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45歲,體質偏胖,麵色黃白,說話時有些氣短,額部有滲汗,有桶狀胸,舌苔淡黃厚膩,脈弦滑,聽診兩肺呼吸音低,現無囉音。
在了解病史並觀察後,我吩咐徒弟小龐做以下記錄。
西醫診斷:支氣管哮喘,肺氣腫。
中醫辨證:痰飲內伏,濕熱內蘊,外感風寒,肺閉氣逆,久病傷正,脾肺氣虛。
治療:化痰逐飲,清熱利濕,散寒開閉,降氣平逆,斂肺固表。
處方:射幹麻黃湯、旋覆代赭湯、大連翹飲加減。
麻黃6g射幹10g紫菀10g白前10g
黃芩10g法半夏10g瓜蔞20g細辛3g
旋覆花10g赭石30g連翹15g防風10g
赤芍10g牡丹皮10g白鮮皮10g生薏苡仁10g
五味子10g白果6g生牡蠣20g
水煎服,14劑。令其兩周後複診。
等病人離開以後,我讓徒弟們先進行分析:“你們看,此病人每次犯病來勢甚急,且喘憋特重。從西醫看是一種哮喘持續狀態。從中醫角度看,什麼是最關鍵的問題?”
“我們常聽你說,哮喘基本病因病機是痰飲內伏,外感風寒,引起肺氣上逆。我認為這一病例也不例外。”小商說。
“主要是內痰外寒導致肺氣鬱閉,引起嚴重喘憋。”小龐補充。
“對,你們分析的不錯,外寒內痰是其基本病因病機。在此基礎上出現‘閉’和‘逆’兩種病理過程,即肺氣鬱閉與痰阻氣逆,故出現嚴重喘憋。因此治療也就要針對這閉和逆,方以開閉平逆為中心。同時照顧到濕熱(濕疹)和氣虛。我來解釋一下方藥配伍:
麻黃、細辛、射幹散寒開閉,黃芩、瓜蔞、法半夏清熱化痰,旋覆花、赭石降氣平逆,紫菀、白前潤肺止咳,防風、連翹、生薏苡仁、白鮮皮、赤芍、牡丹皮清熱利濕,涼血解毒以治濕疹,五味子、白果、生牡蠣斂肺固表以防辛溫耗氣。這樣主次結合,標本兼顧。”
“辨證中有脾肺氣虛,為何方中不用補氣藥?”小龐問。
“因為雖有氣虛,但目前仍以肺閉和氣逆為主,治療需以開閉平逆為中心,這時用溫補藥會妨礙開閉平逆的效果;舌苔厚膩,表明伏痰較盛,也不宜壅補,故暫時不用參、芪之類。方中用了五味子、白果、牡蠣加強了顧護肺氣的功效,實際上也照顧到了氣虛的問題。總之,補益要看時機。”我解釋。
“對此病人麻黃用6g,用量偏大。都說麻黃是發汗峻劑,我現在對麻黃的應用還掌握不好,請周老師為我們說一說。”小商要求。
“此藥雖說是發汗峻劑,但用之得法,是很安全的。用麻黃可以讓它發汗,也可以不讓它發汗,關鍵在於配伍。如果麻黃配辛溫發散之品,如桂枝、防風、生薑等,麻黃就起到發汗作用;如果與酸澀藥,寒涼藥配伍,就不會發汗,但保留發散及宣肺定喘的作用。用量以1.5~6g為宜,如有必要也可大到10g或更多,比如治療水腫時,用麻黃宣肺利水,可以用到10g或更多。此病人喘重故用量偏大。”
“經您這樣一說我心裏就有底了。”小商說。
這一病例在用藥後,病情很快平穩下來,喘憋發作明顯減輕,次數也減少,竟然沒有再進醫院搶救。治療3個月完全緩解。
哮喘2
咳嗽變異性哮喘因風寒閉肺,痰阻肺絡,肺氣上逆。治宜散寒開閉,化痰逐飲,降氣平逆。
一個上午,我在某醫院特需門診應診。上班不久,一個中年婦女帶領一個20餘歲的姑娘進了診室。我看得出來,那婦女一臉焦急的樣子,還沒有坐穩就說:“周大夫,你一定要為我閨女想想辦法。她咳嗽都快半年了,中醫西醫都看遍了,就是看不好,病情越來越發展了。急得我吃不下睡不著……”
我寬慰她說:“你先不要著急,坐下來慢慢說。把你女兒的病情詳細地給我說一說。”
“那好,我來把小麗的病好好給你說一說。她犯咳嗽病有5個多月了,起先咳嗽不太重,病沒有斷看,就是不見效,而且越來越重,咳嗽一上來,就是一大陣。”
“現在你告訴我,有沒有喘過,有沒有痰,多不多,什麼顏色?一天之內,什麼時間咳嗽最厲害?”
