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史上最難就業年?(1 / 2)

2012年下半年,也就是我大四第一學期。那一年是新聞上報道的所謂的“就業最困難”的一年,成千上萬的應屆畢業生,在經曆了十多年學業征戰後,即將湧入社會,接受更嚴峻的挑戰。

在廣東,應屆生的大本營就是廣州大學城。在這裏,聚集了廣東省最有名的大學群,因此求賢若渴企業機構,也都紛紛在這裏開展招聘工作。整個粵東地區的大學生在,大四這一年都會來到廣州,安營紮寨,尋求找到一份好的工作。

我就是這一群大學生中的一員。我所在的學校並不差,屬於一本院校,無奈學校地處經濟落後南邊四線城市。因為城市經濟落後的原因,使得我們在麵試官的眼裏,比當時作為二本院校的深圳大學或廣東工業大學要低一個檔次。

“對不起,我們公司不招專科生。”麵試官看了一眼我的簡曆,頭也不抬地說。

“那個…我不是專科生,我是本科,是一本。”我解釋說,語氣裏帶著憤懣,說到“一本”二字時特地拉長了發音。

並非隻有我一個人遭遇過這種待遇,我們學校所有前來廣州找工作同學,都時常被麵試官誤認為是專科生。這些年輕的麵試官,覺得四線小城市出不了什麼好大學。

越優秀的地方,越有可能出現優秀的人才。這種偏見,在這招聘大本營中顯得更為耀眼。除了來自“窮鄉僻壤”的大學生在大城市遭遇冷眼,還有更多更加殘酷的“偏見”。

“211,985院校畢業生優先”“學生幹部優先”“黨員優先”諸如此類的招聘字眼隨處可見,隻有在這個時候你才會感受到過去的鬆懈,正在狠狠地報複著你。

有一次我早早起床擠地鐵,到華南理工大學聽一家大型跨國企業的宣講,在看了很長的一段企業宣傳片後,主持人才告訴我們:

“本次宣講僅麵向華南理工的學生招聘,其他學校的同學如果有興趣,請關注本公司後續其他招聘信息。”

不是華南理工的同學聽了之後陸續離席,帶著一臉委屈和憤怒。當然也有勇氣十足的離開前將簡曆遞上去說:“我雖然不是華南理工的,但是我很希望成為你們公司的員工,請你務必也收下我這份簡曆吧。”

我很佩服那樣的人,麵對這般“羞辱”還能不卑不亢,而我當時心裏隻有一頓罵娘以及心疼我的來回車費。

學校出身很關鍵,但是專業出身更重要。

我大學讀的是機械專業,之所以當初報考這個專業,總聽人家說這個專業需求量很大,就業麵很廣。

無奈世事難料,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那時候我們同班七八個人在廣州大學城租了一間房。每天早上各自組成2到3人的小分隊,分頭晚上到各所學校去聽不同場次的宣講會,然後晚上回來相互交流信息。

經過半個月的摸索,我們大概摸清了自己的價位——月薪2800到3500,這薪資水平在所有的專業中處於中下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