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症狀表現根據臨床的發展可以將卡波西肉瘤分為4期。
(1)第一期:主要症狀為皮膚出現紅色或紫紅色斑疹、丘疹或結節,不痛,可在人體的任何局部皮膚出現。
(2)第二期:腫瘤迅速成長,開始出現黃褐色瘀斑,慢慢擴展,可出現局部的淋巴結腫大。
(3)第三期:全身皮膚的黏膜出現破損,或伴有淋巴結損害。
(4)第四期:內髒受到損害,出現腹痛等不適症狀。
3.診斷可以從臨床懷疑部位取材做活檢,如皮膚、腫大的末梢淋巴結等。最後的診斷需要進行病理學檢查證實。
4.治療
(1)藥物治療:藥物治療對艾滋病並發卡波西肉瘤不是很有效。由於艾滋病病人並發的卡波西肉瘤的病情很容易發生變化,藥品又有毒性作用,所以這些藥物要有選擇地去用。
①長春花堿:有效率25%,靜脈注射。使用方便,毒性作用小,對免疫功能的抑製較輕。副作用:抑製骨髓的中性粒細胞生長。
②長春新堿:有效率60%,靜脈注射。副作用:能引起末梢神經病變,患有艾滋病並發神經病變的病人要小心使用。
③依托泊苷(鬼臼乙叉苷):有效率76%。副作用:脫發、口腔炎。
(2)物理治療:放射治療一般適用於局部的、發展慢的病變,主要用於口腔、足部、麵部、下肢的病變,但是隻能治標,也會引起疼痛和皮膚壞死。
(3)手術治療:對其病變部位進行切除。
(二)淋巴瘤
1.淋巴瘤有兩個類型一種是非霍奇金淋巴瘤,一種是霍奇金淋巴瘤。
(1)非霍奇金淋巴瘤:非霍奇金淋巴瘤病變多起源於中樞神經係統,一般先在腦、骨髓、腸,後擴散到全身淋巴結、骨髓和腦膜。同時該腫瘤細胞裏還含有巨細胞病毒,而且有基因的變化,可以發展成癌瘤。
艾滋病病人並發該病,對各種治療的反應都不大,有一半病人沒有任何恢複的可能。
(2)霍奇金淋巴瘤:這種淋巴瘤與前者相比,比較少見。
2.治療
(1)藥物治療:醫生一般應用環磷酰胺、多柔比星(阿黴素)、長春新堿、潑尼鬆、博來黴素、阿糖胞苷等藥物來治療艾滋病並發的淋巴瘤。
(2)放射治療:局部淋巴瘤可用放射治療。
七、艾滋病引發的神經係統病變
艾滋病病人有2/5以上的人會出現神經係統病變,有的可能是由艾滋病病毒直接引起的,有的可能是由艾滋病病毒以外的微生物等感染引起的。
(一)艾滋病病毒直接引起的病變
艾滋病病毒感染人體後,可以在神經係統長期存活,並且還可以通過突變產生變種,使得具有親神經係統的特性,艾滋病病毒通過感染的細胞可以進一步進入中樞神經係統,使機體產生各種病變。
1.急性艾滋病病毒性腦膜炎艾滋病病毒進入人體6周後,就會發病,症狀表現為發熱、肌肉和關節痛、全身淋巴結腫大。嚴重者會出現急性精神障礙、昏迷、全身痙攣等症狀。病程持續2~3周,就會慢慢發展成為慢性。
2.慢性艾滋病病毒性腦膜炎症狀有慢性頭痛和腦膜刺激征。
3.艾滋病癡呆綜合征它是艾滋病中最常見的神經病學的表現,其症狀有3點:一是認知功能出現障礙,例如,記憶力減退、注意力分散、思維緩慢等。二是運動功能出現障礙,例如,身體失去平衡,有時候顫抖,嚴重時會大小便失禁。三是行為異常,例如,變得孤僻、冷漠、緘默,嚴重時會出現癡呆現象。起先症狀不明顯,慢慢加重,逐漸改變。
在治療方麵,多采用齊多夫定和司坦夫定合用,緩解臨床症狀。
4.空泡性脊髓病脊髓病主要出現在治療失敗或是沒有及時應用抗艾滋病藥物治療的病人身上。症狀主要表現為步態不穩、肢體不能保持平衡、知覺和感覺受到影響比較大。
一般應用抗反轉錄病毒藥物治療。有的還用L-蛋氨酸和S-腺苷氨酸治療。
5.周圍神經疾病艾滋病病毒引起的周圍神經病變在艾滋病的各個時期都有不同的症狀表現。
(1)急性周圍神經病:由於自身免疫力下降引起,感染艾滋病病毒半個月後,就會出現肢體感覺不靈敏,運動出現障礙,麵部的神經麻痹等症狀。
(2)無症狀期:症狀為運動功能出現障礙。
(3)綜合征期:會出現急性或是慢性神經病變,感覺不靈敏和運動出現障礙。
(4)完全期:常見疾病是遠端性對稱性多發性神經病變,運動和感覺神經出現障礙。
