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5章 七言絕句(1)(1 / 3)

賀知章

賀知章(659-744)字季真,越州永興(今浙江杭州市蕭山區)人。武後證聖元年(684)進士及第,官至秘書監。為人詼諧曠達,自號“四明狂客”,與張旭、包融、張若虛合稱“吳中四士”。

回鄉偶書a

賀知章

少小離家老大回b,鄉音無改c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注釋】

a回鄉偶書:原作共二首,本詩是第一首。b少小句:賀知章三十七歲中進士,前此已離開家鄉,後一直在外地為官,八十六歲始致仕還鄉。c無改:一作“難改”,沒有改變。

【譯文】

年輕的時候就離開故土,老年才返回家鄉。家鄉的口音雖然沒有改變,但兩鬢已斑白如霜。村裏的兒童們都不認識我,笑著問我來自什麼地方?

【評析】

本詩是詩人在耄耋之年返回故鄉的即興之作,同時創作兩首,表現同一感受,即客居在外的時間太久,回歸故鄉時自己已是白發蒼蒼的老人。其感慨良多是可以想象的。

全詩的抒情重點在第二句“鬢毛衰”三字,首句敘事交代特殊背景,即少小時離開家鄉老年才回來,次句的“鄉音無改”和“鬢毛衰”形成對比反襯,雖然口音沒有什麼改變,但容顏卻已完全不同。人之衰老不可避免,而自己的大半生都是客居在外度過的,直到晚年才回歸故土,其感慨很深沉。後兩句是一幅生動的畫麵:幾個兒童不認識詩人,笑著打聽詩人是從什麼地方來的。本來是回歸故鄉,可故鄉的孩童反而問自己是此何處而來,其中意蘊也很豐富。其一是回應首句,離鄉太久,家鄉的孩子都不認識自己;其二是本來是回,而兒童卻以為是來,反襯出自己久別歸鄉的喜悅。

小詩生動活潑,尤其第二句的“鄉音無改”表達出詩人對故鄉的認同和親和感,這是中國人傳統觀念中故土情結的典型表現,故為人所激賞。

為了更好理解本詩的感情,錄出第二首以供參照賞析。“離別家鄉歲月多,近來人事半消磨。惟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

張旭

張旭(生卒年不詳)字伯高,吳郡(今江蘇蘇州)人。曾官常熟尉、金吾長史,世稱“張長史”。善書法,尤精草書。常在醉後揮毫,時稱“張顛”。其草書與李白詩、裴旻劍舞號為“三絕”。與賀知章、包融、張若虛合稱“吳中四士”。

桃花溪a

張旭

隱隱飛橋隔野煙,石磯西畔問漁船b。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

【注釋】

a桃花溪:湖南桃源縣桃源山有桃源洞,傳說是晉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所描寫之桃花源所在地。本詩即以此為題材。桃花溪在桃源洞北。b漁船:代指打魚人。《桃花源記》中一個武陵漁人曾去過桃花源。

【譯文】

隱隱約約的一座高橋隔著層層煙霧,在一塊水邊大石頭的西邊詢問漁夫,整天都可以看見桃花隨著流水漂下,桃花源的洞口究竟在什麼去處?

【評析】

本詩表現對理想社會和理想境界的追求,意象鮮明靈動,意境幽雅含蓄,意蘊豐富。

桃花溪是通向傳說中的桃花源這一世外仙境的溪流,詩人以此為題,本身便具有引人入勝之高致。首句便有一種朦朧神秘的感覺,隱隱約約中的一座飛橋又被雲霧所籠罩,可見這座橋通向的地方也一定高遠深邃,可見路徑的不同尋常。次句寫問路,問的對象是漁船上的漁夫,而《桃花源記》中也正是一個漁夫曾經無意中誤入桃花源,因此向他問路是明智的。問的內容便是後兩句:終日看到桃花隨著流水漂下來,可去桃花源的洞口究竟在什麼地方呢?詩到此戛然而止,給人以撲朔迷離的感覺,給讀者留下廣泛的想象空間。那個神秘的引人入勝的洞口究竟在哪裏?是否真的存在?漁人知道嗎?都值得深思。不必說詩人時代的這位漁人距離陶淵明時代已經三百多年,即使是當年去過桃花源的那位漁人在回來之後,再也找不到那個洞口了,何況是唐代的漁人,答案不問自明。那麼,詩人所要追尋的桃花源便隻能在理想之中了。

詩中的意象很美,充滿動態感和神秘感,那雲霧繚繞中忽隱忽現的飛橋,那漂浮著桃花的流水,都給人以仙界的感覺,而那通往桃花源的神秘的洞口不就更神秘了嗎?另外,還有一點亦應當提及,即詩中的“飛橋”這一意象大有深意。因為在《桃花源記》中絕沒有橋出現,而此橋便是詩人精心設計的。橋是“飛”的,可見其高,見其連接之處的險峻,而且又在雲霧之中隱隱約約,故將其理解為詩人心目中通向仙界之橋恐怕也不無道理,但橋仿佛也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更增加詩的意蘊。詩人是著名的草書大家,詩中也有草書靈動、飛白、瀟灑的意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