“有痰,比較多,是白色痰;咳嗽以晚間和清晨較重;她就是咳嗽,沒有喘過。”
“咳嗽厲害的時候能不能平臥?”
“咳嗽厲害的時候就要坐起來。”
接著我查閱了以前的病曆記載。以往她做過不少檢查,胸片檢查隻有兩肺紋理增重,血象檢查白細胞多在正常範圍。以前所用西藥多為抗生素及止咳化痰等藥物;中醫處方多限於一般的宣肺止嗽方。
於是我對病人的媽媽說:“在我看來,你的女兒不是一般的支氣管炎咳嗽,很可能是屬於哮喘性質。是一種叫做咳嗽變異性哮喘,需要按哮喘來治療。”
“原來如此,怪不得老治不好。那應該怎樣治療呢?”
“先可以采用中醫治療,如果情況需要,也可以采用中西醫結合。”我回答。
“我聽說醫生們‘外不治癬,內不治喘’看來我的病治不好了。”那女孩聽說是哮喘感到有點兒失望,於是擔心地說。
“哮喘不像一般咳嗽那麼簡單,但也不是沒有辦法,你還年輕,隻要堅持下去,經過一段較長時間的治療,多半可以治好。”我說這話是為了寬慰病人,也是事實。
了解完病史以後,我察看了病人體征。麵色黃白,精神一般,舌苔淡黃膩,較厚,脈弦細滑。
隨後我吩咐徒弟小商做以下記錄。
中醫辨證:痰熱鬱肺,外感風寒,痰阻氣逆。
治療:清熱化痰,散寒定喘,降氣平逆。
處方:射幹麻黃湯,旋覆代赭湯加減。
麻黃3g射幹10g紫菀10g白前10g
黃芩10g瓜蔞20g法半夏10g細辛3g
旋覆花10g赭石20g魚腥草20g枇杷葉10g
五味子10g
水煎服,7劑。
1周以後複診,病情明顯好轉,咳嗽已輕,痰亦減少,夜間已能安睡。舌苔淡黃膩,較前已有減退。治療已經獲效,原方未做更動,再擬7劑。
“周老師,這種咳嗽變異性哮喘,臨床較難確定,應該根據什麼來加以診斷?”等病人走後,小商問。
“根據我的經驗,主要根據以下五點:第一,陣發性咳嗽,常以夜間為甚;第二,咳嗽劇烈時,病人不能平躺,須要坐起;第三,咳嗽利害時可以作嘔,吐出痰涎;第四,劇咳難用一般支氣管炎做解釋;第五,用一般抗炎治療無效,中醫用一般清熱化痰止嗽亦難獲效。”
“患者隻有咳嗽,並無喘息,為何處方與您治哮喘方無異,治療原理是什麼?”小大龐問。
“我在治哮喘時說過,哮喘之喘是由於“閉”和“逆”,閉是風寒閉肺,逆是痰阻氣逆。此證雖無喘,但其劇咳之因,同樣是“閉”和“逆”。表現有異、病因病機相同,故治法亦同。”原方稍做加減治療數月,症狀消失,鞏固半年,病情完全緩解而停藥。
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
咳喘之證,病情極為複雜,重要的是明辨病因病機,處方用藥則應切中要害。
在教務處安排下,有一組實習學生來到門診由我帶領。那時正值冬天,是呼吸係統疾病的高發期。因此在診病間隙,我為學生們講解咳喘病的中醫治療。
我對學生們說:“咳嗽與喘,是臨床上最常見的症狀。這兩個症狀看似平常,但在實際的辨證治療時是極為複雜的。因為影響肺而引起咳喘的因素極多,對應的臨床證型也很多。所以對咳喘的治療,重要的是明辨病機,處方用藥則應切中要害,這樣才能取得好的療效。我們常見到不少久治不愈的病例,大多是因為病機把握不準,治療用藥針對性不強……”
我們正說著,進來一個老年病人,他一步一喘,步履艱難地來到我的跟前。等他坐定,我說:“慢慢來,說說你的病情。”
“我今年67歲,我這病有好幾十年了,從30多歲就有這病,咳嗽喘反反複複,總去不了根,而且越來越重。現在感覺氣短,連走路都困難……”病人邊說邊喘著氣。
“有痰嗎?什麼顏色的?睡覺時能平臥嗎?”
