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膏滋方的淵源與發展簡史

膏滋方是中醫常用八大劑型—丸、散、膏、丹、湯、酒、露、錠之一,是中醫方劑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曆史,並在臨床實踐中不斷發展,正日益發揮著滋補健身、抗衰益壽、救偏治病的功效,為人類的健康發揮了重要作用。

膏滋方是指內服膏方,它是由外用的膏藥發展而來的。雖然先秦時代的《山海經》中即有羊脂類藥物塗搽防治皮膚皸裂的記載,但這是外用膏方的雛形,成書於戰國至西漢時期的《黃帝內經》中關於“豚膏”“馬膏”的記載,是以動物脂肪為基質,主要外用於外科、傷科疾病。

直到東漢末年,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出現的“大烏頭煎”,與現代膏滋方製作十分相似,完全可視為醫學史上最早的膏滋方。《金匱要略·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中的大烏頭煎,用大烏頭五枚,水三升,取一升,去渣,納蜜二升,煎令水氣盡,強人服七合,弱人服五合。這種水煎藥物,去藥渣,繼續濃縮藥液,最後入蜜,再煎煮蒸發水分的方法,就是現代製作內服膏方的一般方法。《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第七》中的皂莢丸後有“飲以棗膏,安其正也”之說,用大棗製成棗膏內服,以免皂莢滌痰損傷患者正氣,可謂後世膏劑用於補養扶正的起源。

晉代陳延之的《小品方》中記載有“地黃煎”一方,隻用單獨一味生地黃濃煎取汁製成,這是的較早的膏滋處方。

唐代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中膏方的製劑采用水煎去渣、取汁、濃縮的方法,如卷十六的地黃煎,由地黃汁、茯神、知母、玉竹、天花粉、竹瀝、生薑汁、白蜜、生地骨皮、石膏、麥冬汁組成,主治脾胃虛熱,是養陰清熱的膏滋方。又如金水膏功效潤肺化痰,將藥味水煎去渣後濃縮,加煉蜜收膏。《備急千金要方》中有個別“煎”方,已與現代膏滋方大體一致。如蘇子煎,將藥味搗碎,取汁,去滓,熬如脂狀,納蜜,煎如飴狀,治陰虛咳喘已久,功能養陰潤肺,降氣化痰。王燾的《外台秘要》載“古今諸家煎方六首”,包括《廣濟》的阿魏煎、蒜煎、鹿角膠煎、地黃煎,均是具有滋補強壯作用的膏滋方。這表明早在唐代,膏滋方已應用於滋補強身。

到了宋元時期,“煎”被“膏”的稱呼所代替,南宋《洪氏集驗方》收載的瓊玉膏,用生地黃、人參、茯苓和白蜜組成,治虛勞幹咳。《聖濟總錄》的栝樓根膏,以生瓜(瓜蔞)根和黃牛脂共同製成,功用養胃生津。宋代醫家許叔微用治失眠和瘡瘍腫毒的寧誌膏、國老膏均為宋元遺留下來的著名膏滋方,沿用至今。

內服膏滋方發展到了明代,已開始邁入成熟階段。此時期的膏滋方大多習慣於“××膏”的方式命名。不僅新的內服膏滋方層出不窮,應用相應日趨廣泛,而且製作膏滋藥的方法初步固定下來,即藥物多次煎煮,濃縮後加阿膠、蜂蜜等收膏,並強調辨證選用膏滋方,因人而製方。如明代王肯堂《證治準繩》所載通聲膏,將藥物共研粗末,熬透去渣,加入杏仁液、酥、蜜、薑汁、棗肉收膏而成,功用補氣潤肺,化痰利竅,專治氣陰耗傷之咳嗽氣促,胸中滿悶,語聲不出之症。《景嶽全書》所載兩儀膏,取白參、熟地黃,水煎2次,取濃汁加白蜜收膏,用以氣血雙補,形氣兼顧,治療氣血兩虧,嗜欲勞傷,胃敗脾弱,下元不固諸證。《韓氏醫通》中收錄的霞天膏,治沉屙痼疾等。洪基著《攝生總要》,從壯陽填精法立論,纂輯了諸如“龜鹿二仙膏”(鹿角、龜甲、枸杞子、人參等)著名的抗衰老膏方,至今仍為臨床廣泛使用。明代孫一奎所著《赤水玄珠》一書的補真膏為孫氏創製,此膏由黃精、山藥、懷地黃、熟地黃、天冬、麥冬、蓮肉、黑芝麻(巨勝子)、柏子仁、鬆子仁、何首烏、人參、茯苓、菟絲子、杜仲、肉蓯蓉、五味子、黃柏、白術、當歸、甘草、陳皮、砂仁、知母、白芍、川芎、鹿茸、小茴香、蒼術共29味藥組成,主治虛損勞怯。此方藥味眾多,配伍全麵。開創了近代臨床膏滋藥集多種功效藥物於一方,解決複雜病證之先河。明代末年著名的食療養生大家洪基在所著的《攝生秘剖》一書中收載了著名的二冬膏、玄極膏、山薊膏等方,膏方組成即一二味,以簡潔高效而影響著後世膏滋方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