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針刺方 3(1 / 3)

第五章 針刺方 3

梅花針結合中藥

【藥物組成】急性期和發作期用自擬祛風蠲痹止痛湯:萆薢15g,赤小豆20g,馬齒莧20g,土茯苓15g,豨薟草15g,防己10g,威靈仙15g,車前草10g,金錢草20g,海金沙15g,生薏苡仁12g,澤蘭10g,秦艽10g。慢性期和間歇期用自擬祛風蠲痹止痛湯加濟生腎氣丸:萆薢10g,赤小豆12g,馬齒莧12g,土茯苓10g,豨薟草10g,防己8g,威靈仙10g,車前草12g,金錢草12g,海金沙10g,熟地黃15g,炒山藥10g,山茱萸10g,澤瀉10g,白茯苓10g,牡丹皮10g,肉桂6g,炮附子3g,牛膝8g。

【治療方法】中藥每日1劑,水煎早晚服。配合梅花針:患者取臥位,選阿是穴(疼痛局部)、五輸穴常規消毒(2%碘酊常規消毒,再用75%酒精脫碘),醫者右手持消毒好的梅花針以腕力進行叩刺(直接經過患處的經脈及其表裏經脈的五輸穴重點叩刺)至點狀出血;同時左手揉按叩刺部位旁側皮膚,以減輕局部肌肉的痙攣疼痛和促進瘀血的排除。梅花針叩刺治療隔日1次。急性期關節紅腫熱痛主症基本消失後、慢性期和間歇期,1周2次。均10次為1個療程。痛風急性期和發作期次日取金黃膏用醋或蜂蜜調和外敷患處,隔日換藥。

【功效主治】清熱解毒、利濕消腫。

【臨床運用】臨床治療37例。治愈20例,顯效9例,有效4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為89.2%。

治驗:金某,男,56歲。左踝關節、左第1蹠趾關節反複疼痛15年,加重1d。症見麵色蒼白,呻吟不已,呈急性痛苦麵容。檢查見左踝關節及全足背部明顯紅腫,左踝及左第1蹠趾關節皮膚紅腫灼熱,疼痛劇烈不能觸碰。血尿酸780.7μmol/L。診斷為痛風性關節炎急性發作期。梅花針叩刺結合自擬祛風蠲痹止痛湯治療1次,第2天局部紅腫、疼痛明顯減輕。3d後紅腫、疼痛等症狀全部消失,複查血尿酸恢複正常。為了預防發作,每周梅花針叩刺2次,並結合自擬祛風蠲痹止痛湯加濟生腎氣丸,共治療15d。同時囑患者不食或少食高嘌呤食物,忌煙酒,多飲水。隨訪1年未複發,臨床治愈。

【經驗心得】痛風屬“痹證”“曆節風”範疇,由於先天稟賦不足,或年老體弱,髒腑功能失調,尤以脾腎二髒功能紊亂,脾失健運,升清降濁無權,腎陽不足,膀胱的氣化功能下降,濕濁排泄緩慢,加上平素嗜食膏粱厚味,以致濕熱內生,濕熱之邪流注經絡,舍於關節,氣血津液運行受阻,鬱化熱毒,壅遏血氣致關節紅腫熱痛。日久則由於熱毒煎熬,結成砂石。其病機為本虛標實,脾腎陽虛為本,風濕痰瘀為標。故治療根據“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的原則,急性期和發作期以清熱解毒、疏通經絡、消腫散結,慢性期和間歇期以補益脾腎、化濕散熱、利尿排石為治療大法。梅花針治療是遵循“血實宜決之”“菀陳則除之”的原則,疼痛局部刺絡放血,通過皮部-孫絡-絡脈-經脈,起到調整髒腑虛實,通經活絡,平衡陰陽作用。同時,通過刺絡放血改善了微血管的血道、流態、瘀點、流速,改善了組織缺氧狀態。根據《難經·六十八難》“輸主體重節痛”,選擇五輸穴梅花針叩刺放血,有很好的瀉火解毒、疏通經絡、行氣活血、消瘀散腫作用。中藥治療自擬祛風蠲痹止痛湯有清熱解毒、利濕消腫之功效,其中金錢草、海金沙、車前草清熱利濕,利尿排石;馬齒莧、土茯苓、萆薢、赤小豆清熱解毒利濕,消炎退腫;生薏苡仁利濕消腫,活血止痛;澤蘭活血化瘀,行水消腫;豨薟草、防己、威靈仙、秦艽祛風濕,清濕熱,止痹痛。慢性期和間歇期加濟生腎氣丸取溫補脾腎、利水消腫之意,其中肉桂、炮附子補下焦之陽,以鼓脾腎陽氣;熟地黃滋補腎陰;山藥滋腎補脾;山茱萸滋腎益肝;牛膝、車前子利水而達溫補脾腎,化氣行水;澤瀉利濕瀉濁,可防熟地黃之滋膩;白茯苓滲利脾濕,可助山藥之健脾;牡丹皮清熱涼血,活血化瘀。因此,梅花針結合中藥治療痛風性關節炎,可祛邪治標以化痰瘀,扶正治本以調理脾腎。