一般用血漿置換或靜脈點滴免疫球蛋白來治療神經病變。
6.肌肉病變肌肉病變在艾滋病病毒感染的任何時期都會發生,主要表現為肌肉疼痛和肌肉無力,有的患者肌肉會發生萎縮。
采用激素治療效果明顯,但要謹慎使用。
(二)機會性感染引起的病變
1.寄生蟲感染一般是弓形蟲感染機體,引起腦炎。症狀表現為偏癱、失語、四肢無法協調、全身癲;有的有昏睡、意識不清等症狀。
腦炎一般選用乙胺嘧啶和磺胺嘧啶來治療,如果治療有效,要減少用藥的劑量,但需終身服藥。
2.真菌感染隱球菌感染神經係統的疾病較為常見,當神經係統感染了隱球菌、真菌,通過血液循環自行傳播。症狀主要是頭痛和發熱,少數人有惡心、嘔吐等症狀。
治療上一般采用兩性黴素和氟胞嘧啶一起服用,然後服用氟康唑。
3.細菌感染多為分枝杆菌感染神經係統。主要症狀是發熱、腦膜炎、多發性神經病變等。一般用抗生素治療。
4.病毒感染一般是由皰疹病毒和巨細胞病毒感染引起的神經係統病變。一般用阿昔洛韋(無環鳥苷)治療皰疹病毒引發的病變;用更昔洛韋和膦甲酸治療巨細胞病毒引起的神經病變。
(三)腫瘤累及的病變
1.淋巴瘤淋巴瘤引發的神經係統病變有原發性淋巴瘤和全身性淋巴瘤腦轉移兩種。起初病人會有頭痛、惡心、嘔吐等現象,慢慢在視覺和行為等方麵出現障礙和改變。可試用放射治療的方法。
2.卡波西肉瘤當艾滋病晚期時,卡波西肉瘤就會感染神經係統,引起病變。一般采用放射治療的方法。
八、艾滋病引發的消化係統病變
(一)病變原理
艾滋病病人的免疫功能有缺損,很容易引發消化係統的病變,主要是由於機會性感染,例如鳥型分枝杆菌、結核菌分枝杆菌、巨細胞病毒,還有腫瘤累及或是原發引起的,或是由胃腸道病原體引起的。藥物毒性引起的病變也占一定的比例。
當艾滋病病毒擴散到消化道時,病毒會侵犯消化道的免疫細胞,由於消化道黏膜上的細胞很多都是CD4細胞,是艾滋病病毒的主要攻擊對象,通過細胞的複製,導致病毒侵犯的速度加快,使消化道受到損害。
(二)症狀表現
消化係統病變主要指口腔到直腸的整個消化道,還有肝髒等髒器。如果艾滋病並發的消化係統病不能得到抑製,就會出現腹痛腹瀉、吞咽困難、吞咽疼痛、消瘦等症狀。嚴重者會因為營養不良而消瘦、衰竭、最後死亡。艾滋病病人有一半肝髒都會受到損害。當肝髒出現病變,主要症狀為肝髒腫大、肝功能異常和不明原因發熱等。
(三)病變類型
1.艾滋病病毒感染艾滋病病毒在病體中蔓延,當感染消化係統後,就會出現上述各種異常的症狀。
2.卡波西肉瘤和淋巴瘤
(1)卡波西肉瘤一般是由於卡波西肉瘤播散導致的,卡波西肉瘤侵入到消化係統,就會導致消化道和肝髒等器官病變。
症狀表現為腹瀉、腹痛、出血、穿孔、梗阻等,治療方法可選用化學療法、放射療法。
(2)淋巴瘤是由於病人免疫功能出現了障礙,使嗜淋巴組織的皰疹病毒激活了被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淋巴細胞,淋巴瘤一般侵蝕淋巴結外組織,導致肝髒在內的消化係統多種器官受到損害。
症狀表現和卡波西肉瘤相似,治療方法也是采用化學療法和放射療法。
3.機會性感染
(1)真菌感染:真菌感染肝髒一般是指新隱球菌和口腔念珠菌感染,主要在靜脈注射和男同性戀者身上發生,多數是由播散引起的感染,隻有少數是原發感染。
(2)細菌感染:艾滋病病人常並發細菌感染,一般是鳥型分枝杆菌感染機體。
(3)病毒感染:很多種病毒,例如巨細胞病毒、單純皰疹病毒、嗜淋巴組織的皰疹病毒都會感染艾滋病病人,艾滋病病毒可以增加病毒感染淋巴細胞的能力,同時病毒感染的細胞因子又可以增加艾滋病病毒的複製。病人受到感染後,在肝髒、胃、腸、膽囊等處都會出現異常反應。
(四)診斷
要依靠活檢,如肝髒活檢可以快速地辨別艾滋病的肝髒肉芽腫和不明原因的肝組織異常;應用血清培養來確定;還可以通過內鏡、腹部B超、CT檢查來診斷。
(五)治療
一般采用化學和藥物綜合療法,也可以單獨采用化療、放療或聯合治療、α-幹擾素治療等。
九、艾滋病引發的呼吸係統病變
