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走進醫院,扮好角色3(1 / 3)

第3章 走進醫院,扮好角色3

$第六節 就醫大忌1:貿然猜測醫生的想法

不要猜測醫生的想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才能讓一切明朗開闊――題注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有時候是如此微妙,一個眼神,一個微笑,一個肌肉的抽搐,甚至一個沉默,都能為善於察顏觀色的人們提供一個異常豐富的揣測空間。

但在醫生麵前,時不時地來上一段“哥德巴赫猜想”,不僅不會為我們解開任何疑問,反而會憑添出許多的煩惱。

比如這位剛剛從診室走出來的某甲先生。

“什麼還需要找家屬談談,八成是我病的不輕,不想讓我知道真相吧?”這是某甲懷揣著的第一段猜想。

“完了,要真要是有個三長兩短,我這上有老下有小的一家子人可怎麼辦哪?”這是第二段。

“不知道現在去買個人身保險還來得及不?老娘年齡大了,今後誰來管?我得安排安排,老婆還年輕,不行就勸她重找個男人吧,不過,那人一定要對孩子好才行哇……”這位仁兄越想越憋屈,越想越遙遠,然後,回家整整躺了三天,臉越躺越白,病越躺越重。

三天後,家人急了,把他又送回醫院,醫生一瞧,不禁滿臉詫異:“這是怎麼了?人怎麼成這樣了?”

“你就別瞞我了,我知道,自個兒這病是絕症,看不好了,我也不看病了,留點錢給娃上學吧。”某甲垂下頭,麵如死灰。

“誰告訴你得的是絕症?”

“不用誰告訴,你說要找家屬談談,還不讓我在場,所以我猜自己這次得的一定不是什麼好病……”

醫生一聽,頓時哭笑不得,隻好據實相告:“我想找家屬談,是因為經過詳細檢查,沒發現你有什麼病,但你堅持說身體不適,要求吃藥治療,考慮到可能與你的心理作用有關,所以我找你妻子談話,讓她買些維生素片放在藥瓶裏給你吃,然後觀察一段時間,看看你所說的那些不適症狀會不會因此緩解,沒想到,你居然去想絕症上去了……”

再比如某乙。

此時的他正一邊往醫院外麵走,一邊把醫生開的檢查單扔進紙簍:“老子明明沒事,非讓做什麼顱腦CT,這醫生八成是開單有提成吧!哼,想得美,老子偏不做!”

諸如此類的小聰明,說到底,其實是在自己找虐,像某甲那樣虐虐心也就罷了,最怕某乙那樣不肯配合醫生,最後導致漏診或誤診,直接虐了自己的命。

總而言之,醫患雙方想要完成有效溝通,信任是非常重要的一環,不要庸人自擾地去做那些沒影兒的猜測,如果有什麼疑惑,可以直接問出來。

如果你覺得某個問題可能會讓醫生感覺不適,自己感覺難堪的話,可以在提問前,主動做一個鋪墊式的告白,比如說:“張醫生你好,我有個問題一直都想問問你,可是又怕你會誤解我的意思,真是猶豫,真不知道該不該問出口。”

又或者:“很抱歉李醫生,我想占用你一點時間問個問題可以嗎?說實話,這事兒吧問起來有點難為情,可總放在心裏也不是個事兒。唉。”

這樣的鋪墊,可以讓我們透過強調自己的感受,自己的為難與弱勢,引起醫生的關注與理解,有了心理準備,在醫生的鼓勵下再提出問題,往往會達到很好的溝通效果。

$第七節 與醫生的非語言溝通

有時候,學會一個真誠的微笑,勝過學會一百種語言的表達――題注

美國傳播學家艾伯特梅拉比安曾提出一個公式:人類信息的全部表達=7%語調+38%聲音+55%肢體語言。

這個公式告訴我們,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屬於非語言符號的聲音和肢體表達,占了人類信息表達的93%,而隻有7%的信息溝通是由言語完成的。可見非語言溝通在人類信息交流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

現在,請讀者朋友們回想一下,在本節之前,我有沒有涉及過非語言的溝通技巧?有嗎?有的。

我曾提到過――在與醫生進行溝通的過程中,要注意衣著得體,要注意使自己的目光更加專注認真,對不對?