【方劑出處】李種泰,等梅花針結合中藥治療痛風性關節炎37例四川中醫,2005,23(9):105

齊刺法

【穴位選擇】以病變部位為主取穴,第1蹠趾關節腫痛以疼痛中心取1穴周轉穴,配合太衝、三陰交;膝關節腫痛以疼痛中心取1穴周轉穴,配穴足三裏、陽陵泉、陰陵泉。上肢關節腫痛以疼痛中心取1穴周圍2穴,配穴曲池、外關。

【治療方法】主穴采用齊刺法,直針刺入,旁二針刺入,得氣後留針,每次留針30min,隔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配合內服中藥:蒼術10g,白術10g,秦艽12g,防己12g,茯苓12g,野百合15g,白茅根15g,澤瀉12g,薏苡仁15g,車前草15g,生地黃15g,黃芪12g。

【功效主治】通絡止痛,清熱消腫。

【臨床運用】臨床治療34例。顯效23例,占68%;好轉8例,占22%;無效3例,占9%。

【經驗心得】本病主要是由於人體元氣不足,痰濕內聚,又遇外邪,氣血不暢,鬱而發熱。濕為陰邪,濕盛則腫,濕熱阻遏於關節,故關節紅腫。氣血阻滯不通,故關節疼痛。齊刺,《靈樞·官針》“齊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氣小深者。或曰三刺;三刺者,治痹氣小深者也。”是直針刺一針,再在兩旁各側一針的方法。一般用於病位雖深而範圍較局限的疼痛症。臨床上運用此法,對局部的消腫及止痛有顯著的效果。由於此病為體內代謝紊亂所致,服用清熱化濕的中藥,有助於療效的鞏固,從而減少轉化為慢性關節炎。方中蒼術、白術燥濕健脾,秦艽、防己祛風除濕,茯苓、野百合健脾利濕,白茅根、澤瀉、薏苡仁、車前草祛除水濕、疏通經絡,生地黃養血清熱,黃芪健脾益氣、扶正祛邪。

【方劑出處】戴晴齊刺為主治療急性痛風性關節炎34例浙江中醫學院學報,2003,27(5):64

針刺配合新癀片外用

【穴位選擇】患側太溪、三陰交、陰陵泉、足三裏、豐隆。

【治療方法】針刺行平補平瀉手法,留針20min,留針期間行針2次。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另以新癀片,每次2~4片(視部位大小而定)磨粉,加醋調和,以消毒棉簽外塗於關節紅腫部位,然後外敷一層約2mm厚的南天仙子(南天仙子以水調和成糊),以消毒紗布包裹。每日換藥1次,10次為1個療程。

【功效主治】清熱活血,消腫止痛,健脾利濕。

【臨床運用】臨床治療28例。痊愈16例(占57.1%);顯效7例(占25.0%);有效4例(占14.3%);無效1例(占3.6%),總有效率為96.4%。

治驗:趙某,男,51歲。右足疼痛,不能行走7d。病史:7d前因飲酒過量而致右趾疼痛,痛如錐刺,徹夜不眠,不能正常行走。查:右足第1趾蹠關節紅腫,按之灼手,拒按。苔黃膩,脈弦緊。實驗室檢查:血尿酸586μmol/L。診斷:急性痛風性關節炎。以新癀片調醋外塗患側並以南天仙子外敷包紮;針刺患側太溪、三陰交、陰陵泉、足三裏、豐隆,行平補平瀉手法,留針20min,留針期間行針2次。當晚疼痛大減,步行回家,次日步行而來,稍感疼痛,紅腫明顯消退,治療5次而愈。隨訪複查血尿酸396μmol/L,2年餘未發。

