅速,數月至1~2年內可使關節毀損變形,發展成殘廢。

(5)內髒型:多發生於幼年,炎症活動度高,多伴有類風濕血管炎、類風濕結節、白細胞增多、血沉持續增快、嚴重貧血、類風濕因子陽性且滴度很高、有軟骨下骨質破壞,以及肝、脾和淋巴結腫大。可同時有一個或幾個內髒受累的表現。其特點是內髒症狀突出,而關節炎的表現一般是中等度的,有時輕微,或退居次要地位。

典型的類風濕關節炎有哪些臨床表現

(1)晨僵現象與關節僵硬:所有類風濕患者都有這種表現,是重要的診斷依據之一。其特點是於早晨或睡醒後出現關節僵硬,活動不靈活,嚴重時可有全身僵硬感,起床後經活動或溫暖後,即覺緩解或消失。晨僵現象表明類風濕病變在活動,晨僵持續時間的長短與病變嚴重程度是一致的。晨僵常伴有肢端或指(趾)發冷和麻木感。

(2)關節腫脹或疼痛:這也是幾乎所有類風濕患者的必具症狀。絕大多數患者是以關節腫脹開始發病的。腫脹是由關節腔內滲出液增多及關節周圍軟組織炎症改變而致,表現為關節周圍均勻性腫大,手指近端指關節的梭形腫脹是類風濕患者的典型症狀之一。關節疼痛的輕重通常與其腫脹的程度相平行,關節腫脹愈明顯,疼痛愈重,甚至劇烈疼痛。由於劇痛,當別人伸手去觸摸他的關節時,患者就用手擋起來保持或回縮。若讓其主動活動關節,有時還可勉強地伸屈。類風濕關節痛的特點是活動後減輕,休息後剛開始活動時又加重,如久坐後站立起步和行走則困難,患者常說:“坐下起不來,起來坐不下;手指與肘屈曲過久以後,剛伸直時疼痛加重。”但這些現象經活動片刻後即減輕,逐漸活動自如,走路的步伐也可加快。關節晨僵和腫痛嚴重時,患者部分或全部喪失自理生活的能力。關節痛在早晨、夜裏和陰天下雨、寒冷、受凍尤其是感冒時加重。

(3)受累關節:類風濕病可累及人體全身187個滑液關節的任何一個,包括構成關節的滑膜、軟骨、骨及肌腱、韌帶、滑囊、肌膜都可受到侵犯。常見受累發病的關節是指趾、踝、腕、肘、膝、髖、顳頜、胸肋、頸和肩。有人統計,約有30%的患者首起發病的是指關節;26%的患者首起發病的是膝關節;10%的患者首起發病的是腕關節。

(4)關節炎轉移:即關節炎從一個關節發展到另一個關節,有以下特點:遊走性、對稱性、相互製約現象(第1個關節腫脹轉移到另一個關節之後,該關節的腫痛較快減輕,數周至數月後可完全消退,而新發病的關節腫痛漸趨嚴重)。

(5)關節摩擦音:類風濕的關節炎症期,運動關節時檢查者的手常可感到細小的撚發音或有握雪感,以肘、膝關節為典型,此表明關節存在炎症。有的關節炎症消退後,活動關節可以聽到或觸到嘎嗒聲響,這在指和膝關節、髖關節最明顯,可能是類風濕伴有骨質增生所致。

(6)關節功能與活動受限:在早期,關節發生腫脹時,多數患者因劇痛不敢活動,關節功能受到限製。一般來說,關節活動受限的程度與炎症的程度相一致。晚期關節活動受限,主要由於關節強直和各種畸形所致。關節強直和畸形的程度與是否得到及時正確的醫療指導、是否注意功能鍛煉、病情進展的快慢等因素有關。關節功能嚴重障礙時,患者部分或全部喪失自理生活的能力或臥床不起,患者翻身、起床、穿衣、結解紐扣、梳頭、刷牙、拿碗拿筷、吃飯、洗衣、彎腰、行走都發生困難。常見的畸形有“類風濕手”、“類風濕足”等。

類風濕關節炎對身體有哪些危害

關節腫痛是每一個患者都有的。疼痛的程度因病情的輕重而異。有的患者僅在關節活動時感覺疼痛,對生活和正常工作帶來一定影響;有的在休息時也覺關節疼痛,嚴重者不能作任何細小的輕微動作,甚至影響睡眠,幾天幾夜不能合眼,造成患者及家屬精神上和體力上的極大痛苦和消耗。身體上任何關節都可受侵犯,連下頜關節也在內。近側的指間關節最常發病,其次為掌指、趾、腕、膝、肘、踝、肩、髖關節。關節腫痛造成關節活動受限,影響日常生活和工作,嚴重者生活不能自理。

