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1 / 2)

提起古玩,很多人都會說水很深,假貨滿天飛,假貨做的和真的一樣等等。假貨滿天飛是確實,但說假貨做的和真的一樣就值得商榷,拿瓷器來說,明清瓷離現在時間較近,有些工藝還在傳承,景德鎮有些高手,甚至是大師級別的人,仿明清瓷仿的非常到位,打了很多高手的眼,但這有個前提,就是不計成本。前幾年有位記者暗訪景德鎮高仿瓷作坊,高仿清代官窯瓷一件少三十萬拿不下來,買者三十萬買走後送到拍賣會上,過百萬成交是常事。記者本人也是位瓷器收藏愛好者,他得出這樣的結論:首先,用傳統工藝仿燒官窯瓷器,成本相當高,光燒製成功還不夠,這隻完成了一半,還要做舊,在新瓷上做出年代久遠的滄桑感,還要花很多功夫,整道程序才算完成。成本之高一般人難以想象,再加上暴利,就有了三十萬的價格。就這樣也不是天衣無縫,還是有破綻留下,還是有人能辯得出真偽。在有些文藝作品和影視劇中,把做偽神化了,藝術高於生活,可以理解。

當下流通的明清瓷,特別是清代瓷,大部分是傳世的,也就是說經過幾代人傳承下來,如故宮博物院館藏的清代官窯瓷器,還有民間用來陳設觀賞、或者實用的瓷器,經過歲月的流逝,或多或少會留下痕跡,而且經過二三百年的放置,瓷胎內的水分會逐步揮發,瓷器會變輕,而新瓷仿得再到位,做舊做得再自然,畢竟沒經曆過久遠的歲月,胎內的水分還在,拿在手中會有死沉的感覺,就是我們行話說的手感不舒服。當然這要上手很多老瓷,感覺才能出來,這也不是百分百準確,還要結合別的方麵綜合判斷。說到這兒想起一個故事,前幾年去鄭州參加一古玩交流會,舉辦方搞了個小遊戲,就是在一間屋子裏放置一百件瓷器,這一百件瓷器裏有十件真品,其餘九十件是當代仿品,參與活動的藏友在十分鍾之內挑出真品,真品準確率達到百分之八十以上者,舉辦方有各種獎勵。同行的朋友攛掇我也進去試試,那時我才開始學老窯瓷,菜鳥一個,推脫不去,站外麵看熱鬧(裏麵隻有參加測試的人能進,且隻準進一個人),當時印象深刻的是一河北藏友準確率達到百分之八十,讓我羨慕的不能行。舉辦方一位經理和我很熟,看見我,也攛掇說:周哥你也試試,就是玩意兒。經不住攛掇,領了筆紙,走進房間。進了房間四麵一看,懵了……

進了屋子,三麵牆都立著一人多高的貨架,貨架上一個挨著一個擺放著上到幾千年前的高古彩陶,下到幾十年前的民國瓷,時間跨度四五千年。隻好從自己比較熟悉的清代民國瓷入手,剛沒選幾件,後麵拿表掐時間的工作人員提醒了:還剩五分鍾。看看後麵還有那麼多不同年代、不同器形的陶、瓷等著選,隻好靠感覺,先看哪個順眼,然後上手掂輕重,感覺差不多的在紙上記下編號,又提醒時間到時才選了八件,又胡選兩件湊數。出了房間,工作人員對了編號,說:還行,選對四件。額滴神,不及格。好在沒吃鴨蛋,古玩城經理知道我主攻的是雜項,還寬慰我:周哥,你是玩雜項的,看瓷器這就算不錯了。說這個故事的意思是:在瓷器新老的判斷上,手感,是一個重要環節,但不能排除有些老瓷胎體厚重,上手後感覺壓手,這就要綜合判斷了。有朋友問:你的故事裏有些行話看不懂,下回我就說說古玩行裏的一些術語和行話,朋友圈裏全國各地古玩行的朋友很多,有遺漏的請補充,這裏先謝了[抱拳]!

古玩行裏有很多術語和行話,比如分類,大致四方麵:瓷器、字畫、銅器和雜項。細分就複雜了,一個大項分若幹小項,小項再細分,特別是雜項,包羅萬象。字畫不說,因為不懂,銅器不說,因為不玩,就說說瓷器和雜項。還先從瓷器說起,在市場上經常聽到有人說:瓷器一毛,不值分毫。這句話裏麵的重點就是“毛”字,這個“毛”可不是瓷器長了毛,而是說瓷器受了損傷,有了毛病,口沿掉一塊,有裂紋等,統稱為“毛”。上手,就是拿在手中;認折,買了東西後悔退貨,一般要扣去原價的百分之十或二十,買家認了。撿漏,花小錢買了好物件;打眼,買了贗品;吃藥,和打眼是一個意思;埋地雷,過去沒有,現在可多了,把仿品放到農村有關係人家裏,專等著那些下鄉撿漏的人,我在農村收貨時就遇到過,還好,被我發現了。兩三年前一天,接到一陌生電話,對方稱呼“周老師”,因為在古玩市場上稱呼對方為老師是一種尊重,很常見,沒在意,問對方哪位,電話那邊說他是某縣某鎮某莊的鄉村教師,喜歡老物件,這些年收了一些東西,因為蓋房子要用錢,想出手變現,打聽到我的電話,希望我去他家裏看看貨。我經常下鄉收貨,認識不少鏟鏟,通過鏟鏟問到我電話很正常,因此沒任何懷疑,約了個朋友,開車就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