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醫養生如此神奇
第1卷
1. 中醫緣何如此神奇
生活中的中醫理念
說起中醫養生理論,很多人感覺太深奧了。其實,中醫養生理論在幾千年文化的傳承過程中,已經深深地融入每個中國人的血液和骨髓裏。人們對於非常熟悉的事物往往視而不見,就像誰也不會注意自己每天路過的地方,小草正在悄悄地生長一樣。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我們從小到大,祖祖輩輩的生活都受到中醫養生理論的影響。大家都知道,春天多吃薺菜和香椿芽對身體好,為什麼呢?按照中醫的觀點,陽氣乃生命之本,春季正是陽氣升發的季節,而薺菜性平溫補,能養陽氣,又是在春季生長,符合春天的升發之機,所以春天吃薺菜對身體就比較好。另外,中醫理論中,凡是向上的、升發的東西都是陽性的,而香椿芽長在椿樹的枝頭,又在早春季節就開始生長,這表明它有很強的生命力,代表著蓬勃向上的一種狀態,也能激發身體中陽氣的升發。可見,我們祖輩傳承下來的一些生活理念中都隱含著中醫養生的精妙。
從處世風格來說,中國人都奉行中庸之道。不知道有沒有人想過這個問題:為什麼我們奉行中庸之道?為什麼我們骨子裏或多或少都會有一種“隨大流”的觀念呢?原因有很多,地理上的、人情上的、經濟文化上的,這裏從中醫的角度來講一下。
《黃帝內經》中講道:“中央生濕,濕生土……其蟲倮。”“倮蟲”,就是人,即沒有毛的動物。人為倮蟲,五行屬土,而土生於中央,集合了東西南北中的特點,又把土散向東西南北,處於中間又無處不在,這就是土的本性。而人就是五行屬土的一種動物,所以人身上同樣有這種特點,這就是我們傳統文化中的中庸。
人體內部同樣講究中庸,人體中的氣血分陰陽,血為陰之體,氣為陽之用;血為氣之母,氣為血之帥。氣不足,易得瘀積之病,如腫瘤、血栓等;氣太過,易得腦出血之類的病。隻有氣血平衡,人才能健康。
現在,中庸這個詞有時候有貶義的色彩,其實這是把中庸之道理解得過於狹隘了。中國人講究的中庸不是“和事老”,而是謀求一種平衡與和諧。其實,這正是中醫的魅力所在,中醫就是講究陰陽平衡,五行相生相克,互相製衡,一物降一物,有因必有果,隻有身體處於一種平衡的狀態時,人才是健康的,如果身體失去平衡,無論哪一方麵的原因,人都會生病。
所以說,中醫養生理論是滲透在我們血液和骨髓裏的,不管是平時的生活習慣還是更深的精神層麵,中醫養生理論始終在影響著我們。隻是大多時候我們太過於關注身外之物,而忽視了對自身的內視,中醫養生理論就是在太多習以為常的生活細節中被忽略了。
做自己的保健醫生
飲食不節、起居無常等不良的生活習慣對人類健康的威脅日益加劇。而人們對健康的理解卻僅限於體檢時醫療儀器對身體的檢查。殊不知由於常年不注意養生,身體的內在環境已經漸漸變糟,雖然覺得自己很健康,但疾病可能正潛伏在體內,一旦身體無法應對內外惡劣的因素,防禦力崩潰,就會發生疾病。因此,我們要做自己的保健醫生。
目前的醫療現狀是,無論財力物力都隻能應付“已病”的人群,對疾病的治療就像等洪水泛濫的時候再去堵窟窿一樣,根本沒有更多精力談到預防!因此很多人疾病纏身仍疲於奔命。所以隻有我們自己提早做功課才可防微杜漸,把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
自己是身體最直接的使用者,哪裏虛弱,哪裏強壯,你比醫生更心知肚明!因此你才是自己最好的保健醫生!
