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樸素的力量
指界
我相信有一些力量是不外露的,或者說就在平常與樸素之中。例如一個會功夫的人,他的拳腳有力、氣韻豐滿,但他隻穿著普通的布衫,布衫裏麵就是功夫,你根本看不出來。
2005年底,我有一份意外的驚喜。某一晚,我打開郵箱,在自然來稿中讀到貴州某地一位作者的來稿。作者名叫徐必常。他為我帶來了這樣的詩句:
走也得走
不走也得走
走就走好些
不然就要挨上幾鞭
犁地的人得趕緊跟上
跑斷了腿也得跟上
日子在身後握著鞭子
日子抽人的時候
比人抽牛還狠
牛被身後的人
抽服帖了
人被身後的日子
抽服帖了
人身後的日子
肯定有誰在抽它
——《看一頭牛拉犁》
我禁不住一直看下去。大約有三十來首。每一首,甚至每句話,都像一把稻草打在打穀桶上一樣,打擊著我的內心。有人看到它笑 說它很藝術╱我卻笑不起來 覺得它是一顆╱放錯地方的種子(《懸崖上的那顆樹》)。天就這樣冷下來╱天一冷 穿上再厚的衣服╱還是冷╱我可不想人心也像天一樣╱冷下來╱如果是那樣╱即使把身子點燃╱都無用了(《無題》)。我一口氣選下十六首,並編入2006年新一期詩刊。
詩歌的語言方式永遠是個難題。語言的意義永遠都是有限的,永遠隻是可能。詩人的任務是沿著心靈和語言的繩索攀援。當我們走遠,突然回過頭來時,也許會發現那曾經不留意的風景,恰恰是希望尋找到的那一片。
感謝詩的際遇,感謝2006年的良好開端。
2006.1.9
匆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