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婦科病常用治法
第1卷
內治法是治療婦產科疾病的主要治法。它主要是針對發生婦產科疾病的病因病機而確立治療法則,正如《內經》指出的“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謹守病機”,“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根據《內經》的這個理論,結合現代研究的成果和臨床體會,治療婦產科疾病最重要的是突出一個“調”字,同時還要兼顧病因辨證,審因論治,針對導致婦產科疾病的六淫邪氣、生物因素、病因等確立相應的治法,如溫經散寒、殺蟲止癢、化痰祛瘀等,以適應臨床治療複雜病情的需要。
一、調理氣血
1.補血
經、孕、產、乳以血為用,又易耗血,加之病因病機影響衝任血虛,導致血海空虛,胞宮、胞脈、胞絡失養或衝任匱乏,不能攝精成孕或不能養胎化乳,進而發生月經後期、月經過少、閉經,胎動不安、滑胎、妊娠腹痛、胎萎不長、產後腹痛、不孕或產後缺乳等。血虛者,治宜補血養血為主,佐以補氣。臨床上要因人因病的不同,靈活地應用直接補血法和間接補血法。常用補血藥如:當歸、川芎、白芍、地黃、黃精、阿膠、枸杞子、何首烏、烏豆衣、龍眼肉、雞血藤。代表方如:四物湯、當歸生薑羊肉湯、膠艾四物湯;但婦女體質陰柔,補血藥又多滋膩,若脾胃功能欠佳,往往難以消化吸收滋補藥,甚或配入地黃亦便溏腹瀉,此時則要用健脾益氣以生化氣血的間接補血法。
2.活血
血瘀者治以活血化瘀。常用藥如:丹參、赤芍、桃仁、紅花、牡丹皮、茺蔚子、益母草、當歸、川芎、川牛膝、王不留行、三棱、莪術、血竭、澤蘭、劉寄奴、蘇木、五靈脂、蒲黃、三七、延胡索、水蛭、大黃、虻蟲、茜草根、紫草等。由於寒、熱、虛、實、出血、外傷、手術、久病、衰老等體質因素均可致瘀,故臨證時仍須細辨致瘀之因而調治,以提高活血化瘀之功。若寒凝血瘀,則脈道收引,血行不暢,以致胞脈阻滯,發生月經後期、月經過少、閉經、痛經、帶下、不孕、產後發熱、產後身痛等。治宜溫經活血,如桂枝茯苓丸、少腹逐瘀湯、生化湯。若熱灼成瘀,則瘀熱互結衝任、胞宮,可致崩漏、盆腔炎、婦人腹中痛等。治宜清熱涼血化瘀。代表方如:下瘀血湯、抵當湯、逐瘀止血湯、血府逐瘀湯、解毒活血湯等。氣虛血瘀則衝任不固,發生月經過多、崩漏、產後惡露不絕等。治宜益氣化瘀如:補陽還五湯、生脈散合失笑散、益母草,舉元煎合失笑散、三七等。
3.溫經散寒
寒有內寒、外寒、虛寒、實寒之分。常用藥物如桂枝、吳茱萸、艾葉、附子、肉桂、幹薑、小茴香、花椒。外寒、實寒從肌膚入侵或從陰部上客,使脈道收引、血為寒凝,以致胞脈阻滯,發生痛經、閉經、產後發熱、產後身痛。治療宜溫經散寒,活血化瘀。婦產科多見陽虛內寒、虛寒,髒腑功能不足、生化失期、衝任虛寒,發生月經後期、閉經、宮寒不孕、妊娠腹痛等。治宜溫腎扶陽或溫補命門,配伍補血活血稍加益氣和溫養衝任之品。
4.清熱涼血
素體陽盛血熱或感受熱邪,或熱邪入血,以致血中蘊熱,熱傷衝任,迫血妄行者,可發生月經先期、月經過多、崩漏、經行吐衄、胎漏、胎動不安、產後發熱等。治宜苦寒清熱或甘涼清熱或清熱涼血。常用藥物如金銀花、連翹、夏枯草、黃芩、黃連、梔子、黃柏、蒲公英、敗醬草、魚腥草、白薇、紫花地丁、生地黃、牡丹皮、羚羊角、赤芍、紅花。常用方如清經散、清熱固經湯、保陰煎、芩連四物湯、清熱調血湯、龍膽瀉肝湯。若熱邪熾盛,可蘊積成毒,熱毒與血結,熱盛肉腐則釀膿,可發生盆腔膿腫、陰瘡、陰腫、乳癰、孕癰等。治宜清熱解毒,活血化瘀。常用藥物如虎杖、敗醬草、白花蛇舌草、野菊花、天葵子、半枝蓮、土茯苓、紫花地丁、牡丹皮、桃仁、赤芍等。
5.補氣
氣虛者,多以脾氣虛為主。氣虛不攝,衝任不固,可發生月經過多、經期延長、崩漏、胎動不安、產後惡露不絕。治宜補氣攝血,佐以養血。常用藥物有:人參、黃芪、黨參、白術、茯苓、山藥。代表方如四君子湯。若虛而下陷,發生子宮脫垂,治宜補中益氣,升提固脫。代表方如補中益氣湯、舉元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