可我們往往並不知道如何做個合格的保健醫生,不是疏忽了身體的訴說,就是根本不懂它的語言,更別提如何應對。麵對紛繁的健康資訊,我們更是不知所措,保健品買了不少,按摩、刮痧、針灸學了不少,可依然無力扭轉健康下滑的趨勢。養生保健,首先需要了解自己先天的體質,是寒是熱、是實是虛、是陰是陽。隻有了解了自己的體質,你才能知道如何去維護它。這也是中醫的基本思考點,在人未病的時候就注意保健,即從根本上杜絕疾病發生。
每種體質皆有自己的優劣強弱,你隻需記住“揚長避短,引強濟弱”這八字箴言就可以了。平日因勢利導,借助自然的風向起飛,這樣來治療疾病,當然事半功倍。“治病但治其本”,“本”其實就是體質,知道了在哪裏用力,你就能做自己的保健醫生,無須再盲目地求醫問藥了。
中醫的整體思維觀念
中醫認為,人體是一個相互聯係的不可分割的整體。也就是說,身體的各器官以及意識狀態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聯係在一起的,所以在疾病治療方麵也要有整體的觀念,不能隻見局部,不見整體。
當患者出現疾病的症狀時,醫術高明的中醫會仔細觀察病人,利用醫術和長期積累的經驗,找出疾病的真正根源。例如,當我們喝冰水時,喝得很急常常會造成臉部側麵到額頭太陽穴疼痛。從中醫的觀點來看,那條疼痛線屬於胃經的循行路線。這種疼痛表明喝冰水太急時會傷到胃,也就是說這種額頭上的疼痛實際上是胃的疾病。胃的經絡分布的位置就是從頭部到腳底左右對稱的很長的兩條線,如果在這條經脈的體表循行路線上出現疼痛,中醫就會認定是胃的疾病,因而可能在腳部胃經的穴位進行針灸。
中醫還強調身心互動,即人的身體和意識也是密切相關的。人患病與身體和心靈有關,因此人祛病也是身體和心靈互相影響的結果。
中醫是講生克的。如,肝屬木,藏“魂”,心屬火,藏“神”。木生火,木如果強大的話,也就是肝氣充盛的話,那麼這個人頭腦就很清楚,人就很有理智,所以一個人有沒有理智跟他的肝氣是否充盛有關係。“腎藏誌”,一個人有沒有誌向和智慧要看他的腎精是否充沛,現在有些人少有遠大的誌向,實際上可能是他的腎精不足。
中醫是講究整體的,身體的某處發生病痛,不能簡單地就事論事,隻關注疼痛的部位,而要對其他部位也做相應的檢查,因為此處的疾病可能是別的部位的病變引起的。一個人有沒有魄力、有沒有精神、有沒有意誌也與他身體素質和身體狀況有關,這些都是中醫講究整體的力證。
同病異治,異病同治
“同病異治,異病同治”是指醫生根據病人的症狀以及自己對醫學的理解和經驗,用推理的方法尋求疾病的根本原因,再就病因擬定治療的方法。這是理解中醫思維和方法的一個關鍵點。
中醫治已病的人,講的是“證”,那麼什麼是證呢?“證”指的是一種綜合的狀態,陰陽表裏,虛實內外,全都包括在內,是指人體的生理狀況是否處在平衡的狀態。中醫治病主要不是著眼於病的異同,而是注重證的區別。例如,在古代有兩個病人患的都是頭痛、身熱,症狀也一模一樣,但名醫華佗卻采取不同的治療方法,一個是瀉法,一個是汗法。病人很奇怪,問這是為什麼。其實在華佗眼裏,這兩個人恰恰屬於不同的“證”,一個外實,一個內實,外實用汗法,內實用瀉法,這就是“同病異治”。
有時,雖然病人的病不一樣,有的是高血壓,有的是失眠,有的是發熱等,但是他們的“證”卻是一樣的,就可以用同樣的方法治療,開同樣的藥方,這就是“異病同治”。
由此可見,隻要找到了“證”,就等於抓住了中醫思維的關鍵點。
充分利用人體的自愈能力
在中醫看來,人體是一個完整的小天地,它自成一套係統,有自己的硬件設施、故障診斷係統和自我修複係統等。自愈能力就是人體的自我修複能力。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做菜的時候,不小心在手上劃破了一個小口,運行到此處的血液就會溢出。由於血液運行出現局部中斷,就有更多的血液運行於此,由此促使傷口附近的細胞迅速增生,直至傷口愈合。增生的細胞會在傷口愈合處留下一個瘢痕。整個過程不需要任何藥物的作用,這就是人體自愈功能的一個最直觀的表現。
其實人體的自愈力就恰好體現了中醫治病的一個指導思想:三分病、七分養。中醫不主張過分地依賴藥物,因為藥物不過是依賴某一方麵的偏性來調動人體的元氣,從而幫助身體恢複健康。但是人體的元氣是有限的,如果總是透支,總有一天會沒有的。所以,生病了不用慌張,人體是有自愈能力的,那我們就充分地相信它,用自愈能力把疾病打敗。
當然,這並不是說人體具有自愈能力,我們就可以完全放心了,生病了可以不找醫生、不吃藥、不打針。那應該怎麼做呢?我們應該配合人體自愈能力開展工作。每天按時吃飯,早睡早起,適當地鍛煉,保持愉悅的心情,這樣才能保證體內的元氣充足,隻要元氣充足,那些病還是問題嗎?
當然,自愈功能的作用也不是絕對的,我們不可能在任何情況下都依賴人體自愈能力解決問題。自愈能力和免疫力有關,當免疫細胞抵擋不住病毒時,就需要借助藥物,不過最好的藥物依然是以食物為主,一般情況下,通過補充營養,可以對抗大多數疾病。中醫就是通過倡導順時養生、補養氣血、食療等科學的養生方法來增強人體免疫力,在疾病尚未到來之時就築起一道堅固的屏障,讓疾病無孔可入。麵對已經染病的情況,中醫也是更多地求助於人體自身的經絡和穴位,通過疏通經絡、刺激穴位等自然方法調動身體的自愈功能來對抗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