【經驗心得】現代醫學認為本病的病因及發病機製主要是先天性的嘌呤代謝酶的缺陷,加上排泄減少或攝入過多所致,目前現代醫學對本病尚無根治的辦法。急性痛風性關節炎與祖國醫學“曆節風”“腳氣”等病症相類似,因其走注關節,痛勢甚劇,故又名“白虎曆節風”。本病的發生是由素體陽盛,髒腑積熱蘊毒,熱毒氣壅於血脈,循於經絡,攻於骨節所致。濕熱濁毒根於脾胃,若飲食不節,過食膏粱厚味或貪飲酒漿,濕熱蘊於中焦,日久聚濕為濁毒,留滯血脈,壅閉經絡,附於骨節。《金匱要略》指出:“跗陽脈浮而滑,滑則穀氣實,浮則汗自出”說明脾胃濕熱也是形成此病的內在原因。治宜清熱活血,消腫止痛,健脾利濕。急則治標:新癀片由九節茶、三七、牛黃、珍珠層粉等藥組成。九節茶有清熱祛風、活血散瘀之功;三七為常用的活血祛瘀消腫止痛之藥;牛黃有清熱解毒、鎮靜之功效;珍珠層粉能清熱安神定痛。南天仙子功效健胃清熱,外用消腫。諸藥合用有清熱消腫,活血止痛之功效。緩則治本:太溪為腎經原穴,針刺之能補益腎氣;三陰交為肝、脾、腎三經交會穴,針刺之能健脾,補益肝腎;足三裏為陽明胃經之合穴,陰陵泉為脾經合穴,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針刺之能補益氣血,健脾祛濕。豐隆有健脾化痰之功效,5穴合用,共奏補益肝腎,健脾祛濕,補益氣血之功。在針刺的同時,新癀片外塗配合南天仙子局部外敷,能使藥物直達病所,起到清熱利濕,活血祛瘀,消腫止痛的作用。針刺配合中藥外敷,內外結合,標本兼治。

【方劑出處】李小宏,等針刺配合新癀片外用治療急性痛風性關節炎28例臨床觀察針灸臨床雜誌,2007,23(2):19

針刺配合中藥外敷

【治療方法】本組病例均為痛風急性發作期患者,先針刺局部痛點,留針20min,取針後不按針孔,使出少量血。疼痛緩解後刺患側太溪、三陰交、陰陵泉、足三裏,行平補平瀉手法,留針20min,留針期間行針2次。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配合中藥外敷:將金黃散與白凡士林按2∶8比例調成藥膏,外敷患部。每日換藥1次,10次1個療程。

【功效主治】活血散瘀,散邪止痛。

【臨床運用】臨床治療56例。治愈26例,顯效21例,有效8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8.2%。

治驗:張某,男,48歲。右足大趾內側劇痛,右足不能落地1天。檢查:右側第1蹠趾關節腫脹,皮色紅,觸之灼手,拒按。實驗室檢查:血尿酸543μmol/L,診為痛風。即按前法施治1次後疼痛大減,紅腫明顯減輕。3次後紅腫疼痛消失,關節功能恢複正常。共治療6次,複查血尿酸正常。

【經驗心得】發作時,針刺痛點放血,以活血散瘀,瀉瘀散邪,緩急止痛,此為急則治其標;痛緩再取太溪、三陰交等穴,太溪為腎經原穴,三陰交為肝脾腎三經之交會穴,二穴共奏補益肝腎之功。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足三裏為陽明胃經合穴,陰陵泉為脾經合穴,二穴合用以健脾益氣、清熱除濕,是為緩則治其本。針刺後,配合清熱利濕、活血祛瘀、消腫止痛之金黃膏局部外敷,使藥物直達病所,強化療效。針藥並用,內外結合,終達標本兼治之目的。

【方劑出處】胡燕芬針刺配合中藥外敷治療痛風性關節炎56例湖北中醫學院學報,2001,9(3):41

針刺配中藥內服

【穴位選擇】陰陵泉、三陰交、太溪、曲池、豐隆。

【隨症加減】趾關節痛加太衝、大都、太白;跗蹠關節痛加八風;踝關節痛加丘墟、商丘、照海;膝關節痛加膝眼、足三裏、血海;指腕關節痛加合穀、陽溪、魚際、八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