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臨證治療篇 直腸癌醫案1則
餘某,55歲,幹部。1999年3月5日初診。
訴大便膿血3個月餘。患者於1998年即發現大便次數增多,有膿血便,遂在當地醫院按“痢疾”治療無效,後來我院消化內科就診。於1998年11月做纖維直腸鏡檢查,發現距肛門5~7cm處有一包塊,約3cm×3cm。病理報告示:直腸腺癌。於1998年12月20日行手術治療,因包塊在直腸前壁,術中出現並發症,患者又不願改道,故求諸中藥治療。
症見患者麵部無光澤,消瘦,大便每日3~5次,膿血便,量少,納可,厭油,夜寐欠香,舌質淡紅,苔薄黃微膩,脈弦細。乃癌毒久蘊,濕熱下注,熱毒結塊。遂立除濕解毒,軟堅散結之法。
(1)方:蟾蜍酒,每隔2天服1次,每次服100ml。
(2)方:水楊梅根、藤梨根、半枝蓮、白花蛇舌草、龍葵各30g,廣木香、炒白術、茯神、鬱金、刺蝟皮各12g,槐花、地榆、夏枯草、昆布、海藻各15g,甘草9g。
二診:(1)(2)方交替服用。停服(1)方時,每天服(2)方1劑。藥用2個月後,大便次數減少,每日2~3次,膿血亦少,飲食增加,已不厭油。舌質淡紅,苔薄白,脈弦細。守(2)方去炒白術,加生黃芪30g,雞血藤20g,再進。
三診:上藥服2個月,大便通暢,每日1~2次,膿血偶見,體重增加,飲食如常,麵色微紅,有光澤,無明顯不適感覺。舌質淡紅,苔薄白,脈弦,仍守前方再進。
四診:繼續服用5個月。檢查腫塊未增大,膿血消失。再服上藥,並臨床觀察。
在2002年2月隨訪,已帶癌生存近3年,未見不適。
證治評析:本案直腸癌,因手術中並發症而改用中醫治療。患者濕熱下注,瘀結腸道,熏灼絡脈,則便下膿血;氣血瘀阻,傳導失司,脾氣不通,則便次增多,不通則痛。苔黃膩,脈弦數均為濕熱之征。方用水楊梅根、半枝蓮、白花蛇舌草、龍葵清利濕熱;蟾蜍酒內服以解毒抗癌;廣木香、炒白術、茯神健脾和胃;木香、鬱金、刺蝟皮行滯止痛;槐花、地榆涼血止血;夏枯草、昆布、海藻祛瘀散結。因癌症多有消瘦正虛,故佐黃芪、雞血藤益氣養血,療效相當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