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病毒性傳染病(1 / 3)

第1章 病毒性傳染病

第1卷

第八節 病毒性肝炎

一、概 述

病毒性肝炎是肝炎病毒引起的傳染病,發病率高,對小兒身體健康影響較大。臨床主要表現為乏力、食欲減退、惡心、腹脹、黃疸、肝大及肝功能異常。目前已知肝炎病毒有甲、乙、丙、丁、戊5種類型。甲型肝炎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急性患者和隱性感染者為其傳染源,傳播途徑以糞-口途徑為主,6個月以後的小兒普遍易感,可有暴發流行,無慢性病例和病原攜帶狀態。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嬰幼兒及兒童均易感,患者、隱性感染者及帶病毒者均是傳染源,主要通過血液和體液傳播(包括輸血製品、注射、生活上密切接觸,及母嬰傳播等),臨床表現多樣化,易發展為慢性肝炎和肝硬化,少數可轉為原發性肝細胞癌。丙型肝炎是由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傳播途徑與臨床表現似乙型肝炎。丁型肝炎的病原為丁型肝炎病毒(HDV),我國西南地區感染率較高,傳播方式與HBV相似,並均與HBV聯合感染,臨床表現較重,急性者易為重型,慢性者易導致肝硬化。戊型肝炎是由戊型肝炎病毒(HEV)引起,傳播途徑及臨床表現似甲型肝炎,但病情較重,一般不轉為慢性。

中醫學對病毒性肝炎的認識主要是從有無黃疸分類。黃疸型屬中醫學黃疸範疇;無黃疸型屬脅痛、濕阻、癥積等範疇;重症肝炎則似中醫學的急黃或瘟黃。本病外因多為感受外邪(主要為濕熱疫毒之邪,也有寒濕或濕邪為病),飲食不節所致;內因多與脾胃虛寒,肝鬱血瘀有關。其共同的病理變化為肝失疏泄,脾失運化,濕熱夾毒而直犯中焦所致。脾虛濕熱,運化失職,脾虛不能散津,以致肝膽鬱而生熱。濕熱膠固之邪,瘀熱入於血分,阻滯百脈,逼迫膽液外溢,浸漬於肌膚而發為黃疸。病位主要在肝膽,與脾胃有關。病理因素主要為濕熱邪毒所致,以實證、熱證為主。若素體虧虛或病程遷延,邪氣傷正,或失治誤治,均可耗傷正氣,則病機以虛為主或虛中夾實。中醫治療本病,總以清熱利濕為原則,對遷延不愈者,酌情予以疏肝健脾等法。

二、辨證論治

(一)黃疸型肝炎

1.濕熱蘊結(陽黃)

主症:急性發病,麵目皮膚發黃,鮮如橘色,伴有發熱,煩急納呆,嘔逆,倦怠乏力,皮膚瘙癢,小便黃,大便秘結或溏,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滑。

治法:清熱利濕。

例方:茵陳蒿湯加減。

用藥:茵陳、梔子、板藍根、蒲公英、金錢草、鬱金、厚樸、大黃。

方解:茵陳、梔子、大黃清熱利濕退黃;板藍根、蒲公英清熱解毒,利濕退黃;金錢草、鬱金清熱利膽退黃;厚樸燥濕行氣。

加減:熱重加敗醬草;濕重加澤瀉、藿香、通草、竹葉。

2.寒濕凝滯(陰黃)

主症:身目黃色晦暗,食少納呆,嘔吐,腹脹脅痛,大便稀溏,畏寒肢冷,困倦乏力,舌淡白,苔白膩或白滑,脈沉細。

治法:溫陽化濕,利膽退黃。

例方:茵陳術附湯加減。

用藥:茵陳、白術、藿香、赤芍、砂仁、澤瀉、附子、幹薑、甘草。

方解:附子、白術、幹薑溫中健脾化濕;茵陳、茯苓、澤瀉、豬苓利濕退黃。藿香化濕行氣;砂仁健脾化濕;赤芍活血利水。

加減:畏寒乏力,身倦肢困加黃芪、黨參;腹冷痛加肉桂。

3.毒陷營血(急黃)

主症:發病急,黃疸迅速加深,皮膚出血,衄血便血,神昏譫語,水腫,腹滿脅脹,腹水,舌質紅,苔黃膩,脈數。

治法:清營解毒,涼血救陰。

例方:犀角地黃湯合黃連解毒湯加減。

用藥:茵陳、牡丹皮、生地黃、梔子、黃連、黃芩、水牛角。

方解:牡丹皮、生地黃、梔子、黃連、黃芩、水牛角清熱涼血解毒;茵陳利濕清熱退黃。

加減:神昏為主加服安宮牛黃丸或至寶丹;以出血為主加側柏葉、地榆炭等;小便短少,腹水明顯加木通、大腹皮、車前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