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胃的基本常識(1 / 2)

一、胃的基本常識

(一)中醫對胃的解剖的認識

我國古代醫書《難經》中,就有對胃的解剖位置的論述。如“……唇為飛門,齒為戶門,會厭為吸門,胃為賁門,太倉下口為幽門,大腸小腸會為闌門,下極為魄門……”說明了消化係統的解剖和生理功能。這段經文可以理解為:口唇像門一樣自由開合,是消化道最外圍的一道關口;飲食入口,必須經牙齒的咀嚼,才能下咽;會厭是食管和氣管的相會處,既是食物下達食管的必經之處,又是呼吸的門戶;賁門是胃的上口;盛受食物的地方,就是胃;胃的下口,小腸的上口為幽門;小腸的下口和大腸的上口連接處是闌門,飲食物中的精微物質由此得到阻攔;消化道的末端,即指排泄糞便的肛門,稱為魄門。七衝門,是消化道中的7個關口,任何一關發生病變,都會影響受納、消化吸收和排泄。

《黃帝內經》中將大腸、小腸的功能也統屬於胃,如《靈樞·本輸》雲:“大腸小腸皆屬於胃。”《傷寒論》也有此認識,如其中“胃中有燥屎”中的“胃”,實質上是指大腸。

清代名醫王清任在《醫林改錯·親見改正髒腑圖》中雲:“胃腑之體質,上口賁門在胃上正中,下口幽門亦在胃上偏右,幽門之左寸許名津門,胃內津門之左有疙瘩如棗名遮食,胃外津門左名提總,肝連其上。胃在腹是平鋪臥長,上口向脊,下口向右,底向腹,連出水道。”其中“遮食”與當今之幽門括約肌相似。王氏所說解剖實體的胃,與現代醫學解剖學的胃更為接近。

總之,中醫認為:胃,位於膈下,上接食管,下通小腸。其上口為賁門,下口為幽門。中醫所指的胃又稱胃脘,分上、中、下部。胃的上部稱上脘,包括賁門;胃的中部稱中脘,即胃體的部位;胃的下部稱下脘,包括幽門。

(二)中醫對胃的形態的認識

古代醫家對胃的大小、形態及重量等都有所記載。如《黃帝內經》中《靈樞·平人絕穀》雲:“胃大一尺五寸,徑五寸,長二尺六寸,橫屈受水穀三鬥五升,其中之穀,常留二鬥,水一鬥五升而滿。”《靈樞·腸胃》雲:“胃紆曲屈,伸之長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徑五寸,大容三鬥五升。”可見古人對胃的大小、形態的認識,與現代解剖所見的胃基本相符。《難經集注·四十二難》描述較《靈樞》更為詳細。其書中雲:“胃重二斤三兩,紆曲屈伸,長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徑五寸,盛穀二鬥水一鬥五升。”

明·李梴《醫學入門·胃腑賦》說:“胃號太倉,欲呼為肚,上透咽門,而受其所吞,曲接小腸,而傳其所腐,容三鬥五升,而留亦如之。”說明了胃與食管及腸的關係,也說明了胃的容積。

可見,前人已認識到胃是一個中空可以盛物的器官,所論與現代解剖學中的胃基本相似。

(三)中醫對胃生理功能的認識

中醫認為,胃是六腑之一,是消化係統的主要髒器,與脾協同,共同完成飲食的消化和吸收。《黃帝內經》的《素問·靈蘭秘典論》中雲:“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素問·平人氣象論》雲:“人以水穀為本……”故合稱脾胃為“後天之本。”胃的主要功能是儲納食物,腐熟水穀。胃氣以降為順,胃的迫降作用還包括小腸將食物殘渣輸於大腸及大腸傳化糟粕的功能。

1.胃主受納與腐熟水穀

受納,是指胃有接受和容納飲食的作用。腐熟,是指飲食的攝入,先由口經牙和舌的咀嚼攪拌,然後在胃中初步消化,並停留一段時間,變成食糜。故稱之為“腐熟水穀。”

《素問·刺法論》雲:胃為倉廩之官,五味出焉。”倉廩即指胃有受納的作用。《靈樞·營衛生會》曰:“人受氣於穀,穀入於胃。”《靈樞·五味》的“胃者,五髒六腑之海也;水穀皆入於胃,五髒六腑皆秉氣於胃。”《素問·五髒別論》的“胃者,水穀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於胃以養五髒氣。”這些都說明胃主受納功能的重要意義。

關於胃容納水穀的多少,在《靈樞·平人絕穀》中有記載:“二鬥,水一鬥五升而滿。”《難經集注·四十二難》也有記載,胃“容三鬥五升”,“受水穀三鬥五升,其中之穀常留”,“盛穀二鬥水一鬥五升。”

胃主受納水穀,是機體營養之源。因此,胃的受納功能強健,則機體氣血化源充足,就會形神足、肌肉豐滿、四肢強勁有力;反之,則化源缺乏。正如《靈樞·五味》說:“穀不入,半日則氣廢,一日則氣少矣。”故而,稱胃為“太倉”、“水穀之海”、“五髒六腑之海。”

另外,胃對其所受納的水穀又有腐熟的作用。《靈樞·營衛生會》說:“中焦如漚……”,形象地描繪了胃中腐熟水穀猶如浸漚之狀。《難經》雲:“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穀。”《靈樞·營衛十一難》指飲食經胃初步消化後,一部分水穀精微經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為胃行其津液”而輸布於肺及全身;另一部分飲食食物則由胃的通降作用,輸送至小腸,進一步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