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皮膚疾病
第五節 凍瘡
一、概 述
凍瘡是寒冷引起的皮膚血管收縮而導致局部組織的炎症反應,以末梢部位的皮膚局限性、淤血性的紅斑為特征。皮膚長期暴露在寒冷、潮濕的空氣中,加上患者末梢血液循環功能較差是發病的主要原因;缺乏運動、營養不良、鞋襪過緊、戶外工作及慢性消耗性疾病,也是發生凍瘡的誘因。根據凍傷局部損傷程度分為4度。Ⅰ度:皮膚紅腫,局部腫脹稍發硬,恢複時燒灼樣感,可以自愈。Ⅱ度:皮膚紅腫,有水皰,皰內有淡黃色溶液,幹涸後有幹燥黑色痂皮,痂皮脫落而愈。Ⅲ度:皮膚全層凍傷,甚至有皮下組織凍傷,可出現壞死痂皮。脫落後形成潰瘍創麵。Ⅳ度:除皮膚、皮下壞死外,同時伴有不同程度肌肉和骨骼的壞死,周圍壞死組織與健康組織出現分界線。診斷:①常見於冬季,經過緩慢,天暖自愈。②多見於兒童和婦女或末梢血液循環不良者。③皮損好發於手指、手背、麵部、耳郭、足趾、足背、足緣、足跟等處,常兩側對稱發生。④皮膚損害初為局限性紫紅色腫塊,觸之冰冷,壓之褪色,以後可形成水皰、潰爛或潰瘍,經久不愈。⑤自覺局部脹感、瘙癢,遇熱後更甚,潰破後疼痛,愈後常常留下萎縮性瘢痕。
因凍生瘡,故名凍瘡。古代兒科醫家,又稱“小兒凍爛瘡”“腳凍瘡”。小兒髒腑嬌嫩,肌膚柔脆,抵抗力弱,又因戶外活動,受嚴寒空氣的侵襲,受凍時間過久,氣血流行不暢,以致氣血凝滯,而生凍瘡,如《證治準繩》曰:“足指凍瘡,因受稟虛怯,故寒邪易乘,氣血凝滯,久而不愈,則潰爛成瘡。”對其治療,王肯堂在“小兒腳凍瘡”中說:“治法須壯脾胃,溫氣血則死肉自潰,良肉自生。若骨脫筋連者,宜急剪去。否則,毒延腳麵而死。”“凡初凍時,以熱手頻燙之,為妙。”“如外敷寒藥,內服消毒之劑,則元氣受傷,必成敗證。”可見古人對凍瘡的治療已積累了非常寶貴的經驗。
二、辨證論治
1.早期(輕型)
主症:初期,受凍部位,如手足、鼻尖、耳郭和麵頰部,皮膚蒼白,繼則紅腫,麻木冷感,自覺灼熱或瘙癢。
治法:促進局部氣血流通。
例方
(1)生薑汁或辣椒煎湯,外搽。
(2)生薑一塊,熱灰中煨熱,外搽。
(3)生薑汁與大蒜汁各半,外搽。
(4)當歸四逆湯加減。
用藥:當歸、桂枝、白芍、細辛、炙甘草、大棗、木通、黃芪。
方解:當歸、白芍養血和血;桂枝、細辛溫通經脈,散表裏之寒邪;木通通利血脈;黃芪甘溫益氣補血;大棗、炙甘草補脾氣而調和諸藥。
加減:局部漫腫者,加茯苓、薏苡仁、車前子。
2.中期(水皰型)
主症:紅腫部位轉灰白或紫紅,出現水皰或起腫塊,疼痛劇烈,或感覺消失,如出現紫血皰則必潰爛。
外治法:消毒後,剪破水皰,或抽去液體,使之幹燥,再外撒上生肌散,促進愈合。
3.後期(潰爛期)
主症:局部潰爛流水、或流膿,創麵呈紫青色,知覺全消失。
治法:祛腐生肌。
例方
(1)瓦楞子,火煆研細末,以搽塗爛處。
(2)海螵蛸9g,冰片0.3g,肉桂0.3g,共研細末,用油調成膏,搽患處。
三、單 驗 方
1.複方芫花霜
芫花50g,當歸50g,桂枝50g,紅花25g,金銀花25g,將上述藥用95%乙醇浸泡1周,回收乙醇,提取有效成分,製成水包油的霜劑,塗於患部,適當加以按摩,每周3或4次。功效:解毒活血通絡。
2.補陽還五湯化裁
黃芪18g,赤芍9g,當歸9g,川芎6g,桃仁6g,紅花6g,川牛膝6g,浙貝母6g。平素畏寒肢冷者加桂枝6g,生薑6g;有水皰、甚則潰爛者加皂角刺9g,蒼術9g,紫草9g。每日1劑,水煎,分2次早、晚飯後0.5h服,3d為1個療程,用藥1~3個療程。功效:補氣托瘡,活血化瘀。
3.驗方三 鮮橘皮5或6個,生薑2片,加水煎20min。取汁待溫用以浸洗患處,每晚1次,每次30min,連用7d。
4.桂附煎劑 桂枝20g,紅花20g,附子20g,荊芥20g,紫蘇葉20g。上藥加清水2
000ml煎沸,稍冷後使用,每次20~30min,每日3次,邊浸邊用藥渣揉搓患處。功效:溫陽散寒,活血通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