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中醫論治

類風濕關節炎中醫學屬於“痹證”的範疇。曆代醫家又有“曆節病”、“鶴膝風”、“痛風”,也有學者認為,屬於“骨痹”、“頑痹”等。中醫學中沒有類風濕關節炎的病名,但有關類風濕關節炎的論述與西醫學的論點頗為吻合,有關類風濕關節炎的病因、病機、症狀、治療方法、預後等曆代醫家均有論述。

有關“痹”的最早記載,是在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大批帛書及部分木簡中,記錄了痹證的相關症狀和治療常用藥物。《黃帝內經》對痹證有了詳盡的論述,如《素問·痹論》指出:“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其熱者,陽氣多,陰氣少,病氣生,陽遭陰,故為痹熱。”這裏提出了風寒濕邪與內在機體“內外相合”致痹的特點及痹證的四種類型。又如“所謂痹者,各以其時重感於風寒濕之氣也”,“逆其氣則病,從其氣則愈,不與風寒濕氣合,故不為痹”。這強調了首先由髒腑內傷,功能失調及營衛不和,繼而風寒濕邪乘虛內侵,發生各種痹證,即內外相合而致痹。

醫家對痹證的傳變規律亦有論述,如“骨痹不已,複感於邪,內舍於心。肌痹不已,複感於邪,內舍於脾。皮痹不已,複感於邪,內舍於肺”。說明了病邪由外至內,由淺入深的傳變規律。《黃帝內經》中論述了痹證的常見臨床症狀,肢體疼痛、麻木不仁或痹寒或痹熱等。痹證的治療方法,張介賓的《景嶽全書》中提到:“有寒者宜從溫熱,有火者宜從清涼,血虛血燥者,則非養血養氣不可。”李士材的《醫宗必讀》中指出:行痹以散風為主,佐以祛寒理濕,有治風先活血,血行風自滅,更須參以補血之劑;治痛痹以散寒為主,佐以疏風燥濕,更參以補火之劑,大辛大溫以釋其凝寒之害;治著痹以利濕為主,而佐以祛風散寒,更須參以理脾補氣,脾土強而能勝濕。其提出治療痹證的原則,一直被後世醫家所推崇。

《中藏經》首次提出了七情致痹說,古人認識到情誌與痹證的發病關係,並提出了“宜節憂思以養氣,慎喜怒以全真,此最為良法”的原則。西醫學亦有報道,情緒刺激可以直接或間接地通過內分泌係統的中間介質影響自主神經係統功能失調,使類風濕關節炎加重。醫家論述中有頑痹痰濕說,如《醫林繩墨》中的“走注有核,腫起有形”,所描述的類似類風濕關節炎皮下結節(或囊腫),治療宜清濕降痰,用二陳湯加蒼術、枳實、黃連、厚樸之類。王清任的《醫林改錯》中提出“痹證有瘀說”,指出了用活血化瘀法治療痹證,創製了許多補氣活血化瘀方劑,其為活血化瘀法治療類風濕關節炎樹立了典範。葉天士提出了“久病入絡”說,其認為“風寒濕三氣合而為痹,經年累月,外邪留著,氣血俱傷,其化為敗瘀凝痰,混處經絡,須用蟲類搜剔,以動藥使血無凝著,氣可宣通”。在《臨證指南醫案》中提到對頑痹、久痹用蟲類搜剔,常用的藥物如全蠍、蜈蚣、地龍、穿山甲、露蜂房、蜣螂等。

類風濕關節炎中醫診療養護中醫學對類風濕關節炎的轉歸和預後有著詳細的記載,痹病早期,痹在五體,邪氣留居筋、脈、肉、皮、骨,治療及時則邪祛病愈。如失治誤治,或久痹不已,則邪毒留注關節,痰瘀深入骨骱,致關節腫大畸形,屈伸不利,肢體廢痿。正如日人丹波元簡《雜病廣要·痹》中所雲:“初若無足治,至其蔓而難圖,則廢弗舉,四肢不隨。”痹證日久,複又感邪,則五體痹極易內傳轉為髒腑痹。有關痹證的預後,如《素問·痹論》曰:“痹,其入髒死,其流連筋骨間者痛久,其留皮膚間者易已。”清·吳謙《醫宗金鑒》概括痹證的善惡預後為“痹在筋骨痛難忍,流連皮脈易為功,痹久入髒中虛死,髒實不複還生”。

中醫學對類風濕關節炎有比較係統的認識,並在治療方麵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隨著西醫學對類風濕關節炎研究進一步深入,中西醫結合診治類風濕關節炎的不斷發展,亦彌補了中醫對類風濕關節炎的認識,尤其在中醫對本病的病因、病機、微觀病理等客觀化研究方麵取得可喜進展。隨著中藥藥理學研究的深入,雷公藤等藥物被廣泛應用。在西醫學治療類風濕關節炎這一頑固性疾病未取得突破性進展的同時,辨證與辨病相結合,中醫藥在增強類風濕關節炎的治療療效,減少西藥用量,緩解西藥副作用,降低複發率,穩定病情等方麵具有一定的優勢,亦顯示了中西醫結合在類風濕關節炎的治療上具有廣闊的前景。

一、病 因 病 機

中醫學認為正氣不足是類風濕關節炎的發病根本,邪氣入侵是類風濕關節炎的發病條件,本虛標實是類風濕關節炎的病機特點。寒冷、潮濕、疲勞、創傷及精神刺激、營養不良等均可成為本病誘因。除寒冷、潮濕等外因之外,榮血不足、氣血虛弱、肝腎虧損,複受風寒潮濕是本病的主要因素。外因感受風寒濕熱之邪、居處潮濕、冒雨涉水、氣候驟變、冷熱交錯等等原因,以致邪侵入體,注於經絡,留於關節,痹阻氣血而發病;內因稟賦素虧,榮血虛耗,氣血不足,肝腎虧損,或病後、產後機體防禦能力低下,再若勞後汗出當風或汗後冷水淋浴等,外邪乘虛而入。

總的來講,本病的病因病機主要有如下兩個方麵:正虛,包括稟賦不足,勞逸過度、病後產後等;邪侵,包括風寒濕熱邪、血瘀痰濁等。具體闡述如下。

(一)正氣虧虛

正氣是人體抗病、防禦、調節、康複的能力,是以人的氣、血、精、津液等物質及髒腑經絡的功能為基礎。正氣虧虛是類風濕關節炎發病的內在因素,指人體氣、血、精、津液等物質不足及髒腑組織功能低下、失調的概括。包括稟賦不足、勞逸過度、病後產後等幾方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