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話福橘
上篇 植物·動物
福建的橘子,馳名國內外,譽稱“福橘”。地道的福橘,產自福州周圍、閩江兩岸,它的特點是色紅、皮薄、汁多、味甘。
橘,閩南話諧音為“吉”,寓有吉祥之義,福橘則更加上一層幸福的色彩。因它在臘月成熟,所以成為春節期間饋贈親友的上品。按舊時福州風俗,大年初一早上開門,都要放幾個福橘在門外,任孩子去揀,象征“開門大吉”。
橘子全身是寶。橘子汁營養豐富,含有葡萄糖、枸櫞酸和多種維生素,尤其維生素C含量更多,因而是病人和病後身體虛弱者的良好輔助食品。兒童常飲橘汁,可幫助發育,增強抵抗力。有人作過觀察,給438名學齡兒童每人每天服2小杯橘汁,一年內無牙病發生或蛀牙現象,平均體重增加6.8千克。
橘皮是常用的中藥之一,《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說其“主胸中瘕熱逆氣,利水穀,久服去臭,下氣通神”。李時珍《本草綱目》說橘皮治百病,“總是取其理氣、燥濕之功”。“同補藥則補,同瀉藥則瀉,同升藥則升,同降藥則降……但隨其所配而補瀉升降也”。說明橘皮用途之廣。近代中醫常作為理氣、燥濕、化痰止咳、健脾和胃藥。它與黨參、白術配合,則益氣健脾;與蒼術、厚樸配合,則化濕除脹;與半夏、茯苓配伍,有增強化痰之功。
橘皮入藥,取其陳舊者為佳,故中醫處方一般開“陳皮”,“陳”即陳久之意。陳皮因炮製方法不同,而有四製陳皮和鹽陳皮之分。四製陳皮要經過童便泡浸,清水漂洗,日曬露濕,切片,然後加入酒、醋、鹽拌勻蒸透,曬幹而成;鹽陳皮是將橘皮洗淨切片,用文武火炒至焦色時,將食鹽化水噴入再炒幹。一般認為,四製陳皮性味緩和,能理氣健脾,入補藥較宜;鹽陳皮用於化痰降氣更好。
橘皮刮掉白色的內層,單留表皮,叫橘紅,能理肺氣、祛痰,治療咳嗽、呃逆。橘瓤上的筋膜叫橘絡,能通經絡、消痰積,治療胸悶脅痛、肋間神經痛。橘核能治療腰痛、疝氣痛。橘葉能疏肝,治脅痛及乳腺炎初起。
未成熟橘子的皮叫青皮,也是常用中藥。青皮入藥常用醋炒,能解肝鬱,破滯氣,治脅痛、久瘧痞塊。一般認為,陳皮性緩,青皮性烈,故健脾理氣常用陳皮,消堅破滯常用青皮。有人作過觀察,把爛壞的橘子裝於透明的玻璃瓶內,密封,任其腐爛,越久越好。這種爛橘汁外塗感染和燒傷的皮膚有很好的療效,認為爛橘含有橘黴素,有很強的抗菌作用。這樣看來,橘子的確全身是寶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