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倉廩之官不盡職,健胃調脾治中州 2(2 / 3)

治法:疏肝解鬱,扶脾調中。

處方:痛瀉要方、胃苓湯加減。

醋柴胡10g蒼術10g白術10g白芍15g

防風6g黃芩10g陳皮10g厚樸10g

豬苓10g茯苓10g大腹皮10g法半夏10g

水煎服,10劑。

“我先給你開10劑藥,服完10劑無論瀉止了沒有,一定再去門診找我複診。注意忌食生冷油膩,盡量避免生氣著急。”最後我這樣關照病人。

病人再三道謝後離去。

後邊的隊伍排得更長了,我們必須抓緊時間解答或處理後邊的病人,沒有時間來討論。於是我對小郭說:“你把這個病曆的資料記下來,等到她去複診的時候我們再詳細討論。”

“好,我已經記下來了。”

兩周以後,病人到門診複診。從病人臉上的笑容就可知道病情好轉。

“報告你一個好消息:我服了你四五劑藥就明顯好轉,現在瀉已經止住了,肚子也不痛了,你的藥就像神丹妙藥一樣!”

我看病人麵色已有光澤,舌質青紫已經不見,而轉為淡紅舌,弦脈中已帶滑象。為了鞏固,原方不作變動,再開10劑。

“關於這個病人的辨證,我還是不太明白。她病了五六年了,久瀉必傷脾,這麼長時間的腹瀉,一般都會想到脾虛。你考慮肝脾失調,是否是因為看到前麵醫生用健脾止瀉無效才想到這個?”小郭問。

“我們看病,了解病史,檢查病人,查舊方,一樣也不能少。查舊方可作為我們確定病情的參考,而不能僅根據舊方來確定病情。這個病人有比較明顯的肝脾失調的征象,例如性急易怒,便前腹痛,瀉後痛消,脘腹滿悶,脈弦,舌帶青紫等。根據這些征象就應該想到肝強脾弱,肝脾失調。而前醫用補法無效,又強化了以上考慮。如果沒有上述肝脾失調的征象,即使前醫用補法無效也不能考慮肝脾失調。”

“什麼是這個病人的西醫診斷?”

“從病史中看,多數記載是腹瀉原因待查,有的考慮是過敏結腸,亦即腸應激症候群。我同意後者診斷。”我回答。

“請周老師解釋一下方藥配伍。”小郭要求。

“我們所用的主方是朱丹溪的痛瀉要方,結合胃苓湯,更加強了止瀉效果。朱丹溪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治療此類腹瀉的良方。他配伍巧妙,陳、術、芍、防四藥起到抑肝扶脾止瀉的作用:芍藥柔肝緩急止痛;防風辛溫入肝脾胃經,起到疏肝理脾,並能升清以止瀉;陳皮、白術健脾燥濕止瀉。我們又結合胃苓湯之燥濕利尿分利的作用,強化了止瀉效果,更加柴胡增強了疏肝解鬱的效果。這樣化裁以後,自然效果更好。”

小兒蟲積腹痛

繞臍腹痛,時發時止,不管是否檢查出蟲卵,均可歸為中醫蟲證,治療主要是消食殺蟲,安蛔止痛。

在門診的診療間隙,我常常為學生們進行一些聯係臨床實際的講解。今天我講的題目是小兒腹痛。我對學生說:“腹痛是一種很常見的症狀,在兒科尤為常見。但腹痛一證,病因病機甚為複雜,輕重懸殊。它可以是偶然夜間受寒所致,喝些薑湯,拿個熱水袋熱敷一下,就能緩解。它也可能是急腹症,需要緊急外科幹預。所以我們在臨床時如遇到腹痛病例,必須認真對待,不能馬虎……”

我正說著,一個五六歲男孩,由他母親領著,進了診室,坐到我的診台旁。他母親說:“大夫,我這孩子經常肚子痛,曾經到醫院去看過好幾回,醫生說是腸痙攣。用點兒藥就好一些,過後還是痛。”

我看患兒麵色黃暗,較消瘦,但雙目有神,精神較好,下眼瞼略帶青色,顏麵隱隱可見數個白斑,界限不明顯,舌苔白膩,舌質淡紅,脈弦細。腹平軟,無壓痛。

“以前有沒有大便帶蟲的現象?”我問。

“沒有發現,他自己上廁所,拉完就跑,就是有也發現不了。”其母回答。

“你的孩子肚子裏有蟲,中醫稱為蟲積腹痛。”

“過去在幼兒園服過祛蟲藥,但沒有打下蟲來。”