沒錯,衣著和目光,就是非語言溝通中非常重要的兩種溝通形式。

在本節,我還想就其它幾種非語言溝通的方式,做以具體的講解。這些方式雖然脫離了語言的表達,卻能詮釋出比語言更加真切、豐富的含蓄與深意。

——體態姿勢

在畫家和行為藝術家的眼裏,人類的精神可以透過姿態與四肢的運動來得以準確的表達和展現。同樣,醫患雙方在交往與溝通中,彼此都能透過自己和對方體態上的一舉一動來表達和感知某種特定的涵義與態度。

當我們在內心中暗懷緊張與不安的時候,全身的肌肉往往會緊繃起來。而當我們要對某位醫生所談的話題充滿興趣的時候,往往會將身體略微傾向於對方。這些,就是肢體語言。

需要提醒讀者朋友們的是,在與醫生交流過程中,我們最好提醒自己不要出現以下姿態:

——聲調

能夠恰當自然地運用聲調來表達情感,是人之人實現順利交往,進行良好溝通的條件之一。

要想證明這一點,我們可以先做個實驗,就用“我愛你”這最簡單的三個字來試試看吧。

對著鏡子,說出這句話。

第一次,用平和舒緩的聲調,你會覺得這三個字很真誠;第二次,試著快速吐出,你會發現這三個字毫無誠意,等同於“我愛豆腐渣”;第三次,試著用冷淡的音調疑問出來,你會聽出一種冷藐不屑的嘲諷。

通常情況下,柔和的聲調可以表達我們的坦誠與善意,低沉的語氣可以表示我們的沉重與憂慮。但不管你說的是什麼話,都不要陰陽怪氣,或者用鼻音哼哼,那是在表達你的傲慢與鄙視,會讓醫生感覺你缺乏誠意,難以相處。

——時間

如果你與醫生約好了下次會麵的時間,比如說,他要求你半個月後來醫院複診。請牢記這個時間,做到守時複診,如果你過了幾個月才想起要去,會讓醫生覺得你不但對他的囑咐不重視,而且對自己的疾病也不重視。

——麵部表情

在所有的麵部表情中,微笑,是一個不能不提及的話題。在醫患雙方的溝透過程中,彼此會心的微笑代表的不止是心情的愉悅,它還能表達出這樣的情感信息:“沒錯。”“很好。”“相信你。”“我們是朋友。”

微笑,是一個美好的表情。它雖然無聲,但卻能說出我們的快樂、讚同和尊敬。

$第八節 怎樣用藥才聰明?

是藥三分毒,但如果不知道怎樣正確使用藥物的話,那麼,它將是百分之百的毒――題注

“夫為醫者,當須先洞曉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乃不愈,然後命藥。”藥王孫思邈這句話的真正涵義其實有三個:

第一、作醫生首先要找到病因。

第二、知道了病因,對症補充相應的食物來治療;

第三、食療不是萬能的,所以很可能會“不愈”;

第四、不愈了怎麼辦?用藥。

可見,藥才是治的根本,而食,更多的意義在於試探性的療。

一個人不知道怎樣進補食療,似乎也情有可原,但如果不知道該怎樣用藥,問題,就有點大了。

本節基礎知識快速充電器:

1.藥品分類:為指導人們用藥安全有效,目前的藥品分類管理將藥物分為處方藥和非處方藥(又稱OTC藥物)兩大類。處方藥是必須有醫生開具的處方才可以調配、購買和使用的藥品,而OTC藥物雖然也經國務院藥品監督管理部門批準生產,但不需醫生處方,可在藥店自行判斷、購買和使用的藥物。

2.常見用藥途徑:主要有口服、靜脈注射、肌肉注射、皮下注射。藥物還可舌下含化、直腸灌注、滴眼、鼻腔噴霧、口腔噴霧和皮膚外用塗抹給藥。每種給藥途徑都有它特殊的目的,且各有利弊。

OK,了解完以上這些最基本的藥物常識之後,我想,應該首先提到的就是注意事項了。

——購買藥品時應該注意

(1)從合法的渠道購買合法的藥品;

(2)購買非處方藥時,向藥店工作人員明確說明買藥的原因和病症;在選擇藥品前,至少要對用藥者本身的疾病、曾用藥、藥效和有無過敏等情況有一個確切的了解。

(3)購買處方藥時拿上醫生開具的處方;

(4)認真查看藥品包裝上標注的生產日期、有效期等內容。任何藥品都隻能在有效期內使用。

(5)索要和保留購藥憑證。

——使用藥品時應該注意――

(1)非處方藥應該首先、詳細閱讀藥品使用說明書並按說明使用;

(2)處方藥則要嚴格按照醫生寫在處方上的藥物使用方法進行使用。核實內容包括:藥名、用藥途徑、單片(支)的藥品劑量、單次使用的藥品劑量、每日幾次、什麼時間用(比如飯前、飯後、睡前等等)。

因為藥品在購買後處方會被收走,因此,請認真將這些藥品的使用方法寫在該藥瓶的外包裝上,以免事後遺忘。

——藥品說明書上的要留心的內容――

在藥品說明書上有很多專業性的詞彙,普通人基本也就是看個大概,但有些內容卻是我們能夠看懂並且必須看清的。

①查看藥名:一種藥往往會有多種藥名,還有些藥,雖然是完全不同的兩類,但藥名卻十分相似,因此要注意區分,不要用錯;

