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 1
中醫認為,血是在心氣推動下循環於脈道之中以營養周身的紅色液體,它內注五髒六腑,外滋四肢百骸,是維持人體的重要物質。它的生成是以飲食為原料,與五髒六腑關係密切。
1.飲食是造血的原料 中醫學早就有“人以水穀為本”的說法。人體所攝入的食物,經過胃腸的腐熟消化,取其精微化生而為血。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國中醫最早的經典著作《內經》就已指出:“五穀入於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氣分為三隧……營氣者,泌其津液,注之於脈,化以為血。”明末清初醫家喻嘉言更直截了當地說:“蓋飲食多自能生血,飲食少血不生。”這些認識都闡明了飲食的數量和質量與生血有著密切的關係,飲食是造血的原料,飲食的精微物質經過髒腑的作用化生為血。
2.血的生成與五髒六腑密切相關 血的生成是在五髒 六腑共同作用下完成的,需要髒腑之間的相互配合,決不是一髒一腑所能完成的。華佗所著的《中藏經》借用五行理論,以心、脾、肺、腎、肝的母子關係來說明五髒在血生成上的內在聯係。如“心生血,血為肉之母;脾生肉,肉為血之舍;肺屬氣,氣為骨之基;腎應骨,骨為筋之本;肝係筋,筋為血之源。”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飲食入胃,是經過五髒各自的功能和相互配合作用才完成的。
(1)心在血生成中的作用:中醫學中的心包括解剖學上的心髒,如“心主身之血脈”和中樞神經係統,“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與造血有關主要為前者。“心生血”的過程,唐容川已有解釋:“食氣入胃,脾經化汁,上奉心火,心火得之,變化而赤是為血”。可見飲食經過脾胃的消化吸收後,其精微物質,再通過“心”對造血器官的作用變成血液。
(2)肺在血生成中的作用:《內經》指出:“此所受氣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於肺脈,乃化而為血。”說明肺參與造血活動,而且肺所朝的百脈為造血提供了場所。
(3)脾胃在血生成中的作用:中醫認為,血主要由營氣和津液組成。而營氣和津液都是來自於所攝入的食物,經過脾和胃的消化吸收而生成水穀精微,所以脾胃是氣血生化之源。《內經》指出:“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明代皇甫中《明醫指掌》指出:“血者,水穀之精也,生化於脾。”這裏的氣主要指水穀之氣,汁指水穀中的精微物質。中焦接受水穀之氣與精微物質,變化而赤,造成血液。中焦指的是脾胃,兩者功能失調,可以影響造血。可見,脾胃與血的生成有密切關係。脾胃功能失調可以影響血液的生成,出現血虛之證。
(4)腎在血生成中的作用:中醫認為營血的生成不僅源於後天脾胃的生化,還需依賴腎精作為生化之本。腎主骨,藏精生髓,與血的生成非常密切。《內經》載有“腎生骨髓”,“骨者髓之府”,“腎者主水,受五髒六腑之精而藏之”。明代《類經》指出:“精髓同類”。中醫自古即認為精血同源,精與血可互相轉化。如隋代《諸病源候論》指出:“腎藏精,精者,血之所成也。”說明血可化為精。清張誌聰《侶山堂類辨》說:“腎為水髒,主藏精而化血”。說明精可化為血。所以,明代張景嶽《類經》指出:“腎之精液入心化赤而為血”。總之,中醫認為,腎為先天之本,精血之髒,主藏精生髓,精髓同源。所以腎髒功能的盛衰直接影響著血的虛實。
中醫認為,“腎藏精、主骨、生髓”、“血為精所化”、“骨者髓之府”、“髓者骨之充也”、“骨髓堅固,氣血皆從”、“五穀之精液,和合而為血者,內滲於骨空,補益腦髓”。這些記載,說明了腎、骨髓、血液三者之間的關係。骨髓與造血有直接關係。骨髓藏於骨,又為腎所主,腎之功能強弱與否,可以影響骨髓生精造血。
(5)肝在血生成中的作用:中醫認為肝藏血在血生成過程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內經》指出:“食氣入胃,散精於肝,淫氣於筋”,意思是說食物經脾胃的腐熟消化吸收後,其精微物質進入肝髒而化氣血。清代張璐《張氏醫通》說得更明白:“氣不耗,歸精於腎而為精,精不泄,歸精於肝而化清血。”中醫認為,“肝者……以生氣血”,說明肝與造血有關。因為肝能儲藏食物中的精微物質,作為造血原料。
根據以上認識,心、肝、脾、肺、腎等髒腑都與造血有關,其中任何一種功能失調,都可影響造血。血的生成需經過上焦心肺,中焦脾胃,下焦肝腎的共同作用來完成。但五髒之中最為重要的是腎和脾,腎和脾在造血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