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 1

頸椎病是一種什麼病

頸椎病是指脊柱頸椎段的臨床疾病,它包括的範圍很廣。確切地說,頸椎病是指頸椎椎間盤,頸椎骨關節、軟骨、韌帶、肌肉、筋膜等所發生的退行性改變及其繼發改變,致使脊髓、神經、血管等組織受損害,而引起如壓迫、刺激、失穩等一係列臨床症狀,因而又稱為頸椎綜合征。需要說明的是,頸椎病雖然指頸部疾患,但不能簡單認為頸椎病是一種單一的疾病,它是一個受多種因素影響的綜合征。由於頸椎不僅要上承頭顱的重量,還要下接活動性較小的胸椎,需要靈活活動,又由於頸椎所處的位置特殊,故由於頸椎退變而導致的頸椎疾患,會對人體整體健康產生一係列影響。

中醫學雖無“頸椎病”的病名,但有關頸椎病的論述,散見於“痹證”“頭痛”“眩暈”“項強”“項筋急”和“項肩痛”等。如《張氏醫通》說:“腎氣不循故道,氣逆挾脊而上,致肩背痛,……或觀書對襄久坐致脊背痛”;《傷寒論》中說:“項背強幾幾,……桂枝葛根湯主之。”這些都指出了類似頸椎病的形成原因,同時還詳細記載了肩背臂痛的辨證施治,為後世治療頸椎病提供了寶貴的經驗。中醫認為,患頸椎病是由於人到中年以後,隨著年齡的增長,肝腎之氣逐漸衰退,精血虧虛,筋骨失去濡養,加之日常生活中,頸椎部活動頻繁,反複勞損,風寒濕邪乘虛而入,可引起頸部及周圍的肌肉韌帶發僵變硬、肥厚鈣化、頸椎間盤萎縮退化等病變,進而形成頸椎骨質增生、椎間盤突出而刺激或壓迫頸脊神經根、椎動脈和脊髓,以至頸椎在臨床上出現各種不同症狀。

頸椎病的臨床分型

頸椎病是包括各種病理改變的綜合征,病情較為複雜,主要症狀是頸肩痛,少數有眩暈、摔倒,或麵部發熱、出汗異常、視物不清。典型患者可以出現上肢麻木、疼痛和無力;嚴重者雙下肢活動受影響,甚至癱瘓。具體來說,病人可能會出現脖子發僵、發硬、疼痛,頸部活動受限,肩背部沉重,肌肉變硬,上肢無力,手指麻木,甚至有頭痛、頭暈、視力減退、耳鳴、惡心等異常感覺。當然,不是所有的表現都會在每一個頸椎病病人身上表現出來,往往是僅僅出現部分症狀,而且大部分病人表現輕微,病程也比較長。所以頸椎病在分型上完全分清尚有一定的困難,這也是當前缺乏一種完全為大家所能接受的、合理的分期下分型標準的原因。就目前大家所能使用的簡易分型的診斷標準,醫學專家將頸椎病的臨床症狀和體征分為五型,分別如下。

(一)神經根型頸椎病

神經根型頸椎病係指頸椎椎間盤退行性改變及其繼發性病理改變所導致神經根受壓引起頸神經分布區疼痛為主的臨床表現的總稱。頸椎椎間盤的退行性改變是神經根型頸椎病發生發展病理過程中最為重要的原因,在此基礎上引起一係列繼發性病理改變,如相鄰椎體後緣及外側緣的骨刺形成,小關節及關節的增生肥大,黃韌帶的增厚及向椎管內形成皺褶,這些病理性因素與椎間盤一道均可對頸神經根形成壓迫。神經根型頸椎病好發年齡為50歲,以男性居多,發病過程多為慢性。

神經根型頸椎病症狀可為一側性或兩側性,通常為單根神經根受累,也可由多節段病變致兩根或多根神經根受壓。頸椎病變主要見於頸4—5以下,以頸5、頸6與頸7神經根受累最為多見。

根性痛是神經根型頸椎病最重要的臨床表現,有時甚至是唯一的臨床表現。由於多為單根神經根受累,疼痛常局限於頸、胸或上肢某一特定區域。頸椎旋轉、側屈或後伸可誘發根性痛或使其加劇。症狀發作過程可為急性或慢性。急性發作者年齡多在30~40歲,常發生於頸部外傷之後數日或以往有頸部外傷史。

神經根型頸椎病症狀以疼痛為主,表現為劇烈的頸痛及頸部活動受限,頸痛向肩、上臂、前臂及手指放射,同時可有上肢無力及手指麻木,疼痛嚴重時患者甚至無法入睡。而病程表現為慢性者多係急性發展而來,相當一部分患者為多根神經根受累。年齡多高於急性發作患者,表現為頸部鈍痛及上肢放射痛,並可有肩胛部麻木感。常見誘因有搬運重物等。