“有痰,痰還不少呢,白色有泡沫。睡覺倒還能平躺,就是枕頭得墊的高一點兒。”
我看病人消瘦,麵色蒼暗,鼻唇周圍發青,舌苔白厚膩,舌質淡紫,把脈時脈弦細,重取則無力。聽診呼吸音低,兩肺有囉音並散在水泡音。
了解完病史,檢查過病人,我吩咐學生做以下記錄。
西醫診斷:慢性支氣管炎,合並肺氣腫。
中醫辨證:痰飲內伏,外感風寒,久病傷正,脾肺氣虛。
治法:化痰逐飲,散寒定喘,補益脾肺,斂肺固表。
處方:定喘湯合生脈散加減。
麻黃1.5g杏仁10g紫菀10g白前10g
細辛1.5g桑白皮10g蘇子10g葶藶子10g
法半夏10g茯苓15g魚腥草29g生曬參10g
五味子10g白果6g枇杷葉10g
水煎服,7劑。
等病人離開以後,我讓學生對這個病例進行討論:“你們已經學完了臨床課程,還通過了臨床見習,對理論基礎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現在就對這一病例,談談你們的認識吧。”
學生甲搶先發言:“我認為這是典型的虛喘。因為病人有幾十年的病史,而且還氣短、脈弱。就是我不理解為什麼方中的補藥很少,隻用了一味人參?”
學生乙接著說:“我同意。這個病人不僅病史長,而且消瘦得厲害,虛象特別明顯。如果讓我開方,我會開六君子湯、補中益氣湯,不敢再用麻黃、蘇子、葶藶子這麼厲害的藥。”
“你們分析的有道理。這個病人虛象確實很明顯。但是大家診病時必須注意,要掌控全麵的病因病機後,才能對病人進行辨證。不能抓住一點不考慮其他方麵。針對這個病人,確實給人的第一印象是虛。那我問問你們:既然是虛證,為什麼會有如此厚膩的舌苔?為什麼會有嚴重的喘憋?又為什麼會有弦脈?”
經我這一問,大家都愣住了,過了好一會兒,學生丙才若有所悟地說:“噢,我知道了,有痰飲!所以周老師一開始就辨證為‘痰飲內伏’。”
學生丁說:“對了,因為痰飲內伏,所以舌苔厚膩,咳嗽痰多。但我仍不清楚為何說有外感風寒?病人沒有惡寒發熱,也不是薄白苔。”
我發現學生們主要依靠書本上的死知識來診病,並沒有針對臨床實際靈活運用已學到的東西。於是我進一步地為他們講解:“單一外感風寒時,應有發熱惡寒、薄白苔、脈浮緊等症狀。但當前的這一病例卻是一種比較複雜的情況,痰飲、風寒和虛損結合在一起,不可能再出現薄白苔和典型的浮緊脈。這一病例有嚴重的喘憋而無熱象,而且無汗,不能單純用痰飲來解釋,是一種‘外寒內痰’的表現。”
“經過上麵的討論分析,可以知道,這個病例是一種虛實夾雜,或者說是一種正虛邪實的現象。治療就需要扶正與祛邪相結合。方中麻黃、細辛宣肺散寒定喘;紫菀、白前、桑白皮、枇杷葉潤肺下氣止嗽;蘇子、葶藶子瀉肺利水,降氣下痰,配麻黃、杏仁之宣肺,開降結合,使止咳平喘之功更著;法半夏、茯苓化痰逐飲,魚腥草解毒(有控製感染之意),生曬參補益脾肺而益氣,五味子、白果斂肺固表,與人參之益氣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