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一)基本概念

所謂血壓,是指血液在血管內流動時,對血管壁產生的側壓力。血管分為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因而血壓也有動脈血壓、靜脈血壓和毛細血管血壓之分。我們通常所說的血壓,都是指動脈血壓而言。

動脈血壓就是流經動脈的血液對動脈管壁所產生的側壓力。它的形成和高低與血容量、心髒收縮時泵出的血量、外周血管的阻力及大動脈的彈性有關。血管的充盈程度與血容量的多少有關,血容量增加時血管的平均充盈度也增加,即平均充盈壓增加;血容量減少則血管平均充盈壓降低。血液對血管壁的側壓力與心髒收縮時的泵血量有關,泵血量增加則血液對血管壁的側壓力也增加,反之則減小。大動脈的彈性與心髒舒張期泵血停止時血液對血管壁的側壓力有關。

1.動脈血壓的形成動脈血壓推動血液在動脈內流動,必須達到一定的壓力高度才能保證全身各器官的血液供應。動脈血壓的形成是心髒泵血與外周阻力相互作用的結果,在心室舒張期心髒停止泵血時,則由大動脈彈性回縮作用與外周阻力相配合,以維持一定的血壓水平。

2.與血壓形成有關的因素首先受循環係統平均充盈壓影響,是指不存在心髒跳動時,整個身體內的血液將逐漸停止流動,血管內各點的壓力達到一個相同值,該值為循環係統平均充盈壓,正常人大約是6mmHg。另外,受心髒跳動影響,心髒泵血進入動脈時的壓力與外周血管阻力有密切關係,外周血管阻力越高,動脈血壓也就越高。

3.收縮壓左心室收縮時,血液從左心室泵入大動脈,此時大動脈內壓力急劇上升,大約在收縮中期達到最高值,稱為收縮壓,俗稱“高壓”。

4.舒張壓左心室舒張時,動脈血管彈性回縮,但大動脈內壓力持續下降,血液仍緩慢向前流動,此時血液對動脈壁的壓力,稱為舒張壓,俗稱“低壓”。

5.脈壓收縮壓與舒張壓的差值為脈壓。它表示一個心動周期中血壓波動的大小,主要反映大動脈管壁的彈性,並間接反映大動脈的緩衝功能。

6.平均動脈壓一個心動周期中動脈血壓的平均值稱為平均動脈壓。粗略估計,平均動脈壓=舒張壓+1/3脈壓或平均動脈壓=(收縮壓+2舒張壓)/3。

7.基礎血壓指在特定的基礎狀態下,即受測者身體、精神及代謝活動都處於靜息狀態時,如清晨受測者剛醒但未起床的時候測到的血壓值。一般認為,基礎血壓的高低與患者預後密切相關,基礎血壓越高,預後越差,並發症越多。由於基礎血壓的測定受時間、地點、受測者的一般狀況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因此,臨床應用受到很大限製。

8.偶測血壓指在沒有任何準備的情況下,在一天之內的任何時間測到的血壓值。一般認為,在門診坐或臥位休息10~15分鍾後測到的血壓屬於偶測血壓,因為受測者並未真正處於基礎狀態下,隻是醫師可能獲得患者近似基礎狀態血壓值的措施之一。偶測血壓隻能是某一短暫時間的血壓,難以代表受測者的血壓水平。由於偶測血壓的測定受諸多因素的影響,用其評定受測者血壓狀態的價值有限,因此,臨床應用受到很大限製。多年來,臨床在多數情況下用偶測血壓值判斷受測者的血壓高低,偶測血壓值高時,往往引起醫師和患者的關注。

9.動態血壓測量指連續測定並記錄24小時的血壓值,受檢者佩帶上臂袖帶和血壓記錄儀,定時自動測量24小時日常生活活動狀態下的間斷收縮壓、舒張壓及脈搏或心率數值。24小時動態血壓記錄儀能在不同環境、不同體位、不同精神狀態下測量受檢者血壓,大量的瞬時血壓數據能較好地反映患者的真實血壓,故動態血壓測量結果明顯優於偶測血壓。另外,本方法操作簡單、安全,容易被受檢者接受。

動態血壓與偶測血壓相比有如下優點:

(1)動態血壓測量技術消除了偶測血壓的偶然性,其實記錄了情緒、運動、進食、吸煙、飲酒等因素對血壓的影響,較為客觀真實地反映了血壓波動情況。

(2)動態血壓測量技術可獲得更多的血壓數據,較為客觀真實地反映了血壓在監測時間內的變化規律。

(3)對早期無症狀的高血壓或臨界高血壓患者,提高了檢出率,使患者得到及時治療。

(4)動態血壓技術可指導臨床藥物治療。可用來評估降壓藥物的治療效果,幫助選擇降壓藥物,調整劑量與給藥時間。

(5)判斷高血壓病患者有無靶器官損害。有心肌肥厚、眼底血管病變或腎功能改變的高血壓病患者,其晝夜之間的血壓差值較小。

(6)可預測一天內心腦血管疾病容易發作的時間。在淩晨血壓高峰時,最易發生急性心腦血管疾病。

(7)動態血壓測量技術對判斷疾病預後有重要意義。與常規血壓相比,24小時血壓高者其病死率及第1次心血管病發病率,均高於24小時血壓偏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