(一)病變原因
艾滋病引發的呼吸係統病變大多是由原先潛伏在肺內的卡氏肺囊蟲、分枝杆菌、巨細胞病毒和隱球菌病原體感染引起的,當免疫功能下降就會發生病變。
(二)病變類型及症狀表現
1.卡氏肺囊蟲肺炎一般3/5的艾滋病病人都會患有卡氏肺囊蟲肺炎,該病一般發生在免疫功能下降的病人身上。發病程度較急,常常會出現發熱、咳嗽、呼吸困難等症狀。在體力活動較多時,會有胸悶、呼吸急促等症狀。還有的病人會急性發作,先是發高熱,隨即呼吸急促,明顯缺氧。
2.肺結核肺結核主要是艾滋病病人的免疫功能受到了抑製,由感染結核分枝杆菌引起的。病原體的毒性很強,在艾滋病的初期就可以發病。在早期有勞累感、發熱、體重減輕等症狀。慢慢會出現咳嗽、咳血痰、盜汗、胸痛和呼吸急促等症狀。
3.鳥型分枝杆菌複合體鳥型分枝杆菌引起的感染和結核病的臨床症狀很像,一般很難判斷哪些是由該病原體引起的感染,並且感染還會由肺傳播到肝、脾、淋巴結、骨髓、皮膚等。常見的症狀是發熱、腹瀉、體重減輕、盜汗等。
4.細菌性肺炎艾滋病並發肺部感染的病人,是由肺炎鏈球菌、流感嗜血杆菌、鏈球菌感染引起的,這些細菌性肺炎通常會引起敗血症而導致艾滋病病人死亡。
5.真菌感染由於艾滋病病人免疫力弱,所以很容易受到真菌的感染。感染隱球菌一般會表現出輕度感冒的症狀;白色念珠菌感染肺部,病人有咳嗽、呼吸困難和低熱的症狀;組織胞漿菌肺炎不僅可以引起肺部感染,同時會引起肝、脾、腦和胃腸道的感染。
6.病毒性肺炎一般是巨細胞病毒感染的艾滋病病人,該病毒在病體內長期潛伏,當受到刺激就會激活,引發疾病。艾滋病並發病毒性肺炎的主要症狀是呼吸急促、呼吸困難、幹咳等。
(三)診斷
1.卡氏肺囊蟲肺炎
(1)X線檢查:有的可以看到肺部由彌漫性網狀結節性、顆粒性浸潤,從肺門開始向兩側邊緣處擴散,浸潤有的成片狀,甚至可以擴展到整個肺部,個別的病人可以發現空洞。
(2)化驗:可以看到淋巴細胞減少。
(3)其他檢查:還可以采用痰液、支氣管肺泡灌洗、支氣管鏡肺活檢等組織學方法來診斷。
2.肺結核艾滋病病人患有結核病,一般結核菌素試驗常呈陰性,X線檢查發現不了明顯的病症。一般采用痰液、肺泡灌洗來診斷。
3.鳥型分枝杆菌複合體該診斷比較容易,一般在病體中存在細菌,可采用血、骨髓和肝活檢培養來診斷。隻要在病人的血、骨髓或者任何兩個部位分離出該病原體就可以確診。
4.細菌性肺炎很難診斷,因為臨床上鑒別機會性感染是較難的,X線檢查也無法確定。痰檢查還有可能幫助鑒別。
5.真菌感染通過X線檢查,可發現肺部有陰影或者空洞。也可以從血檢查出病原體。
6.病毒性肺炎可在肺組織和肺泡灌洗液中分離出巨細胞病毒,胸片有彌漫性間質性浸潤。
(四)治療
一般要幾種藥物聯合服用,可用複方磺胺甲唑(複方新諾明)、噴他脒、異煙肼、利福平、乙胺丁醇、阿米卡星(丁胺卡那黴素)等藥品。
十、艾滋病引發的心血管係統病變
艾滋病引發的心血管係統病變可以說是多種多樣的,在艾滋病病人中,艾滋病並發心髒異常的占30%。
(一)病變的原因
艾滋病病人出現相關的心血管係統病變是由卡波西肉瘤、淋巴瘤、分枝杆菌、隱球菌、巨細胞病毒等多種病原體引起的。卡波西肉瘤和淋巴瘤會引發心包滲液,分枝杆菌引發心包炎,隱球菌會引發心包炎和心肌炎,巨細胞病毒會引發壞死性動脈炎等。
(二)病變類型
1.心肌病變
(1)心肌炎:此病在艾滋病病人中較常見,但是病變程度比較輕微,不是特異性炎症浸潤,一般沒有心肌細胞的損害。
(2)非炎症性心肌壞死:非炎症性心肌壞死是指艾滋病病人患有心肌壞死,但是沒有其他症狀,可能是因為艾滋病病毒損害了單核細胞而引起的,也有人說是因為艾滋病病人長期處於應激狀態,大量分泌一種物質引起微血管痙攣,導致暫時性缺血而引起心肌壞死。
(3)充血性心肌病:這是心肌病最嚴重的症狀,病人的心髒兩側心肌都有擴張,並且心內膜有炎症性浸潤,同時在血液中可檢查出高濃度的艾滋病病毒抗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