其次,由於類風濕的病變主要是關節的滑膜發炎,隨著炎症的進展;因炎症而產生富有血管的肉芽組織(血管翳),破壞關節軟骨,久之,使上下兩個關節麵互相融合在一起,就發生關節強直。發病過程中,由於疼痛,缺乏正確的醫療指導和監督,不注意正確的姿勢,可發生各種關節畸形。另外,由於關節的腫痛和運動受限,關節附近的肌肉可發生僵硬和萎縮。關節的強直和畸形,肌肉的僵硬和萎縮,將造成關節不同程度的殘廢。盡管患者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殘廢,卻不危及生命。患者長年累月生活在苦難之中,因此,有人把它稱為“一種不會死亡的癌症”。

類風濕關節炎有哪些關節改變

(1)滑膜炎:表現為急性或亞急性滑膜炎。炎症就有滲出,關節腔內有滲出液而發生關節腫脹和變形,關節周圍組織(關節囊、肌腱和肌肉)水腫,關節囊緊張和疼痛,導致關節功能障礙而活動受限,此後不久即出現骨骺部骨質疏鬆。此期的病理改變主要在滑膜,是類風濕的局部免疫反應,而尚未發生全身的免疫反應。

(2)關節軟骨病變:另一病理特征為血管翳形成。在組織學上,血管翳是以一種血管增生和炎性細胞浸潤為特征的肉芽組織。明顯增厚的滑膜組織,在細胞浸潤部位,有顯著的血管、滑膜成纖維細胞和內皮細胞增殖,並伴有內皮細胞生長,緊密排列成柵欄狀與表麵垂直肥厚滑膜有絨毛樣特征,在靠近關節軟骨處最明顯,像羊齒葉狀乳頭,它們可能相互粘連。隨著病情進展,血管翳向關節腔、關節軟骨麵發展,逐漸覆蓋軟骨麵,並向軟骨下侵入,阻礙軟骨從滑液中吸取營養,從而形成軟骨表麵糜爛、潰瘍和肉芽組織、軟骨和骨骺結構破壞、軟骨細胞基質溶解、死亡,直至全部軟骨被侵蝕毀損及關節囊發生纖維化,導致關節腔狹窄。由於血管翳的侵蝕和破壞,出現纖維化和骨性關節硬化,致關節間隙顯著狹窄或完全消失,關節麵侵蝕,粗糙不平,關節邊緣出現邊緣性骨質增生,使關節麵融合,繼發骨關節炎。

(3)關節強直、畸形:關節軟骨破壞後,血管翳中纖維組織繼續增殖侵入骨組織內,引起骨組織炎症、壞死和纖維組織增生,而後發生鈣化,出現纖維性和骨性關節硬化,關節腔顯著狹窄或完全消失,以致臨床上即使手術鋸開時,也難以找到原來的關節腔隙。由於韌帶鬆弛,關節囊日趨纖維化,以及機械因素等而導致關節攣縮、半脫位和全脫位,關節功能減退、部分或全部喪失。

類風濕關節炎有哪些症狀

(1)晨僵:95%以上的患者有關節晨僵。晨僵是指病變關節在夜間靜止不動後,晨起時出現較長時間的受累關節僵硬和活動受限。晨僵常是關節受累的第一個症狀,大多出現在關節疼痛之前,病情嚴重時全身關節均可出現僵硬感。起床後經活動或溫暖後晨僵症狀可減輕或消失。晨僵常伴有肢端或指(趾)發冷和麻木感。

(2)關節疼痛與壓痛:絕大多數患者是以關節腫脹開始發病的。腫脹是由關節腔內滲出液增多及關節周圍軟組織炎症改變而致,表現為關節周圍均勻性腫大,手指近端指關節的梭形腫脹是類風濕患者的典型症狀之一。關節疼痛的輕重通常與其腫脹的程度相平行,關節腫脹愈明顯,疼痛愈重,甚至劇烈疼痛。由於劇痛,當別人伸手去觸摸他的關節時,患者就用手擋起來保持或回縮。若讓其主動活動關節,有時還可勉強地伸屈。臨床上要注意有無自發痛與活動痛。自發痛即關節不活動時或在安靜自然位置狀態下也痛,有時甚至從睡眠中痛醒,這表明病變發展較快或急,且較嚴重;活動痛即當活動關節時才覺疼痛,這表明關節炎症比較輕或趨於緩解。類風濕關節痛的特點是活動後減輕,休息後剛開始活動時又加重,如久坐後站立起步和行走則困難,患者常說:“坐下起不來,起來坐不下;手指與肘屈曲過久以後,剛伸直時疼痛加重。”但這些現象經活動片刻後即減輕,逐漸活動自如,走路的步伐也可加快。關節晨僵和腫痛嚴重時,患者部分或全部喪失自理生活的能力。關節痛在早晨、夜裏和陰天下雨、寒冷、受凍尤其是感冒時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