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決瀆閉藏失職守,正本清源安下元 1(2 / 3)

“那就請周老師將急性腎炎的中醫病因病機說一說吧。”

“根據急性腎炎的發病經過看,其病因來自上焦肺。因為這種患兒,在腎炎發生之前,多有上呼吸道感染。因為治療不徹底或因反複感染,餘毒不盡,與脾胃之濕熱結合成為濕熱毒,下移膀胱,灼傷陰絡,而出現血尿。濕熱外溢肌膚,則為水腫;濕熱阻遏,肝失條達,以致肝陽上亢而致血壓升高。這一切暫時與腎並無直接聯係,所以用知柏地黃丸不當。”

“老師,我在雜誌上曾經看到,急性腎炎水腫屬於中醫的風水,主張用越婢湯治療。這意見對嗎?”學生丙問。

“這是另一個誤區。”我接著回答,“有人將急性腎炎認為是風水,這完全不符合此病的病因病機。據《金匱要略》記載:‘風水其脈自浮,外證骨節疼痛,惡風。’很明顯,風水是由於感受風寒之邪,肺氣失宣,津液不布引起的,病變偏表,無裏證,自然可以用越婢湯,以麻黃發汗而愈。而根據急性腎炎的臨床表現,一般不存在風寒表證,有血尿表明病變已深入血分,還有高血壓傾向,麻黃屬於禁用之列。實際上該病的浮腫屬於濕熱外溢肌膚所致,已如上述,治療當用清熱利濕法。”

“周老師,你的解釋太重要了,不然對疾病病因病機認識不清,就會將治療引入歧途。”

“還是請老師再為我們說一說該病例的發病機製。”有同學要求。

“平時反複感冒和扁桃體炎對該病的發病起到很重要的作用,這也許是中西醫之間的共同點。但是解釋這一現象卻各不相同:西醫認為感染導致免疫反應,產生免疫複合物,引起腎小球毛細血管炎。而中醫則認為,反複感冒、乳蛾,以致肺胃毒熱不盡,與脾濕相合,釀成濕熱,濕熱外溢肌膚則浮腫,下注膀胱,傷及陰絡則尿血。總的說是濕熱毒為病,尚無虛象,浮腫是屬於陽水性質。現在病因病機清楚了,我們再來討論一下治療原則。”

“那自然是采用清熱利濕消腫的方法了。”學生戊說。

“因為病因是濕熱毒邪,所以治療除了清熱利濕,還需要解毒。”

“他還有血尿,所以還需涼血止血。”學生們相繼補充。

我對學生的發言感到滿意:“你們的發言相互補充,把大家的意見綜合起來就比較全麵了。現在公布答案。”

西醫診斷:急性腎炎。

中醫辨證:濕熱毒內蘊,外溢肌膚,下注膀胱,邪迫血溢。

治法:清熱利濕解毒,利尿消腫,涼血止血。

處方:四生丸、小薊飲子、五皮飲加減。

蟬蛻6g桑葉10g牛蒡子6g黃芩6g

知母6g生地黃15g白茅根15g連翹15g

板藍根30g桑白皮10g冬瓜皮10g車前子10g

赤小豆10g小薊10g生側柏10g玄參10g

仙鶴草10g三七麵1g(衝)琥珀麵1.5g(衝)

水煎服,7劑。

結果:1周後複診,浮腫減輕,查尿尿蛋白已轉為微量,紅細胞減到4~7/HP,咽微紅,舌淡紅,舌苔淡黃,脈弦滑。依一診方加減再服30劑後尿中未見紅細胞,症狀全消,病愈停藥。

“老師,這一病例治療效果很好。但我對你的處方有的地方還不太清楚,請你解釋一下。”有學生要求。

“方中蟬蛻、桑葉、牛蒡子、黃芩、知母、玄參宣肺清熱利咽;生地黃、赤小豆、白茅根、小薊、生側柏、仙鶴草清熱涼血止血;連翹、板藍根清熱解毒;桑白皮、冬瓜皮、車前子清熱利尿消腫,加三七麵、琥珀麵增強化瘀止血,以加強對血尿的治療效果。”

“老師,根據你以上分析,病變主要在膀胱,也就是說病在下焦。但是在以上治療方中,治療上焦肺的藥占了一定比重,這又是為什麼?”又有學生問。

“這是我多年治療此病的經驗,我在對此病治療時,比較重視清肅上呼吸道,即注意清肺利咽,因為上呼吸道感染是此病的重要病源,何況此病例有咽紅症狀。”我回答。

腎病綜合征

臨床上治療水腫伴蛋白尿時,如水腫較重的同時又有蛋白尿,治療時應以治水腫為主,溫陽化水,利尿消腫為法。待腫消後,再用固腎溫陽,固澀下元之法,消除蛋白。

課堂病例討論。

患者王某,男,51歲,農民,來自河北省張家口。初診日期:2003年11月15日。

病史:患者水腫3年餘。一開始就是有一點浮腫,起初沒有太重視。後來浮腫越來越明顯,全身困乏無力,這才到當地醫院檢查,查尿蛋白,紅細胞,診斷為慢性腎炎腎病期。曾經間斷地用過激素,但效果不理想,並已服中藥100餘劑,尿蛋白仍居高不下,遂來北京求醫。現仍下肢水腫,疲乏倦怠,小便短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