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總論

第1卷

第一節 針灸治療作用

一、疏通經絡——最主要、最直接的作用

1.實熱證宜用針刺,虛寒證宜行艾灸。

2.經絡氣血虛弱,髒腑功能減退者,屬虛證,治宜補虛疏經;經絡氣血偏盛,髒腑功能亢進者,屬實證,治宜活血通絡;經絡氣血逆亂者,或因氣血偏盛偏虛,或由於髒腑功能失調,據其虛實而調。

二、扶正祛邪——根本法則和手段

1.治則

(1)邪盛正未衰(新病),祛邪為主;

(2)正虛邪不盛(久病),扶正為主;

(3)正虛為主,邪未衰,扶正為上兼以祛邪,或先補後攻;

(4)邪實為主,正已虛,祛邪為上兼以扶正,或先攻後補。

2.方法

中性穴位自動補瀉針灸補瀉手法①針刺補法和艾灸偏於扶正,用於慢性久病和虛寒證②針刺瀉法和刺血偏於祛邪,用於新病急症和實熱證選擇偏補偏瀉的穴位①扶正:背俞穴、氣海、關元、命門、膏肓等②祛邪:郤穴、募穴、下合穴、曲澤、委中、水溝、十宣、十二井等③雙向調節:原穴、中脘、內關、三陰交、合穀、太衝、足三裏等

三、調和陰陽——最終目的

1.陰病治陰,陽病治陽

2.陰病治陽,陽病治陰髒病取腰背之背俞穴

腑病取胸腹之腹募穴

3.先補後瀉陰盛陽虛:癲病、嗜睡

——補申脈瀉照海

陽盛陰虛:狂病、失眠

——補照海瀉申脈

第二節 針灸治療原則

一、確立治則的原因

1.針灸形式不同作用不同

穴位針刺艾灸天樞作用活血化瘀益氣止血適應證胃腸瘀血、痛經、閉經胃腸出血、月經過多、崩漏關元、腎俞、

帶脈、三陰交作用清下焦、利濕熱溫下焦、祛寒濕適應證赤帶白帶

2.補瀉手法不同作用不同

補合穀瀉複溜——發汗瀉合穀補複溜——止汗補照海瀉申脈——失眠瀉照海補申脈——嗜睡

二、治則

1.治神守氣

治神①針灸前後調治病人的精神狀態

②醫生和病人都要意守守氣誘發經氣,促使得氣、氣至病所

2.清熱溫寒

熱則疾之①毫針淺刺疾出;②三棱針點刺放血寒則溫之①毫針深刺而久留;②灸法溫清並用針對寒熱錯雜之證

3.補虛瀉實

虛則補之①陽虛氣虛者,針用補法,加灸;②陰虛血虛者,針用補法或平補平瀉,血虛也可施灸(續表)陷下則灸之①中氣不足所致髒腑功能低下或髒器下垂;②血絡空虛;③脈象沉伏無力;④陽氣暴脫,脈微欲絕實則瀉之①包括盛則瀉之,滿則瀉之,邪盛則虛之;②針刺瀉法或點刺出血宛陳則除之絡脈瘀阻引起的病證,以三棱針點刺出血不盛不虛以經取之①髒腑經絡虛實表現不明顯或虛實夾雜;②本經循經取穴,原穴和五輸穴最佳,再行平補平瀉手法

第三節 針灸臨床辨證論治綱要

一、辨證論治要點

1.明辨病證性質,包括病證的陰陽、表裏、寒熱、虛實。

2.突出經絡辨證,尤其是體表的肌肉、關節、組織、器官的病變。

3.注意整體觀念。

4.分清標本緩急,急則治標,緩則治本,標本俱急或俱緩時,標本同治。