②看清批準文號、生產批號、有效期:批準文號是鑒別假藥、劣藥的重要依據。生產批號表示具體生產日期,有效期為可以保證藥品質量的期限;

③適應症:就是該藥能主治什麼。

④用法用量:如果沒有特別說明,一般標明的劑量就是成人的常用量,小孩或老人的使用量要按規定經過換算後才能使用;

⑤藥品不良反應及副作用:注意會引起什麼樣的不良反應,比如胃腸道反應,又或者會偶有過敏發生等等;

⑥注意事項或禁忌:看看有沒有一些特殊患者需要注意的內容,以及與其它藥品合用的禁忌症;

⑦貯存:留心該藥品是否需要避光、冷藏;

⑧規格:要看清該藥的最小計算單位的含量和每個包裝中所含藥品的數量是多少。

——在開藥、用藥過程中還需要注意――

首先,在醫生為我們開藥之前,要告訴他我們對什麼藥有過過敏史,這一點,非常非常重要。

“醫生,我對青黴素過敏。”

“醫生,我過去用左氧氟沙星的時候,身上起過很癢的紅點。”

對,一定要盡可能地把我們所知道的用藥經驗告訴給我們的醫生,這會提醒他,開什麼樣的藥物更適合眼前的這位患者。

不要怕開口。很多人在就醫過程中,總是習慣於把自己放在一個被動的位置上,醫生說什麼就是什麼,完全沒有“自我意識”,這是不正確的。

要學會開動腦筋,有些問題,即便醫生沒有問到,隻要我們認為有必要讓他知道,都可以主動說。比如:“醫生,我對雞蛋過敏,還有,對花粉也過敏。”

這麼簡簡單單的一句話,很可能會讓醫生正在寫處方的筆為之一頓。沒錯,這個信息很重要。如果一個人對雞蛋、花粉等等東西能產生過敏反應,那醫生就要謹慎了,“避開使用一些容易導致過敏的藥物”,這個念頭會立刻像盞信號燈般,警惕地亮在了他的腦海中。

現在,在你的用藥安全係數上,可以加10分。

其次,在開什麼藥,怎麼開的問題上,要盡可能地聽從醫生的意見,不要憑著個人意願,向醫生提出一些不符合基本用藥原則的要求。

比如,有些患者總想快點把病治好,要求一住院就給用藥治療,素不知,治病的第一要素就是診斷,在沒有確診之前盲目用藥不但會浪費藥物,還會損害身體。

再比如,有些人稍微有些頭痛發熱,就想使用抗生素,甚至直接就用到了把抗生素當成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事實上,抗生素對各種病毒性感染並無療效,咽峽炎、上呼吸道感染者90%以上由病毒所引起,因此除能肯定為細菌感染者外,一般都不應采用抗生素治療。

在美英等發達國家,有句話叫作“買槍容易,買抗生素難”,正是由於抗生素的嚴格管理和合理使用,才使得歐美各國醫院裏的抗生素使用率隻有22%—25%。而在我國,近五年來,各大醫院的抗生素使用率均保持在67%—82%之間,抗生素類藥物的費用占全部藥費的40%左右。在使用抗生素人群中,有1/3以上的患者根本不需要用抗生素,約50%以上並未起到作用。

抗生素的負作用會使身體器官受損,而且,濫用抗生素將會破壞體內的正常菌群,使病菌耐藥性增強而導致疾病無藥可治。這絕非聳人聽聞,2006年3月,北京一知名醫院收治了一名普通的咳嗽患者,盡管醫生給他用了多種類型的抗生素,仍然沒能挽回他年輕的生命。細菌培養發現,病人體內感染的病菌對各種抗生素均耐藥。經調查,病人生前有長期服用抗生素的習慣,這種長期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生活方式間接導致了他的最終死亡。

因此,我們在治病過程中,什麼時候使用抗生素,使用什麼類型的抗生素,應該認真聽取醫生的意見,最好不要自作主張,一意孤行。

接下來,注意要把醫生囑咐我們如何用藥的事項記在紙上。這一點,請不要懶惰,或者疏忽。寫完後,最好再讓醫生看一遍,看看我們記下來的對不對,還有什麼遺漏。

也許,對這個要求你會不以為然,是的,我們常常會這麼想:“不就兩三種藥嗎,有什麼記不清的,怎麼用?一天三次,一次兩片啦,不用寫,好記。”

但事實上,有很多情況會出離我們的想象。

我想,發生在李老先生身上的那件事,或者可以給我們大家提個醒。

一天,78歲的李老先生因為有些不適,獨自跑來醫院看病,經檢查發現,病不重,吃些藥應該就會好轉。這是醫生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