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趣味方劑口訣概述
一、學習方劑的重點和難點
方劑是中醫在審證審機、確立治法的基礎上,按照組方原則,通過選擇合適藥物,酌定適當劑量,規定適當劑型及用法等一係列過程,最後完成的藥物治療處方。從形式上看,方劑由藥物組成。張仲景開辨證論治之先河,《傷寒論》和《金匱要略》被稱為“方書之祖”,其方被譽為“經方”,隨後曆經唐、宋、元、明、清發展,方劑數量逐漸增多,可謂浩如煙海。20世紀末期,國家方劑學重大課題——《中醫方劑大辭典》研究者們統計曆代有方名的方劑數量達11萬餘首。
學習方劑的主要內容是記憶藥物組成、功效及主治。藥物組成與方劑的功效和主治有著密切的聯係。一方麵,“方以藥成”,藥物是方劑構成的基礎,單味藥性能的認識是臨床選藥組方的依據,很多情況下方劑功效就是藥物功效的集合。另一方麵,“方藥異同”,也就是方劑的功效不等於方中藥物各自功效的相加,而是方內諸多藥物綜合作用的體現。無論是“方以藥成”還是“方藥異同”,方中的藥物組合直接決定著方劑的功效。因此,記憶方劑藥物組成是學習方劑的重點。
加之要求記憶的方劑數量多,方劑的藥味多,方與方之間容易混淆,所以,記憶方劑藥物組成也是學習方劑的難點。例如《溫病條辨》三仁湯由杏仁、飛滑石、白通草、白豆蔻、竹葉、厚樸、生薏苡仁、半夏組成,其功效為宣暢氣機,清利濕熱,主治濕重於熱之濕溫病。此方可謂“方以藥成”,杏仁宣通上焦肺氣;白豆蔻行氣化濕,宣暢中焦;薏苡仁滲濕健脾,疏導下焦;半夏、厚樸行氣化濕,散滿除痞;滑石、竹葉、通草清利下焦;諸藥合用,其功效和主治不難理解,關鍵是要能記住由這8味藥而合成的一個團體,也許記住這樣一個團體並不困難,但如果需要記憶的團體多了,我們不得不承認這就比較困難。
二、記憶方劑的常用方法
《辭海》中“記憶”的定義是“人腦對經過事物的識記、保持、再現或再認”。從現代信息論和控製論的觀點來看,記憶就是人們把在生活和學習中獲得的大量信息進行編碼加工,輸入並儲存於大腦裏麵,在必要的時候再把有關的儲存信息提取出來,應用於實踐活動的過程。把兩者結合起來,可以將記憶的含義表述得更確切一些。所謂記憶,就是人們對經驗的識記、保持和應用過程,是對信息的選擇、編碼、儲存和提取過程。
人的記憶潛能是無限的,有些人記憶力好得出奇,是因為他們有著自己獨特的方法,記憶方劑也是一樣,苦讀是必須的,方法也是必不可少的。古往今來,牢記方劑為曆代醫家所重視,《醫方歌括》和《湯頭歌訣》的問世正是古人追求學習方法和記憶效率的集中體現,以下簡單介紹記憶方劑的常用方法。
1.歌訣記憶法 歌訣記憶法是指背誦附在方劑學教材後麵的方歌。這是最為常用的學習方法。通過背誦方劑歌訣,便於掌握方劑的組成、功效及主治等主要內容,而且編得好的方歌生動、形象、精煉,又朗朗上口,好理解,易記憶。如《傷寒論》麻黃湯的歌訣為:麻黃湯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發熱惡寒頭項痛,喘而無汗服之宜。首先,歌訣讀起來順口,聽起來順耳,為記憶打下了基礎。二是短短28字包含了方名、組成、主治證候等方麵的內容。這種歌訣以七言形式為主,一旦背誦,不易忘記。背誦這種歌訣不失為學習方劑的好方法。其缺點是必須反複誦讀,才能牢固記憶,且需花費較多時間。
2.加減記憶法 加減記憶法是指以掌握一首或幾首代表方為基礎,然後進行加減,即可變化為多首臨床常用方劑。此方法適合係統掌握方劑的藥物組成。如補氣基本方《聖濟總錄》四君子湯加上陳皮則成為《小兒藥證直訣》異功散;異功散加上半夏則成為《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六君子湯;六君子湯加上砂仁和木香則成為《古今名醫方論》香砂六君子湯;而四君子湯加上補血基本方《仙授理傷續斷秘方》四物湯則成為氣血雙補的代表方《瑞竹堂經驗方》八珍湯,再加黃芪、肉桂,則成為溫補之劑《傳信適用方》十全大補湯。
3.方名記憶法 方名記憶法是指根據方劑的名稱來記憶方劑的方法。古人在對方劑命名時,多會找一些能代表本方特色的內容來命名,若能弄清每一方的特點,很多方就很容易記憶。
(1)方名為方中部分藥物:有些方劑的方名是方中的君藥,因為君藥能體現本方的治療目的,故以君藥命名。方中君藥隻有一味,則以這一味命名,如《傷寒論》麻黃湯的君藥為麻黃;有的方中君藥是兩味,則以該兩味命名,如《通俗傷寒論》蒿芩清膽湯的君藥為青蒿和黃芩;另外,有些方劑命名的藥物也不一定都是君藥,如《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芍藥湯中君藥為清熱燥濕的黃芩和黃連,而不是芍藥。
(2)方名為方中全部藥物:有些方劑因方中組成藥物很少,所以作者直接將其用於方名中,此類方可見其名而知其組成,無需花太多時間記憶其藥物組成。如《傷寒論》麻杏石甘湯由麻黃、杏仁、石膏、甘草組成;《傷寒論》麻黃附子細辛湯,《金匱要略》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苓桂術甘湯等也是如此。
(3)方名為方劑的功效:有些方劑的方名就是其主要功效。如《內外傷辨惑論》補中益氣湯的功效為補中益氣;《溫熱經緯》清暑益氣湯的功效為清暑益氣;《醫方集解》金鎖固精丸的功效為補腎澀精,效如“金鎖”故名。
(4)方名為方劑的主治症:有些方劑的方名是該方劑的主治症。如《醫學心悟》止嗽散治療風邪犯肺所致的咳嗽;《攝生眾妙方》定喘湯治療風寒外束,痰熱內蘊所致的咳喘;《丹溪心法》痛瀉要方治療肝虛脾強之痛瀉;《醫學衷中參西錄》固衝湯主治衝任不固之證。
4.比較記憶法 比較記憶法是指對同一大類方劑,或不同類但組成相似,功效、主治卻不同的方劑,或組成、功效不同而用以治療同一類疾病的方劑,加以比較,找出其相同點與不同點,從而找到加深理解、利於記憶的方法。此種方法適合記憶方劑的功效和主治。
(1)比較方劑藥物組成:有些方劑的組成大體相同,僅一二味藥不同,但其功效和主治也有所不同。如《傷寒論》中半夏瀉心湯、生薑瀉心湯和甘草瀉心湯三方在組成上都用了黃連、幹薑、半夏、人參、大棗。其中,半夏瀉心湯加用了黃芩,主治寒熱互結之痞證;生薑瀉心湯加用了黃芩、生薑,主治水熱互結之痞證;甘草瀉心湯加用了黃芩,且重用甘草,主治胃氣重傷,寒熱互結之痞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