根據典型的症狀、體征及影像學檢查,一般即可作出初步診斷。但由於診斷和治療特別是手術治療的需要,要求作出定位診斷。

1. 頸3神經根 由於頸3神經根後根神經節靠近硬膜囊,易受增生肥大的頸3鉤突和上關節突壓迫,表現為疼痛劇烈、表淺,由頸部向耳郭、眼及顳部放射,患側頭部、耳及下頜可有燒灼、麻木感。體檢有時可發現頸後、耳周及下頜部感覺障礙。無明顯肌力減退。而頸2—3椎間盤突出則不易對神經根形成壓迫。

2. 頸4神經根 常見,以疼痛症狀為主,疼痛由頸後向肩胛區及胸前區放射,頸椎後伸可使疼痛加劇。體檢時可見上提肩胛力量減弱。

3. 頸5神經根 感覺障礙區位於肩部及上臂外側,相當於肩章所在部位。主訴多為肩部疼痛、麻木、上肢上舉困難,難以完成穿衣、吃飯、梳頭等動作。體檢時可發現三角肌肌力減退,其他肌肉如岡下肌、岡上肌及部分屈肘肌也可受累,但體檢時難以發現。肱二頭肌反射也可減弱。

4. 頸6神經根 頸6神經根常僅次於頸7神經根受累。疼痛由頸部沿肱二頭肌放射至前臂外側、手背側拇指與示指之間及指尖。早期即可出現肱二頭肌肌力減退及肱二頭肌反射減弱,其他肌肉如岡上肌、岡下肌、前鋸肌、旋後肌、拇伸肌及橈側腕伸肌等也可受累。感覺障礙區位於前臂外側及手背“虎口區”。

5. 頸7神經根 最為常見。患者主訴疼痛由頸部沿肩後、肱三頭肌放射至前臂後外側及中指,肱三頭肌肌力在早期即可減弱,但常不被注意,偶爾在用力伸肘時方可察覺。有時胸大肌受累並發生萎縮,其他可能受累的肌肉有旋前肌、腕伸肌、指伸肌及背闊肌等。感覺障礙區位於中指末節。

6. 頸8神經根 感覺障礙主要發生於環指及小指尺側,患者主訴該區麻木感,但很少超過腕部。疼痛症狀常不明顯。

神經根型頸椎病壓頸試驗與上肢牽拉試驗多為陽性,痛點封閉無明顯療效。X線平片示頸椎曲度改變、骨刺形成等,磁共振成像可清晰顯示局部病理解剖狀態,包括髓核脫出與突出、脊神經受累部位及程度。臨床表現與影像學上的異常在節段上一致。各種有針對性的非手術療法均有明顯療效,如頭頸牽引、頸圍製動及糾正不良體位,手法按摩亦有一定療效。

(二)脊髓型頸椎病

脊髓型頸椎病多在頸椎椎管狹窄的基礎上發生,是由頸椎間盤向後突出、椎體後緣骨刺、黃韌帶肥厚、椎管狹窄、椎體滑移等原因對脊髓的直接壓迫,或者由於交感神經的刺激,導致脊髓血管痙攣等因素,造成脊髓變性壞死,並由此引起的以肢體功能障礙為特點的症候群。脊髓型頸椎病較神經根型頸椎病明顯少見,但是此型患者不僅症狀嚴重,且大多數是以隱性形式發病,大多在中年以後(神經根型多見於青壯年),逐漸出現手足感覺障礙及肌肉乏力,開始較輕微,通常突然有一次跌倒,或全身出現“電擊式反應”,方才引起注意,在檢查後發現本病。

脊髓型頸椎病分中央型和周圍型兩種。中央型的發病從上肢開始,向下肢發展;周圍型的發病是從下肢開始,向上肢發展。為此不難看出,脊髓型頸椎病中的周圍型是引起腿痛的根本原因。因其脊髓雙側受壓,故其臨床表現主要是緩慢的進行性雙下肢麻木、發冷、疼痛和步態不穩、步態笨拙、發抖、無力等。有的患者訴說如“踩棉花感”、頭重腳輕、搖搖欲倒。發病初期常是間歇性,勞累行走過多等可使症狀加劇。少數病人猛然仰頭時感到全身麻木,雙腿發軟,甚至摔倒。隨著病程發展,症狀可逐漸加劇並轉為持續性,表現為不全痙攣性癱瘓,以致臥床不起,甚至呼吸困難。膀胱、直腸括約肌症狀也較常見,多表現為尿急、尿頻、排尿無力、大便無力,個別病人有性功能障礙,亦可表現為四肢癱、三肢癱、偏癱、交叉癱等多種亞型。脊髓型頸椎病的發病率占各型頸椎病的10%~15%。

臨床上不是每例頸椎病都會發展為脊髓型,況且大部分脊髓型頸椎病也是可以治療的,但發病期間要防止走不穩而摔傷。脊髓型頸椎病引發雙腿痛,根據間歇跛行、主訴與客觀檢查不相符、頸部後伸受限及疼痛三大特點,本病可明確診斷,個別困難者可做CT掃描、磁共振或脊髓造影檢查,便可一目了然。

(三)椎動脈型頸椎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