“沒有打下蟲,或者大便沒有查到蟲卵,都不能除外蟲證。”

我吩咐徒弟小郭做以下記錄。

中醫辨證:素有蟲積,蟲擾腸胃。

治法:殺蟲消積,安蛔止痛。

處方:仿烏梅丸加減。

藿香10g枳殼6g木香6g白芍10g

川椒3g小茴香6g丁香3g延胡索6g

黃芩6g川黃連3g烏梅6g焦檳榔10g

苦楝皮10g

“周老師,請你給我說一說中醫蟲積與西醫腸寄生蟲症的關係。”小郭要求。

“在多數的情況下,兩者是一致的:比如以往有排蟲史,或者大便查到蟲卵。這樣西醫診斷腸寄生蟲症,同時也是中醫的蟲積。如果我們找不到診斷為腸寄生蟲的根據,我們仍然可以根據臨床征象,辨證為蟲積。”

“蟲積腹痛的主要特點是什麼?”

“繞臍腹痛,時發時止,腹痛一過,跑跳猶如正常小兒,年齡多為幼兒或學齡兒童,常較消瘦,臉上可有蟲斑,同時有其他積滯的症狀。”

“在你的處方中,寒熱並用,而對方藥的配伍,我還理解不好,請你給說說。”

“《傷寒論》中的烏梅丸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治療蟲證的處方,原方是治療厥陰病吐蛔,當然經過我們加減變化也可用來安蛔止痛。烏梅丸配伍特點是酸、苦、辛同用,《傷寒論》注家柯韻伯說:‘蛔得酸則靜,得辛則伏,得苦則下’。這就很好地解釋了該方的主要配伍特點。方中用烏梅之酸、川椒之辛、芩連之苦,主要起到安蛔作用。這種配伍也適合治療蟲積腹痛。現保留原方烏梅、川椒和芩連。我們又增加了小茴香和丁香,增強了辛溫成分。確實這是寒熱並用,如此配伍又有雙重意義,即疾病本身是寒熱錯雜,以辛溫散寒,苦寒清熱,同時也是安蛔的需要。又用苦楝皮、檳榔殺蟲,檳榔導滯;用藿香芳香化濕醒脾,枳殼、木香、延胡索、白芍理氣活血緩急止痛。”

經過1周治療,患兒腹痛已止。又經5周的調治,不僅腹痛未見複發,而且麵色食欲等都有明顯好轉。

小兒便秘

長期便秘,排便困難多為滯熱傷陰,腸燥便結。治宜清熱導滯,潤腸通便。

一位60來歲的老太太,帶領一個小男孩來到診室。老太太臉上露出焦急的樣子說:“這孩子一年多來一直大便幹燥,排便困難,有時用開塞露,有時用手摳。有時候肛門都撐出血來了。每次大便我們大人緊張,小孩也緊張得哭。用過一些中藥西藥,沒有根本解決問題。請大夫一定為他想想辦法。”

“他吃飯怎樣?晚上睡覺好嗎?”

“他胃口好,喜歡吃肉,晚上睡覺不老實,來回翻滾。”

我看患兒偏胖,兩頰潮紅,手心熱,腹稍脹,舌苔淡黃,花剝,舌淡紅,脈滑略數。

“這孩子有積食,食火較大,食火傷陰,使大便幹結。我為他擬個方,為他全麵調治一下。”

我吩咐小郭做以下記錄。

中醫辨證:宿食積滯,滯熱傷陰,燥結便秘。

治法:消食導滯,清瀉滯熱,滋陰潤燥。

處方:枳實導滯丸、增液湯、五仁丸加減。

枳殼6g黃芩6g川黃連3g焦四仙20g

知母6g玄參10g麥冬10g生地黃10g

鬱李仁10g火麻仁10g桃仁6g熟大黃3g

水煎服,7劑。

“從你的處方中,你並沒有直接采取苦寒攻下,我感到其中包含著較深刻的治療策略。你能說一下嗎?”等病人走後小郭迫不及待的對我說。

“確實,我沒有采取直接攻下。要知道這並非是傷寒、溫病中的陽明腑實證,它屬於小兒雜症範疇,除了便秘這一症狀以外,缺乏陽明腑實應有的證候,故不能用攻下。如果單純攻下,雖可通便,但過後便秘更甚,因為誤下可進一步傷陰。現在我們采取標本兼顧,潤導兼施的辦法。即清熱導滯治其本,滋陰潤燥,潤腸通便治其標。這樣不僅是一種穩妥的方法,而且可從根本上扭轉其長期便秘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