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感時病篇 清營解毒治春溫(1 / 1)

外感時病篇 清營解毒治春溫

沈某,男,22歲,工人。

初診:1982年3月7日。患者高熱、頭痛、咳嗽已3日,檢查體溫39.5℃,白細胞偏高,在當地某醫院擬診為上感、高熱待查。經注射青黴素、鏈黴素及口服四環素等,未見好轉。遂邀李濟仁先生會診。患者症見目赤,身熱灼手,心煩躁擾,夜間尤甚,神誌欠清,時有譫語,雙目喜閉,四肢厥冷,手足顫動,口唇幹裂,腹痛便閉,不思飲食,得食則嘔,溲短色黃。脈象滑數,苔黃舌絳。

診斷:春溫①(氣營兩燔型)。

治法:清氣化營,清熱解毒。

處方:生石膏(先煎)30g,杭麥冬15g,細生地黃12g,玄參9g,肥知母9g,地骨皮9g,青蒿9g,赤芍、白芍各6g,川黃連3g。6劑。

二診:病情大有好轉,高熱已退,惟津液未複,精神困倦,脈舌同前。從原方增損,去川黃連、鮮青蒿,加柿霜12g,人參葉6g,北杏仁6g。繼服3劑,疾病痊愈。

證治評析:本案病發於春季,病初即呈高熱,在疾病的發展過程中又以傷陰耗津、出現神誌證候為特點,通過分析這些季節因素與證候特征,不難擬診為春溫。

春溫發病急驟,病情較重,相當於西醫之重型流感、流行性腦膜炎(流腦)等病,處理失妥,易招致嚴重後果。本例發病初起侵害肺髒之時,未能及時有效地控製溫熱之邪的發展,致使溫邪鴟張亢盛,氣熱未罷而營熱又起,形成了氣營兩燔的危厄局麵。故其既有高熱、便秘腹痛、溲短色黃、脈滑苔黃之氣分熱證,又有身熱夜甚、煩渴舌絳之熱傷營陰證,還有神昏譫語、兩目喜閉等熱陷心包證,及心煩躁擾之熱擾心神見症;由於高熱動風,故有手足顫動,熱深則厥深而見四肢厥冷。通過以上分析,本案例病機特點在於邪熱彌漫氣營、損陰耗津。

本案例熱邪熾於氣營,故治擬清氣涼營、益陰養津。吳鞠通《溫病條辨》雲:“太陽溫病、氣血(營)兩燔者,玉女煎去牛膝加玄參主之。”《素問·至真要大論》雲:“熱淫於內,治以鹹寒,佐以苦甘。”本案例以玉女煎去牛膝加玄參方為主,加用黃連、連翹等苦寒之品;方中石膏配知母有白虎湯之義,具清熱生津之功,並清泄氣分邪熱;玄參、生地黃、麥冬、赤芍、青蒿、地骨皮可滋營陰、清營熱;黃連、連翹苦寒清熱,但苦寒之品有化燥傷陰之虞,故小用其量。上藥配合可清泄氣營、養陰生津、扶正培本,充分調動機體抗病能力,從而使高熱重症數劑盡退。

① 春溫:是指被溫熱病邪侵襲而發生於春季或冬春之交的一類急性熱病。該病具有起病急驟、病情危重、病程長等特點,初起雖僅有高熱、口渴、心煩、小便黃赤等內熱症狀,但在病變過程中極易出現斑疹、驚厥、昏迷等險惡變化。“溫熱大師”葉天士《溫熱經緯·三時伏氣外感篇》列入伏氣溫病之一,指的是冬受寒邪,伏而至春所發的急性熱病;清·吳鞠通《溫病條辨》說的是新感溫病,實指春季感受風熱而發的急性熱病。《增補評注溫病條辨》卷一:“冬春感風熱之邪而病者,……病於春者,亦曰春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